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及旋转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732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子及旋转电机,可对所期望的地方有效地供给冷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转子(4)包括沿着轴线(C)延长的轴(31)、及固定在轴(31)的转子芯(32)。在轴(31)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一螺旋槽(91),沿着轴线(C)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转子芯(32)引导;以及第二螺旋槽(92),沿着轴线(C)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第二轴承(42)引导。

Rotor and rotating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及旋转电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子及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在旋转电机中,通过对线圈供给电流而在定子芯形成磁场,并在转子的永久磁铁与定子芯之间产生磁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由此,转子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在所述旋转电机中,因旋转时在磁铁产生的涡电流等的影响而导致转子发热。若因磁铁的发热而导致磁力下降(所谓的热退磁),则存在旋转电机的性能下降的可能性。此处,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固定有转子芯的轴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的结构。根据此结构,从轴的第一侧端部被供给的冷媒穿过螺旋槽而流入第二侧端部后,在第二侧端部折回而回到第一侧端部。由此,使转子与冷媒(螺旋槽)的接触面积增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5-53480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在对所期望的地方有效地供给冷媒这一点上仍然存在改善的余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所期望的地方有效地供给冷媒的转子及旋转电机。[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1)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子(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子4)包括沿着轴线延长的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轴31)、及固定在所述轴的转子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子芯32),在所述轴的周面形成有:第一流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螺旋槽91),沿着所述轴线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所述转子芯引导;以及第二流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螺旋槽92),沿着所述轴线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与所述转子芯不同的部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轴承42)引导。(2)在所述(1)的实施方式的转子中,所述轴形成为筒状,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形成在所述轴的内周面,且也可以在所述轴形成有:第一吐出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吐出口62),连通至所述第一流路,并且在所述轴的外周面上开口;以及第二吐出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吐出口63),连通至所述第二流路,并且在所述轴的外周面上开口。(3)在所述(1)或(2)的实施方式的转子中,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也可以并行地延伸。(4)在所述(1)至(3)的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子中,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在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及在径向上的深度的至少任一者不同亦可。(5)在所述(1)至(4)的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子中,包括环绕轴线而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轴的轴支撑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轴承42),且所述第二流路也可以将冷媒引导至所述轴支撑部。(6)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包括所述(1)至(5)的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技术的效果]根据所述(1)的实施方式,被供给至轴的冷媒伴随轴的旋转而被引导至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由此一边在圆周方向上流通,一边在轴方向上流通。由此,由第一流路引导的冷媒被供给至转子芯。另一方面,由第二流路引导的冷媒被供给至与转子芯不同的部分。即,可经由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而将冷媒有效地引导至所期望的地方,因此可提升冷却效率。根据所述(2)的实施方式,通过伴随轴的旋转的离心力,而容易将冷媒收容在第一流路内及第二流路内。因此,容易经由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而将冷媒有效地供给至所期望的地方。根据所述(3)的实施方式,可使冷媒在各流路内独立地流通。因此,容易通过各流路来引导所期望的流量的冷媒,并且可提升关于各流路的形成位置或冷媒的供给地方的自由度。根据所述(4)的实施方式,可在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使流路剖面积不同,因此容易对所期望的地方供给所期望的流量的冷媒。根据所述(5)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冷媒供给至轴支撑部,除轴支撑部的冷却以外,也可以提升轴支撑部的润滑性。根据所述(6)的实施方式,由于包括所述实施方式的转子,因此可提供冷却效率优异的旋转电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部分剖面图。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部分剖面图。符号的说明1:旋转电机4:转子31:轴32:转子芯42:第二轴承62:第一吐出口63:第二吐出口91:第一螺旋槽92:第二螺旋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以下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有时对于对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1中所示的旋转电机1是装载在例如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车辆的行驶用马达。但是,本技术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行驶用马达,也可以应用于发电用马达或其他用途的马达、车辆用以外的旋转电机(包含发电机)。旋转电机1包括:外壳2、定子3、转子4、及冷媒供给部5(参照图2)。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沿着后述的轴31的轴线C的方向仅称为轴方向,将与轴线C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环绕轴线C的方向称为圆周方向。外壳2收容定子3及转子4。在外壳2内收容有冷媒(未图示)。上述定子3以在外壳2内,一部分浸渍在冷媒的状态来配置。另外,作为冷媒,可适宜地使用作为用于变速器的润滑或动力传递等的工作油的自动变速器油(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ATF)等。图2是旋转电机1的部分剖面图。定子3包括定子芯11、及安装在定子芯11的线圈12。定子芯11是与轴线C同轴地配置的筒状。定子芯11例如固定在外壳2的内周面。定子芯11是将电磁钢板在轴方向上层叠来构成。另外,定子芯11也可以是所谓的压粉芯。在定子芯11安装有线圈12。线圈12包括在圆周方向相互具有120°的相位差来配置的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线圈12具有插通在定子芯11的狭缝(未图示)的插通部12a,及从定子芯11朝轴方向突出的线圈末端部12b、线圈末端部12c。通过电流流入线圈12而在定子芯11产生磁场。转子4相对于定子3,在径向的内侧空开间隔来配置。转子4以环绕轴线C而能够旋转的方式构成。转子4包括:轴31、转子芯32、永久磁铁33、及端面板(第一端面板34及第二端面板35)。轴31以经由轴承(第一轴承41及第二轴承42)环绕轴线C而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外壳2支撑。转子芯32形成为与轴线C同轴地配置的筒状。在转子芯32的内侧压入固定轴31。另外,转子芯32可与定子芯11同样地将电磁钢板在轴方向上层叠来构成,也可以是压粉芯。在转子芯32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在轴方向上贯穿转子芯32的磁铁保持孔36。在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磁铁保持孔36。在各磁铁保持孔36插入有永久磁铁33。另外,在转子芯32的内周部分,形成有在轴方向上贯穿转子芯32的贯穿孔40。在圆周方向及径向上空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贯穿孔40。第一端面板34相对于转子芯32配置在轴方向的第一侧。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n轴,沿着轴线延长;以及/n转子芯,固定在所述轴;且/n在所述轴的周面形成有:/n第一流路,沿着所述轴线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所述转子芯引导;以及/n第二流路,沿着所述轴线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与所述转子芯不同的部分引导。/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26 JP 2018-140108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沿着轴线延长;以及
转子芯,固定在所述轴;且
在所述轴的周面形成有:
第一流路,沿着所述轴线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所述转子芯引导;以及
第二流路,沿着所述轴线呈螺旋状地延长,并且将冷媒朝与所述转子芯不同的部分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形成为筒状,
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形成在所述轴的内周面,且
在所述轴形成有:
第一吐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流路,并且在所述轴的外周面上开口;以及
第二吐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流路,并且在所述轴的外周面上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并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在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及在径向上的深度的至少任一者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贺勇司小西庆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