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0763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形状为Z形,包括侧壁,具有四个长方形的侧面,所述侧壁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以及顶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顶面;底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底面;其中,至少在所述顶层和底层上形成有网格状结构;所述底层、所述顶层以及所述侧壁围成中间具有空腔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将其形状设计成Z形,且在平行四边形的顶层和底层形成网格状结构的外壳,利于椎体和植骨材料之间在空隙间互相形成骨连接。

3D prin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具体为一种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非常高,最终很多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疗效确切,已有百年应用历史,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目前,腰椎椎间融合术包括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侧方或者侧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路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从单侧椎间孔入路进入腰椎间隙,完成椎间盘切除、植骨、椎间融合器植入等一系列过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避免了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侧方或者侧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带来的损伤大血管、交感神经丛、腹部脏器,生殖股神经等风险,但是在前方支撑上,没有侧方或者侧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对椎间隙支撑的强度。为了发挥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优势,同时避免其前方椎间隙支撑不足的缺点,有研究者专利技术了“肾型或者香蕉型”椎间融合器,其支撑更加对称,但是仍然无法达到两侧骨骺环支撑的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将其形状设计成Z形,且在平行四边形的顶层和底层形成网格状结构的外壳,利于椎体和植骨材料之间在空隙间互相形成骨连接,从而形成类似“钢筋(3D打印的网格状结构)-水泥(新生的骨性组织)交错结构”,使融合更加牢固,更加可靠。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形状为Z形,包括侧壁,具有四个长方形的侧面,所述侧壁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以及顶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顶面;底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底面,所述顶层和底层也为平行四边形;其中,至少在所述顶层和底层上形成有网格状结构。所述底层、所述顶层以及所述侧壁围成中间具有空腔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网格状结构具有若干空隙,所述空隙的直径为300-500um。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网格状结构的厚度为0.3-2.0mm。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层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整个所述侧壁的顶面,将所述侧壁的顶面分为若干第一网格区域,所述顶层的网格状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网格区域中;所述底层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过整个所述侧壁的底面,将所述侧壁的底面分为若干第二网格区域,所述底层的网格状结构设于所述第二网格区域中。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侧面包括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其中,在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椎间时,所述前侧面朝向植入腰椎椎间;所述后侧面具有连接把持器的把持孔。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右侧面和所述后侧面的相接处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后侧面的相接处设有第二凹槽。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通过3D打印形形成有网格状结构。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为环形。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将其形状设计成Z形,且在平行四边形的顶层和底层形成网格状结构的外壳,利于椎体和植骨材料之间在空隙间互相形成骨连接,从而形成类似“钢筋(3D打印的网格状结构)-水泥(新生的骨性组织)交错结构”,使融合更加牢固,更加可靠;在右侧面和后侧面的相接处设有凹槽。该凹槽是有利于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时的角度调整;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尺寸更加患者解剖特征,术前定制规划长度,使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两端架在腰椎周边的骨骺环区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和图2的俯视图,主要体现顶层的形状以及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为Z形。图4是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把持器的推动下进入腰椎椎间的状态图。图5是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椎间的位置调整示意图一,图中箭头方向代表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旋转方向。图6是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椎间的位置调整示意图二,图中箭头方向代表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旋转方向。其中,1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12顶层;13底层;111前侧面;112后侧面;113左侧面;114右侧面;115顶面;116底面;2把持孔;31第一凹槽;32第二凹槽;4网格状结构;1150第一连接部;41空隙;40第一网格区域;5把持器;6调节器;8腰椎椎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1,其形状为Z形,其包括侧壁、顶层12和底层13。所述侧壁具有四个长方形的侧面,四个长方形的侧面围成的所述侧壁为环形。所述侧壁具有顶面115和底面116,所述顶面115和底面116为平行四边形。所述侧面包括前侧面111、后侧面112、左侧面113和右侧面114,其中,在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1植入腰椎椎间8时,所述前侧面111朝向植入腰椎椎间8;所述后侧面112具有连接把持器的把持孔2。前侧面和后侧面是相对于左侧面和右侧面来说是斜向的,这种斜三角设计有利于融合器进入椎间隙后,位置由斜位调整为横位。所述顶层12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顶面115;即所述顶层12也为平行四边形。所述底层13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底面116,即所述底层13也为平行四边形;其中,在所述顶层12和底层13上形成有网格状结构4。所述底层13、所述顶层12以及所述侧壁围成中间具有空腔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1。图1中,前侧面111、左侧面113以及底面116无法直观体现,图中以前侧面111、左侧面113以及底面116的各自所在边代表。当然,本市实施例中的前侧面111与后侧面112相对且平行,同样的左侧面113与右侧面114相对且平行,底面116与顶面115相对且平行。本实施例中,左侧面113与右侧面114为实体打印,以提供足够的骨骺环生物力学支撑力。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格状结构4具有若干空隙41,所述空隙41的直径为300-500um。所述网格状结构4的厚度为0.3-2.0mm。通过在顶层12和底层13形成网格状结构4的外壳,利于椎体和植骨材料之间在空隙41间互相形成骨连接,从而形成类似“钢筋(3D打印的网格状结构4)-水泥(新生的骨性组织)交错结构”,使融合更加牢固,更加可靠。所述顶层12设有第一连接部1150,所述第一连接部1150穿过整个所述侧壁的顶面115,将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其形状为Z形,包括/n侧壁,具有四个长方形的侧面,所述侧壁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以及/n顶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顶面;/n底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底面,所述顶层和底层也为平行四边形;/n其中,至少在所述顶层和底层上形成有网格状结构;/n所述底层、所述顶层以及所述侧壁围成中间具有空腔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其形状为Z形,包括
侧壁,具有四个长方形的侧面,所述侧壁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以及
顶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顶面;
底层,3D打印形成于所述侧壁的底面,所述顶层和底层也为平行四边形;
其中,至少在所述顶层和底层上形成有网格状结构;
所述底层、所述顶层以及所述侧壁围成中间具有空腔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状结构具有若干空隙,所述空隙的直径为300-500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状结构的厚度为0.3-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整个所述侧壁的顶面,将所述侧壁的顶面分为若干第一网格区域,所述顶层的网格状结构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杰吴爱悯张凯杨二柱田海军程晓非周唐骏李训林韩辰陈辰陈智谦周益帆杨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