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走机构及堆垛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861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5:21
本申请涉及一种行走机构及堆垛机。其中,该行走机构包括地轨以及下横梁。其中,下横梁架设于地轨上,并能够沿地轨运动。下横梁的下端面开设有凹槽,凹槽与地轨的上端部配合,使得地轨的上端部能够深入凹槽的内部并抵接凹槽的内壁,进而使得下横梁的下端面低于地轨的上端面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中的行走机构能够降低最低取货高度,进而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

Walking mechanism and stac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走机构及堆垛机
本申请涉及机械搬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走机构及堆垛机。
技术介绍
堆垛机是立体仓库系统的核心设备,用于对物件出入货架的搬运作业,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然而,由于堆垛机的下横梁设于地轨的正上方,载货台位于下横梁正上方,这样由于轨道和下横梁的高度,就限制了载货台下降的高度,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最低取货高度。这就使得立体仓库的最低位置通常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此外,如果单纯将下横梁的厚度减薄,以减小与轨道之间的高度,同样会削弱下横梁的结构强度,影响了堆垛机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提高立体仓库系统的空间利用率,需要进一步降低堆垛机的最低取货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走机构及堆垛机,能够具有较低的取货高度,进而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行走机构,包括:地轨;以及下横梁,架设于所述地轨上,并能够沿所述地轨运动;其中,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地轨的上端部配合,使得所述地轨的上端部能够深入所述凹槽的内部并抵接所述凹槽的内壁,进而使得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面低于所述地轨的上端面设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滚轮组件,所述第一滚轮组件与所述下横梁连接,并设于所述地轨上,用于驱动所述下横梁沿所述地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组件包括:第一支架,与所述下横梁的端部连接;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旋转轴,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用于传递所述驱动件的动力;行走轮,可转动套设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使得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行走轮进行转动。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组件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下横梁沿所述地轨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地轨的所述上端部的横截面呈T型设置;其中,所述上端部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凹槽的底壁抵接;以及第二端部,设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两侧,并抵接所述凹槽的侧壁;其中,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外露于所述凹槽。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滚轮组件,所述第二滚轮组件设于所述下横梁上并抵接所述地轨的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以避免所述下横梁在沿所述地轨运动时与所述地轨脱离。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滚轮组件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下横梁沿所述地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滚轮组件包括:第二支架,与所述下横梁的所述两侧连接;以及连接轴,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以及从动轮,转动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抵接所述地轨的两个所述第二端部。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轮的外部滚轮面包覆有弹性缓冲层,所述弹性缓冲层用于缓冲所述从动轮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刚性碰撞。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地轨的两端设有缓冲器,所述缓冲器朝向所述下横梁设置,用于限制所述下横梁在所述地轨上的运动距离,并缓冲所述下横梁与所述地轨之间的刚性碰撞。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堆垛机,包括: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物件;提升组件,与所述承载组件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物件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以及行走机构,所述提升组件设于所述行走机构上,并能够跟随所述行走机构在第二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承载组件承载的所述物件能够同时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运动;其中,所述行走机构为如前所述的行走机构。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出一种行走机构及堆垛机。其中,该行走机构通过在下横梁上设置了与地轨配合的凹槽,使得地轨的上端部能够深入下横梁的内部,从而使得下横梁与地轨之间的安装距离变短。通过上述方式,当本实施例中的行走机构应用到堆垛机中搬运物件时,设置在下横梁上的搬运组件可以在更低的高度进行物件的接取,从而能够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中行走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中行走机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行走机构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第二滚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中堆垛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行走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中的行走机构100可以设于立体仓库中,用于搬运物件。其中,用于承接物件的承载组件(未示出)可以设置在行走机构100上,并通过行走机构100对物件进行搬运,进而将物件在立体仓库的各个空间区域进行周转、或者进出立体仓库。在本实施例中,行走机构100可以包括地轨110和下横梁120。其中,下横梁120架设在地轨110上,并能够沿地轨110运动。下横梁120的下端面121开设有凹槽123,凹槽123与地轨110的上端部112配合,使得地轨110的上端部112能够深入凹槽123的内部并抵接凹槽123的内壁,进而使得下横梁120的下端面121低于地轨110的上端面1123设置。由此,本实施例中的行走机构100通过在下横梁120上设置了与地轨110配合的凹槽123,使得地轨110的上端部112能够深入下横梁120的内部,从而使得下横梁120与地轨110之间的安装距离变短。通过上述方式,当本实施例中的行走机构100搬运物件时,设置在下横梁120上的搬运组件可以在更低的高度进行物件的接取,从而能够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请继续参阅图1,地轨110可以直接设置在地面上。其中,地轨110的下端部111固设于地面,上端部112的截面呈“T”型设置,并与下横梁120接合,使得下横梁120在架设于地轨110的上端部112后,能够沿地轨110的延伸方向运动。具体地,地轨110的上端部112包括第一端部1121和设置在第一端部1121两侧的第二端部1122。其中,第二端部1122沿上端部11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端部1121连接。在地轨110与下横梁120配合后,第一端部1121与凹槽123的底壁1231抵接,两个第二端部1122分别与凹槽123的两侧壁1232抵接。由此,地轨110在深入下横梁120内部后,导致下横梁120的下端面121较地轨110的上端面1123处于更低的水平面时,下横梁120与地轨110之间的配合较为稳定。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凹槽123的深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地轨;以及/n下横梁,架设于所述地轨上,并能够沿所述地轨运动;/n其中,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地轨的上端部配合,使得所述地轨的上端部能够深入所述凹槽的内部并抵接所述凹槽的内壁,进而使得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面低于所述地轨的上端面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轨;以及
下横梁,架设于所述地轨上,并能够沿所述地轨运动;
其中,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地轨的上端部配合,使得所述地轨的上端部能够深入所述凹槽的内部并抵接所述凹槽的内壁,进而使得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面低于所述地轨的上端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滚轮组件,所述第一滚轮组件与所述下横梁连接,并设于所述地轨上,用于驱动所述下横梁沿所述地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组件包括:
第一支架,与所述下横梁的端部连接;
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
旋转轴,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用于传递所述驱动件的动力;以及
行走轮,可转动套设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使得所述驱动件能够所述驱动行走轮进行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组件为两组,分别设于所述下横梁沿所述地轨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轨的所述上端部的横截面呈T型设置;其中,所述上端部包括:
第一端部,与所述凹槽的底壁抵接;以及
第二端部,设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两侧,并抵接所述凹槽的侧壁;
其中,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外露于所述凹槽。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