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总成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33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总成以及汽车,所述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部的进气格栅(10),所述进气格栅的内侧上设置有导风件(20),所述导风件(20)包括在车架的长度方向上前后贯通的闭环状结构以使所述导风件(20)具有进气开口,所述导风件(20)的进气开口朝向所述进气格栅。本申请提供的车身总成能够减小车辆受到的阻力同时提高车辆的发动机的散热性能。

Body assembly and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总成以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总成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所受到的风阻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油耗,降低汽车的风阻,能够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从而降低汽车的油耗。理想状态下,空气进入格栅后会经过车身总成中的冷却模块,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散热,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空气进入格栅后会向各个方向发散,格栅流入机舱的高速气流冲击到机舱内部件从而形成较大的阻力。因此,如何优化汽车的导流结构,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汽车所受的阻力,是本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汽车的格栅进入的风问题,提供一种车身总成以及汽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总成,所述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部的进气格栅,所述进气格栅的内侧上设置有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包括在车架的长度方向上前后贯通的闭环状结构以使所述导风件具有进气开口,所述导风件的进气开口朝向所述进气格栅。优选地,所述导风件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远离所述进气格栅的方向,所述导风件沿垂直于所述车架的X轴方向截取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导风件包括底板、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两个侧板,其中:所述顶板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逐渐远离所述进气格栅的方向,所述顶板斜向下方延伸;所述底板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逐渐远离所述进气格栅的方向,所述底板斜向上方延伸。优选地,两个所述侧板与所述车架的X轴和Z轴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且两个所述侧板不平行。优选地,所述进气格栅包括上格栅和下格栅,所述下格栅位于所述上格栅的下方,所述导风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格栅上的上部导风件和设置在所述下格栅上的下部导风件。优选地,所述上部导风件的两个所述侧板配置为从所述上部导风件的所述顶板到所述上部导风件的所述底板逐渐向所述上部导风件的内部收缩,所述下部导风件的两个所述侧板配置为从所述下部导风件的所述底板到所述上部导风件的所述顶板逐渐向所述下部导风件的内部收缩。优选地,限定所述车架的X轴和Y轴构成的平面为平面M,所述车架的X轴和Z轴构成的平面为平面N,其中:所述上部导风件的所述顶板和所述平面M之间的夹角为A1,15°≤A1≤20°,所述上部导风件的所述底板和所述平面M之间的夹角为B1,18°≤B1≤23°,所述上部导风件的两个所述侧板和所述平面N之间的夹角为C1,22°≤C1≤26°,和/或;所述下部导风件的所述顶板和所述平面M之间的夹角为A2,所述下部导风件的所述顶板和所述平面M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下部导风件的所述底板和所述平面M之间的夹角,5°≤A2≤10°,所述下部导风件的两个所述侧板和所述平面N之间的夹角为C2,5°≤C2≤10°。优选地,所述进气格栅和所述导风件均为塑料件。优选地,所述导风件和所述进气格栅为一体成型件。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总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本申请提供的车身总成,导风件对由进气格栅进入的气流形成导流作用,导风件的闭环状结构避免了气流向各个方向发散过多从而减小了车辆受到的阻力,同时导风件对气流的导流作用使得经过车辆的冷却模块的气流更多,有利于发动机的散热。本申请提供的车身总成能够减小车辆受到的阻力同时提高车辆的发动机的散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车身总成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总成的上部导风件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的上部导风件的侧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车身总成的下部导风件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下部导风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进气格栅11-上格栅12-下格栅20-导风件21-上部导风件22-下部导风件211-第一顶板212-第一底板213-第一侧板221-第二顶板222-第二底板223-第二侧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总成,如图1所示,所述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部的进气格栅10,所述进气格栅的内侧上设置有导风件20,所述导风件20包括在车架的长度方向上前后贯通的闭环状结构以使所述导风件20具有进气开口,所述导风件20的进气开口朝向所述进气格栅。