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解析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7631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性炭解析塔,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以输送活性炭的给料区、加热区、脱气区、冷却区和卸料区,给料区包括:给料壳体,给料壳体的顶部开有进料口,给料壳体的底部与加热区连通;卸料区包括:卸料壳体和卸料装置,卸料壳体的顶部开有与冷却区连通的入料口,卸料壳体的底部开有卸料口,卸料装置位于卸料壳体的中部,包含:支撑台和卸料机构,支撑台正对卸料壳体的入料口,卸料机构用于使降落至支撑台上的活性炭脱离支撑台以落入卸料壳体的底部。通过该方案能简化给料区的结构,节省钢材及制作周期。将加热区和冷却区的壁板简化,将热风导流板和冷风导流板的尺寸、数量统一,有助于简化制作,缩短制作周期。

Activated carbon analysis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性炭解析塔
本技术属于脱硫脱硝
,特别涉及一种活性炭解析塔。
技术介绍
活性炭解析塔是参与了脱硫脱硝工艺的活性炭的一种再生装置,用于将活性炭吸附的烟气中的有毒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解析出来,使活性炭得到再生利用。通常活性炭解析塔的结构分为5部分,由上至下依次为:给料区(或称进料区)、加热区、脱气区、冷却区和卸料区。现有技术中,为了使活性炭均匀的进入加热区,通常在给料区内设有布料漏斗,如此使得给料区的结构复杂,增加了给料区的制造难度和延长了制造周期。另外为了考虑热风或冷风的导流,通常将加热区和冷却区设计为不规则形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活性炭解析塔的施工难度以及延长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给料区的结构复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活性炭解析塔,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以输送活性炭的给料区、加热区、脱气区、冷却区和卸料区,所述给料区包括:给料壳体,所述给料壳体的顶部开有进料口,所述给料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加热区连通;所述卸料区包括:卸料壳体和卸料装置,所述卸料壳体的顶部开有与所述冷却区连通的入料口,所述卸料壳体的底部开有卸料口,所述卸料装置位于所述卸料壳体的中部,包含:支撑台和卸料机构,所述支撑台正对所述卸料壳体的入料口,所述卸料机构用于使降落至所述支撑台上的活性炭脱离所述支撑台以落入所述卸料壳体的底部。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加热区包括:加热壳体,与所述给料壳体连接,所述加热壳体上开有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多个热风导流板,交错设置呈两列,各所述热风导流板的连接端与所述加热壳体的内侧壁连接,各所述热风导流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加热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有热风缝隙;和加热管,竖直设置并将所述给料区和所述脱气区连通。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加热壳体的外形结构呈长方体结构。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冷却区包括:冷却壳体,与所述脱气区连接,所述冷却壳体上开有冷风进口和冷风出口;多个冷风导流板,交错设置呈两列,各所述冷风导流板的连接端与所述冷却壳体的内侧壁连接,各所述冷风导流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冷却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有冷风缝隙;和冷却管,竖直设置并将所述脱气区和所述卸料区连通。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冷却壳体的外形结构呈长方体结构。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加热区、所述脱气区和所述冷却区的数量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加热区、第二加热区、第一脱气区、第二脱气区、第一冷却区和第二冷却区,所述卸料壳体包括:第一容纳壳体、第二容纳壳体和一个收纳壳体;所述给料区的底部中间设置有与所述进料口相对的布料锥,所述给料区的底部左端由上至下依次连通有输送活性炭的所述第一加热区、所述第一脱气区、所述第一冷却区和所述第一容纳壳体,所述给料区的底部右端由上至下依次连通有输送活性炭的所述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二脱气区、所述第二冷却区和所述第二容纳壳体;所述收纳壳体的顶部左端与所述第一容纳壳体连通,所述收纳壳体的顶部右端与所述第二容纳壳体连通,所述收纳壳体的底部开有所述卸料口;所述第一容纳壳体和所述第二容纳壳体内均设置有所述卸料装置。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卸料装置还包括:卸料漏斗,所述卸料漏斗的入口朝向所述冷却区,所述卸料漏斗的出口朝向所述支撑台。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活性炭解析塔还包括:观察孔,设置于所述给料壳体上,用于观察所述给料壳体内活性炭的堆积高度。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热风进口位于所述冷热出口下方,且所述热风进口和所述热风出口位于所述加热壳体的同一侧。