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装镀膜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243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装镀膜治具,涉及镀膜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治具板和第二治具板,第一治具板与第二治具板可拆卸连接;第一治具板上设有镀膜通槽,镀膜通槽远离第二治具板的一端设有限位部;第二治具板与第一治具板相对的端面设有支撑部;当第一治具板与第二治具板连接时,支撑部插接于镀膜通槽,并抵接限位部,限位部和第二治具板之间形成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背装镀膜治具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基片装夹固定易损伤的技术问题,可以对基片起到限位作用,而且能够避免基片受挤压损伤。

Back mounted coating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装镀膜治具
本技术涉及镀膜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背装镀膜治具。
技术介绍
对基片进行镀膜处理时,需要将基片固定在基板上。在现有技术中,大多将基片放置在基板上,然后在基板上安装压条,通过紧固螺丝的方式将基片压紧在基板和压条之间。为防止基片松动,通常需要增大压条对基片的压紧力,由此极易导致基片破碎。此外,基板上通常设有用于对基片定位的凹槽,基片放置在凹槽内,当镀膜结束时需要使用薄片状物体将基片翘起,以便拿取基片。基片多为薄片,且洁净度要求较高,然而翘起基片的操作容易引发基片划伤和脏污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装镀膜治具,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基片装夹固定易损伤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背装镀膜治具,包括:第一治具板和第二治具板,所述第一治具板与所述第二治具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治具板上设有镀膜通槽,所述镀膜通槽远离所述第二治具板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治具板与所述第一治具板相对的端面设有支撑部;当所述第一治具板与所述第二治具板连接时,所述支撑部插接于所述镀膜通槽,并抵接所述限位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治具板(1)和第二治具板(2),所述第一治具板(1)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可拆卸连接;/n所述第一治具板(1)上设有镀膜通槽(11),所述镀膜通槽(11)远离所述第二治具板(2)的一端设有限位部(12);/n所述第二治具板(2)与所述第一治具板(1)相对的端面设有支撑部(21);/n当所述第一治具板(1)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连接时,所述支撑部(21)插接于所述镀膜通槽(11),并抵接所述限位部(12),所述限位部(12)和所述第二治具板(2)之间形成容纳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治具板(1)和第二治具板(2),所述第一治具板(1)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治具板(1)上设有镀膜通槽(11),所述镀膜通槽(11)远离所述第二治具板(2)的一端设有限位部(12);
所述第二治具板(2)与所述第一治具板(1)相对的端面设有支撑部(21);
当所述第一治具板(1)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连接时,所述支撑部(21)插接于所述镀膜通槽(11),并抵接所述限位部(12),所述限位部(12)和所述第二治具板(2)之间形成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部(21)抵接所述限位部(12)时,所述第一治具板(1)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相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之间形成预留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治具板(1)与所述第二治具板(2)采用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1)沿所述镀膜通槽(11)的内壁延伸,用于围绕所述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治具板(1)上设有边槽(13),所述边槽(13)与所述镀膜通槽(11)连通;
当所述支撑部(21)插接于所述镀膜通槽(11)内时,所述边槽(13)位于所述支撑部(21)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通槽(11)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所述边槽(13)由所述镀膜通槽(11)的棱边位置向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凹陷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装镀膜治具,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张武徐征驰黄敏徐勇军李恭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