导风件20对由进气格栅10进入的气流形成导流作用,导风件的闭环状结构避免了气流向各个方向发散过多从而减小了车辆受到的阻力,同时导风件20对气流的导流作用使得经过车辆的冷却模块的气流更多,有利于发动机的散热,该冷却模块可以为散热器、冷凝器等。本申请提供的车身总成能够减小车辆受到的阻力同时提高车辆的发动机的散热性能,同时由于阻力的降低,车辆的油耗也会相应的减少。为了提高导风件对气流发散的抑制作用,导风件20配置为在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远离所述进气格栅10的方向上,导风件的沿垂直于车架的X轴方向截取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导风件的气流出口的横截面积小于导风件的气流入口的横截面积,使得气流在便于从导风件的入口进入的同时,从导风件的出口排出的气流更不易发生扩散。具体地,所述导风件20包括底板、顶板以及位于底板和顶板之间的两个侧板,所述顶板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逐渐远离所述进气格栅10的方向,所述顶板斜向下方延伸;所述底板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逐渐远离所述进气格栅10的方向,所述底板斜向上方延伸,从而使得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件的供气流流通的通径逐渐减小。另外,为了使气流能够较为均匀地从导风件的出口流出,导风件的两个侧板和车架的X轴和Z轴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且两个侧板不平行,对称倾斜设置的侧板在保证气流均匀地从导风件的出口流出的同时,还能够形成对气流的导流作用,引导气流流向车辆的冷却模块。本申请的进气格栅和导风件均为塑料件,且进气格栅和导风件为一体成型件,以提高进气格栅和导风件的连接强度,此外导风件的开口比进气格栅的面积略小。如图1所示,对于常见的车身总成来说,车架的前部设置有号牌,因此进气格栅分为位于号牌上方的上格栅11和位于号牌下方的下格栅12,相应地,导风件包括设置在上格栅11上的上部导风件21和设置在下格栅12上的下部导风件22,从而能够对上格栅11和下格栅12进入的气流进行导流。其中,上部导风件21的两个侧板配置为从上部导风件21的顶板到所述上部导风件的底板逐渐向上部导风件的内部收缩;而下部导风件22的两个侧板配置为从下部导风件22的底板到上部导风件的顶板逐渐向下部导风件的内部收缩,从而有利于上部导风件和下部导风件中的气流流向汽车的冷却模块。限定车架的X轴和Y轴构成的平面为平面M,车架的X轴和Z轴构成的平面为平面N,参考图2和图3的结构,图2和图3为上部导风件的立体图和侧视图,上部导风件包括第一顶板211、第一底板212和两个第一侧板213,第一顶板211和平面M之间的夹角为A1,其中15°≤A1≤20°,更优选为A1=18°;第一底板212和平面M之间的夹角为B1,其中18°≤B1≤23°,更优选为B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部的进气格栅(10),所述进气格栅的内侧上设置有导风件(20),所述导风件(20)包括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上前后贯通的闭环状结构以使所述导风件(20)具有进气开口,所述导风件(20)的进气开口朝向所述进气格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总成包括车架和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部的进气格栅(10),所述进气格栅的内侧上设置有导风件(20),所述导风件(20)包括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上前后贯通的闭环状结构以使所述导风件(20)具有进气开口,所述导风件(20)的进气开口朝向所述进气格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20)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远离所述进气格栅(10)的方向,所述导风件(20)沿垂直于所述车架的X轴方向截取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20)包括底板、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两个侧板,其中:
所述顶板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逐渐远离所述进气格栅(10)的方向,所述顶板斜向下方延伸;
所述底板配置为沿所述车架的X轴的逐渐远离所述进气格栅(10)的方向,所述底板斜向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板与所述车架的X轴和Z轴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且两个所述侧板不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格栅包括上格栅(11)和下格栅(12),所述下格栅(12)位于所述上格栅(11)的下方,所述导风件(20)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格栅(11)上的上部导风件(21)和设置在所述下格栅(12)上的下部导风件(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导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娟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