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156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构成包括外壳以及外壳外部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在两个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内转子底座的定位支撑轮,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其优点是:克服了现有船只在意外情况下翻沉倾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运载工具自身的安全余度和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可以构建不同的水陆运动形式,既可以防范因为事故产生的意外伤害,也有利于旅途的质量提升和风险管控。

A pontoon vehicle with amphibious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航行器,更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技术介绍
目前,水面上常用的船体在遭遇大风大浪时很容易翻沉倾覆,让人们瞬间完全失去依靠,风险极大,后果严重,而船体又不具备自动登陆开上浅滩或从浅滩下水作业的自主能力,遥控船体的自动化航行更是具有很多影响操作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大风大浪中安全避险的能力偏低,使乘船人员难免恐惧心理。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利用浮筒的漂浮特性以及动力与浮筒运动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巧妙的设计一种兼备水陆两栖运动特性的运动器械,对现有的水面船只和陆地车辆的特性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构建一种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新型运动体,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水陆对接障碍。新型的运动体,应该具备水陆两栖特点,具有在水面上不易翻沉的功能,使被装载或托运的物品具有更高的安全可靠性和送达能力,克服常规车辆、船舶无法兼容的缺陷,而且更适合于水面遥控作业以及无人救援运送急救物品,还可以用作动力清污打捞及水面养殖休闲观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状况和新型运动体的设想,提供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本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克服现有的传统船体容易水上意外倾覆翻沉的隐患,而且具备从浅滩登陆或从浅滩下水作业的自主能力,同时,它还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特性。本技术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是基于水上航行运动和救生行业的现状需要以及常规船舶的传统技术水平和动力特性设计的旋转体封闭结构,它不受水深影响,可以径向滚动驱动,也可以轴向风力或水力推进驱动,具有进出通道和抗风浪生存的能力,保持最小的“晃动偏角”,从而提升乘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感,不会出现翻船现象,克服了一般水上运载工具的缺点,安全度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所述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所述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定位支撑轮,所述的定位支撑轮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的内转子底座,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本技术的浮筒式航行器为独立的密封单元,为了实现多个浮筒式航行器的组合应用,可以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上搭载用于无线控制的通讯器材和用于内部电力补充的太阳能板;还可以通过附带预置的微型电源、正压气源、声光报警器、卫星定位器,气水分离储罐等附件实现潜伏深度的调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克服了现有船只在意外情况下翻沉倾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运载工具自身的安全余度和安全运行的可靠性。(2)改变了现有交通工具“既有传统”的概念,不但可以营造独立、安静的浮筒小空间,而且可以经过动力浮筒的组合构建不同的水陆运动形式,提升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既可以防范事故的意外伤害,也可以消除乘员的心里障碍,有利于旅途的质量提升和风险管控。(3)所述动力浮筒的尺寸可以根据水陆运载的需求和不同用途自由选择,其内转子结构的动力配套更具有选择性,使得应用前景更广阔且适合于多种领域。(4)所述的动力浮筒可以根据需要多个组合,为构建水上不同形式的运动载体提供安全的驱动单元,赋予水陆两栖运载工具更强劲的动力及不同的驱动模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中标记:1、拨水板;2、定位支撑轮;3、外壳;4、动力轮;5、传动轴;6、传动部件;7、动力机;8、内转子底座;9、人孔;10、径向定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其技术方案作以详细说明。参照图1、图2,本技术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3,所述外壳3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1,所述外壳3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8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8下部的两个传动轴5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5两端的动力轮4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8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7,所述动力机7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6,所述外壳3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定位支撑轮2,所述的定位支撑轮2通过径向定位杆10连接所述的内转子底座8,所述外壳3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9。在以上设置中,所述的内转子结构以内转子底座8为框架平台,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6与所述的内转子底座8为一体化设置,所述传动部件6中的链条将所述动力机7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内转子底座8下部平行设置的两个传动轴5,并通过所述的传动轴5传递给固联在所述传动轴5两端的动力轮4,4个所述的动力轮4和通过径向定位杆10设置在所述外壳3内圆轨道上的定位支撑轮2与所述外壳3的内表面以弹性顶压的形式构成压紧配合,所述内转子结构的重心偏低,基本处于所述的内转子底座8上。在以上设置中,为了获得可靠的机械驱动动力性能,所述动力轮4的选材遵守以与所述外壳3内表面摩擦系数最大化的原则;所述外壳3的选材和结构设计均与本技术的浮力和通过能力相关联;所述动力机7的功率选型与本技术的动力性航速及内部配备相关联;所述的动力机7可以选择电机或内燃机等不同的动力设备。在以上设置中,为了获得较好的通过性,所述外壳3的厚度和直径以及所述动力轮4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设置,所述的径向定位杆10和定位支撑轮2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配置,所述传动轴5及动力轮4的设置形式和设置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多样性设置,所述的动力机7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配置以实现更灵活、强劲的动力性。本技术还可以在内转子底座8上搭载用于无线控制的通讯器材和用于内部电力补充的太阳能板,以实现多个本技术的组合应用。本技术的设置方式,可使其形成一个独立的密封单元,该密封单元能够以其重心偏低的特点获得几何受力的稳定性,并以其浮力设计的特性满足水境中的安全保障,还可以通过附带预置的微型电源、正压气源、声光报警器、卫星定位器,气水分离储罐等附件实现调控,以达到调整潜伏深度的目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是:当两个本技术的同轴组合时,类似于车辆四个支撑轮的功能,具备水陆两栖的转向功能,此时,两个本技术内部的动力机7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轮4,而动力轮4接触的是外壳3的内表面,于是,所述外壳3的内表面便好似一个无限延长的履带供与之匹配的动力轮4构成一个无限循环路径,当内转子结构的重心在动力机7的驱动下相对于外壳3的内表面产生运动偏离垂线时,则内转子结构的重力相对于外壳3的轴线产生偏转,从而打破重力矩原有的平衡,使所述的外壳3发生绕其轴线的旋转,进而产生相对于地面的滚动。如果是在水面上,则外壳3绕其轴线的旋转将导致所述外壳3上拨水板1对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所述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所述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内转子底座的定位支撑轮,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所述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所述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内转子底座的定位支撑轮,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机为电机或内燃机。


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志强常建邵克勇宋玉杰张光华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远渡物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