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及减速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9625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及减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设置于装设有传动机构并存储有润滑油的壳体内,传动机构包括部分浸于润滑油中的搅油部;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包括固设于壳体内、部分浸于润滑油中的供给部,以及形成于供给部上的供油槽,还包括设于供给部的、位于润滑油的静态液面以下的进油部,该进油部包括位于不同高度且与供油槽连通的至少两个进油口。本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不同高度的进油口,可在搅油部低速转动时经由所有的进油口向供油槽中进油,以保证传动装置的润滑效果;而在搅油部高速转动时,仅能够通过低处的进油口进油,以减少供油槽内的油量,从而可有效减少润滑油损耗。

Auxiliary lubrication structure and reducer of transmis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及减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装置润滑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的减速器。
技术介绍
汽车的动力总成一般由电机和减速器构成,同时在减速器中也装设有差速器,以在汽车转弯时,能够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转动。基于设计空间和使用成本的考虑,现有技术中,减速器通常采用飞溅的方式对齿轮进行润滑和冷却,即通过将减速齿轮和/或差速器齿圈的下部浸于润滑油中,以通过转动搅起减速器壳体底部的润滑油,而对减速器的各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因减速器的润滑结构设计不合理,当差速器齿圈转速较低时,搅起的油液较少,而易存在部分减速器部件润滑效果不佳的风险;而当差速器齿圈高速旋转时,则会搅起较多的润滑油,致使齿圈转动甩起的油液与壳体接触而造成润滑油损失,同时,也降低了减速器的传递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以提高传动装置的润滑效果,并降低润滑油损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设置于装设有传动机构并存储有润滑油的壳体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部分浸于所述润滑油中的、因转动而搅起所述润滑油的搅油部,所述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包括:供给部,固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因布置于所述搅油部的下部而部分浸于所述润滑油中;供油槽,形成于所述供给部上,以供所述搅油部的下部嵌装;进油部,构造于所述供给部的、位于所述润滑油的静态液面以下的区域内;所述进油部包括位于不同高度且与所述供油槽连通的至少两个进油口。进一步的,所述供给部被构造成半环形。进一步的,所述供给部包括底板以及固连于所述底板两相对侧的两个侧板;所述供油槽由所述底板和两所述侧板围构而成,且所述供油槽随形于所述搅油部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进油部包括高低错落布置于所述侧板上的一级进油口和二级进油口。进一步的,所述二级进油口被设置于所述一级进油口的上方,且所述二级进油口为对称布置于所述一级进油口两侧的两个。进一步的,所述一级进油口的直径大于所述二级进油口的直径。进一步的,于所述供给部的一端构造有沿所述供给部的径向外伸布置的第一集油槽,并于所述供给部的一侧构造有与所述第一集油槽连通的、以导出所述第一集油槽收集的所述润滑油的导油管。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导油管,于所述供给部的另一侧构造有与所述第一集油槽连通的、以收集沿所述搅油部侧面滑落的所述润滑油的第二集油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通过设置供给部并在供给部上设置至少两个不同高度的进油口,如此可在搅油部低速转动使得润滑油的动态液面较高时,能够使壳体内的润滑油经由所有的进油口同时向供油槽中进油,以保证供油槽中的油量,从而能够保证传动装置的润滑效果;而在搅油部高速转动而搅起较多的润滑油,并使得润滑油的动态液面较低时,此时,壳体内的润滑油仅可通过低处的进油口进油,从而能够减少供油槽内的油量,进而可有效避免搅油部高速转动时,搅起较多的润滑油甩出而造成润滑油损耗。(2)供给部由底板及两个侧板构成,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3)一级进油口和二级进油口高低错落布置,能够提高壳体内的润滑油进入供油槽中的进油速度。(4)将二级进油口设为对称布置于一级进油口两侧的两个,可在搅油部低速转动时,进一步提高润滑油进入供油槽中的进油速度,以保证供油槽中的油量,从而保证传动装置的润滑效果。(5)一级进油口的直径大于二级进油口的直径,以仅通过一级进油口进油时也可保证在搅油部高速转动时供油槽中的油量。(6)设置导油管能够将第一集油槽收集的润滑油导出,以润滑装设于壳体上的驱动轴轴承及油封等零件。(7)设置第二集油槽可便于收集沿搅油部侧面滑落的润滑油,从而能够有效减小润滑油损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速器,包括壳体,于所述壳体内装设有齿轮传动机构,于所述壳体内固设有如上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进一步的,于所述壳体上构造有面向供给部布置的挡油筋。