电池模组换热结构、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451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换热结构、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包括电芯部和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包括底面换热板(10)和连接所述底面换热板(10)的侧面换热板(20),所述电芯部支撑于所述底面换热板(10)且所述电芯部的侧面贴合于所述侧面换热板(20),以使所述电芯部能够和所述换热部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换热结构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换热效率,并减小各个电芯之间的温差,提高了电芯间温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该换热结构还能够降低模组重量,提高电池模组能量密度,有利于轻量化生产。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of battery module,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换热结构、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模组换热结构、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应用的日益广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及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电池的发热量增大。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对温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极大的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影响电池的正常充放电,还会带来起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不同电池间的不一致性也将大大降低电池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在动力电池温度较低时加热或者在温度较高时进行冷却处理,使电池的工作温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同时控制电池系统温差不会过大是十分必要的。在目前常见的结构中,散热结构通常位于模组的下端,造成从电芯到散热结构的导热路径单一且距离较长,从而影响电池的换热效率,此外还会造成电池传热路径上温差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电池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同时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重量大,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问题。...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包括电芯部和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包括底面换热板(10)和连接所述底面换热板(10)的侧面换热板(20),所述电芯部支撑于所述底面换热板(10)且所述电芯部的侧面贴合于所述侧面换热板(20),以使所述电芯部能够和所述换热部进行热交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包括电芯部和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包括底面换热板(10)和连接所述底面换热板(10)的侧面换热板(20),所述电芯部支撑于所述底面换热板(10)且所述电芯部的侧面贴合于所述侧面换热板(20),以使所述电芯部能够和所述换热部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部包括电芯(30)和贴合于所述电芯的导热件(40),所述导热件(40)分别和所述底面换热板(10)以及所述侧面换热板(20)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部包括多个所述电芯(30),所述导热件(40)设置在两个所述电芯(30)之间,所述导热件(40)和两个所述电芯(30)共同构成一个电芯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40)包括主板(41)、形成在所述主板(41)的侧端的侧面翻边(42)和形成在所述主板(41)的底端的底面翻边(43),所述主板(41)的两个面分别贴合于两个所述电芯(30)中的一者和另一者,所述侧面翻边(42)和所述侧面换热板(20)接触,所述底面翻边(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芳志刘丽荣JW江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