在如上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中,优选地,所述冷风进口位于所述冷风出口下方,且所述冷风进口和所述冷风出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同一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卸料壳体内设置支撑台和卸料机构,当卸料机构不工作时,依靠支撑台的承接作用,以及由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卸料区、冷却区、脱气区、加热区和给料区,可以使活性炭从支撑台开始堆积然后向上直至给料区的底部,保证了给料区有一定量的活性炭,当卸料机构开始工作时,活性炭会自然而均匀的落入加热区内,省掉了给料区原先设置的布料漏斗,不仅不会对活性炭的均布及解析效果造成影响,还简化了给料区的结构,节省了钢材和缩短了制作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活性炭解析塔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如下:1给料区、11给料壳体、12布料锥、2加热区、21加热壳体、22加热管、23第一热风导流板、24第二热风导流板、25热风进口、26热风出口、3脱气区、4冷却区、41冷却壳体、42冷却管、43第一冷风导流板、44第二冷风导流板、45冷风进口、46冷风出口、5卸料区、511第一容纳壳体、512第二容纳壳体、513收纳壳体、52支撑台、53卸料漏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性炭解析塔,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以为依靠重力落下的活性炭提供输送通道的给料区1、加热区2、脱气区3、冷却区4和卸料区5。具体而言,给料区1用于接收待解析的活性炭,其包括:给料壳体11。给料壳体11呈箱型,如长方体,在其顶部开有进料口,进料口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进料口均布在给料壳体11的顶部,在其底部开有排料口,该排料口与加热区2连通以将待解析活性炭输送至加热区2,为了均匀布料,排料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料口均匀布置在给料壳体11的底部。加热区2用于对来自于给料区1的待解析活性炭进行加热处理。脱气区3用于对经加热区加热处理后的活性炭进行脱气处理。冷却区4用于对经脱气区脱气处理的活性炭进行冷却处理。卸料区5用于收集经冷却区4冷却处理后的活性炭,其包括:卸料壳体和卸料装置。卸料壳体的顶部开有与冷却区4连通的入料口,卸料壳体的底部上开有卸料口,可以通过卸料口将卸料区5内的活性炭运出卸料区5外。卸料装置布置于卸料壳体的中部,用于控制卸料速度,其具有支撑台52和卸料机构,支撑台52正对卸料壳体的入料口,由此承接由入料口落下的活性炭。卸料机构用于使降落至支撑台52上的活性炭脱离支撑台52以落入卸料壳体的底部。卸料机构可以是驱动单元,其与支撑台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性炭解析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以输送活性炭的给料区、加热区、脱气区、冷却区和卸料区,其特征在于,/n所述给料区包括:给料壳体,所述给料壳体的顶部开有进料口,所述给料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加热区连通;/n所述卸料区包括:卸料壳体和卸料装置,所述卸料壳体的顶部开有与所述冷却区连通的入料口,所述卸料壳体的底部开有卸料口,所述卸料装置位于所述卸料壳体的中部,包含:支撑台和卸料机构,所述支撑台正对所述卸料壳体的入料口,所述卸料机构用于使降落至所述支撑台上的活性炭脱离所述支撑台以落入所述卸料壳体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19 CN 20192113933941.一种活性炭解析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以输送活性炭的给料区、加热区、脱气区、冷却区和卸料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给料区包括:给料壳体,所述给料壳体的顶部开有进料口,所述给料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加热区连通;
所述卸料区包括:卸料壳体和卸料装置,所述卸料壳体的顶部开有与所述冷却区连通的入料口,所述卸料壳体的底部开有卸料口,所述卸料装置位于所述卸料壳体的中部,包含:支撑台和卸料机构,所述支撑台正对所述卸料壳体的入料口,所述卸料机构用于使降落至所述支撑台上的活性炭脱离所述支撑台以落入所述卸料壳体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包括:
加热壳体,与所述给料壳体连接,所述加热壳体上开有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
多个热风导流板,交错设置呈两列,各所述热风导流板的连接端与所述加热壳体的内侧壁连接,各所述热风导流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加热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有热风缝隙;和
加热管,竖直设置并将所述给料区和所述脱气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壳体的外形结构呈长方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解析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区包括:
冷却壳体,与所述脱气区连接,所述冷却壳体上开有冷风进口和冷风出口;
多个冷风导流板,交错设置呈两列,各所述冷风导流板的连接端与所述冷却壳体的内侧壁连接,各所述冷风导流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冷却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有冷风缝隙;和
冷却管,竖直设置并将所述脱气区和所述卸料区连通。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义刘国锋徐增强刘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航泰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