本减速器与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应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3的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供给部,11-底板,12-侧板,121-一级进油口,122-二级进油口,2-供油槽,3-定位销,4-第二集油槽,5-第一集油槽,6-导油管,7-加强肋,8-挡油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设置于装设有传动机构并存储有润滑油的壳体内,且传动机构包括部分浸于润滑油中的、因转动而搅起润滑油的搅油部。其中,本专利技术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主要包括固设于壳体内、并因布置于搅油部的下部而部分浸于润滑油中的供给部,以及形成于供给部上、以供搅油部的下部嵌装的供油槽,还包括构造于供给部的、位于润滑油的静态液面以下的区域内的进油部,且该进油部包括位于不同高度且与供油槽连通的至少两个进油口。本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通过设置供给部并在供给部上设置至少两个不同高度的进油口,如此可在搅油部低速转动时而搅起较少的润滑油时,使得润滑油的动态液面较高,从而能够使壳体内的润滑油经由所有的进油口同时向供油槽中进油,以保证供油槽中的油量,进而能够保证传动装置的润滑效果。而在搅油部高速转动搅起较多的润滑油,而使得润滑油的动态液面较低时,壳体内的润滑油仅能够通过低处的进油口进油,从而能够减少供油槽内的油量,进而可有效减少搅油部高速转动时搅起较多的润滑油甩出而造成的润滑油损耗,同时也可提高传动装置的传递效率。基于如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中,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下结合图3和图4所示的以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应用于减速器时进行详细说明,且为了便于提高减速器的润滑效果,本实施例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具体装设于差速器齿圈的下部,也即前述的搅油部为差速器齿圈。当然,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将本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布置于减速器的其他齿轮上。具体而言,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供给部1被构造成半环形,并包括底板11以及固连于底板11两相对侧的两个侧板12。而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供给部1为一体注塑成型。另外,为了便于本传动装置辅助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设置于装设有传动机构并存储有润滑油的壳体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部分浸于所述润滑油中的、因转动而搅起所述润滑油的搅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包括:/n供给部(1),固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因布置于所述搅油部的下部而部分浸于所述润滑油中;/n供油槽(2),形成于所述供给部(1)上,以供所述搅油部的下部嵌装;/n进油部,构造于所述供给部(1)的、位于所述润滑油的静态液面以下的区域内;所述进油部包括位于不同高度且与所述供油槽(2)连通的至少两个进油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设置于装设有传动机构并存储有润滑油的壳体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部分浸于所述润滑油中的、因转动而搅起所述润滑油的搅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包括:
供给部(1),固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因布置于所述搅油部的下部而部分浸于所述润滑油中;
供油槽(2),形成于所述供给部(1)上,以供所述搅油部的下部嵌装;
进油部,构造于所述供给部(1)的、位于所述润滑油的静态液面以下的区域内;所述进油部包括位于不同高度且与所述供油槽(2)连通的至少两个进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部(1)被构造成半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部(1)包括底板(11)以及固连于所述底板(11)两相对侧的两个侧板(12);所述供油槽(2)由所述底板(11)和两所述侧板(12)围构而成,且所述供油槽(2)随形于所述搅油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部包括高低错落布置于所述侧板(12)上的一级进油口(121)和二级进油口(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装置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章钊张庆夏正杰李晓彬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