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温控制组装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9578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8:55
一种可安装在车辆的运行组上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流体地连接到油循环系统和冷却系统。油温组装件(1)包括热交换器(500)和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热交换器(500)包括多个交换器板形元件(500’)。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包括基座元件(3),其具有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第一表面(31)可由热交换器(500)接触并结合,第二表面(32)与第一表面(31)相对。此外,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包括控制组(4)和阀构件(45),控制组(4)包括壳体主体(41),壳体主体(41)具有流体连接到所述入口管道(3210)和出口管道(3220)以及交换器管(550)的壳体腔(410),所述阀构件(45)容纳于所述壳体腔(410)中。

Oil temperature control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温控制组装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温控制组装件。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领域。实际上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组装件具有在车辆中的特定应用,例如控制在所述车辆的油循环系统中循环的油的温度。更具体地,油温控制组装件被安装在车辆的运行组上,以与所述运行组的油循环系统流体地连接。具体地,术语“运行组”被理解为指其中存在有油循环系统的组件或组件组(例如引擎组和/或传输组)。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组件还可流体地连接于车辆的水系统或者通常连接于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传统技术中已知有油温控制组装件,其可连接于油循环系统以及包括板热交换器,该板热交换器适于执行油温的控制操作,进而连接于制冷剂液体(例如水或含水的)在其中循环的冷却系统。还已知有油温控制组装件,其具有特定的旁路组件,该旁路组件适于根据油的某些特性(例如压力和粘度)来防止其流入热交换器组。但是这样的解决方案具有特别复杂的几何结构和布局。具体地,传统解决方案具有各种管道的复杂布局,通过这些管道油流动到热交换器。具体地,当这些布局在其内部包括液体通路的特定控制构件时,这些布局甚至更加复杂。在传统技术的解决方案中,所述布局的增加的复杂度对应更高的生产和实现成本。此外,在传统技术的解决方案中,所述布局的更大的复杂度对应于将油温控制组装件定位在车辆内部的特定困难;此外在汽车领域中,仍然能特别地感受到尽可能少占用空间的需求。例如,在文献US2013/0319634中记载了具有这些缺点的传统技术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一些实施例。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强烈感觉到的需求为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油温控制组装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油温控制组装件,其以有效的方式以及具有尽可能简单的管道几何结构和布局来执行温度控制操作。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温控制组装件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显示了具有进一步有利方面的优选实施例变体。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非限制性的示例将从下面给出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使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特性以及优点明显,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透视图;图1a、1b和1c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俯视、侧视和仰视角度的三个透视图;图2以分离部件方式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透视图;图3’、图3”和图3”’部分地以横截面方式示出了三个透视图,其中以横截面的方式示出了被包括在图1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中的管道;图4a和图4b示出了另外两个透视图,其中分别在旁路配置和油温控制配置中以横截面的方式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控制组;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透视图;图5a、5b和5c示出了图5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俯视、侧视和仰视角度的三个透视图;图6a和图6b以分离组件的方式示出了图5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仰视和俯视角度的两个透视图;图7部分地以横截面方式示出了透视图,其中以横截面的方式示出了被包括在图5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中的管道;图8a、图8b、图8c和图8d分别在旁路配置中、在第一部分油温控制配置中、在第二部分油温控制配置中以及在油温控制配置中示出了以横截面的方式示出的图5中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控制组的另外四个横截面视图;图9以分离组件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有压敏型控制元件的实施例中的油温控制组装件的透视图;图10a和图10b分别在旁路配置中和在油温控制配置中示出了以横截面方式示出图1中所示油温控制组装件的控制组装件的两个透视图。附图标记列表1、油温控制组装件;2、支撑及油控制装置;3、基座元件;31、第一表面;32、第二表面;321、入口嘴;3210、入口管道;322、出口嘴;3220、出口管道;300、300’、300”、300”’、多个基座板形元件;300’接口基座板形元件;4、控制组;40、壳体圆筒;400、400’、400”、400”’、400””、主体板形元件;41、壳体主体;410、壳体腔;45、阀构件;450、闭合器元件;455、控制元件;4100、插入开口;500、热交换器;500’、交换器板形元件;550、交换器管道;552、冷却管道;X-X、Y-Y、纵轴;Z-Z、垂直轴;I、虚平面。具体实施方式参考所附附图,附图标记1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组装件。具体地,如下文所具体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组装件可安装在车辆的运行组上。优选地,所述运行组为引擎组(例如内燃机)或者为传输组。实际上,根据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可流体地连接到所述运行组的油循环系统以及流体地连接到所述运行组的或所述车辆的冷却系统。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如在所附附图中以非限定的方式所示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确定垂直轴Z-Z和两个纵轴X-X、Y-Y。具体地,两个纵轴X-X、Y-Y位于与垂直轴Z-Z正交的同一虚平面I上。优选地,在下文中,当标记对于平面位置或元件做出时,这表示相关于所述虚平面,以及进而涉及具有大致平行于纵轴X-X、Y-Y所在平面的延伸部的组件。相似地,在下文中,当标记对于垂直的重叠部、高度以及延伸部做出时,这涉及与垂直轴Z-Z平行或重合(因此与纵轴X-X、Y-Y正交)的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油温控制组装件1包括热交换器500。优选地,根据需要热交换器500适于允许控制机油(engineoil)的温度。例如,如下所述,油温控制组装件1具有特殊管道,其适于允许油和水来往于运行组的通路。热交换器500包括多个交换器板形元件500’,其沿垂直轴Z-Z排列叠置,以限定交换器管道550和冷却油或水流过的冷却管道552。具体地,实际上,所述交换器板形元件500’上设有通口并且特别地成形,以呈现特殊的边和壁,所述边和壁正交于优选的平面延伸部而垂直延伸。所述交换器板形元件500’的排列叠置进而产生特定的交换器管道550和相互交替的特定的冷却管道552,油流动在所述特定的交换器管道550中,制冷剂液体流动在所述特定的冷却管道552中。优选地,制冷剂液体进出所经过的制冷剂入口嘴和制冷剂出口嘴设于平面表面上。优选地,所述平面表面为与热交换器500和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相配合所在的表面相对的表面。根据优选实施例,如下文所述以及在所附附图中所示的,油的入口和出口位于热交换器500的表面上(优选为底部)。具体地,入口和出口通过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被流体地连接到运行组。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除了上述的热交换器500之外,还包括可与车辆的运行组相接合的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根据优选实施例,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可直接附接到运行组。换言之,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的第一个目的为支撑所述热交换器500并且将其通过热交换器500流体地连接到运行组。此外,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的第二个目的为管理到热交换器500的油的控制。具体地,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温控制组装件(1),能够流体地连接到车辆的运行组的油循环系统以及流体地连接到所述车辆的或所述运行组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油温控制组装件(1)确定垂直轴(Z-Z)和在正交于所述垂直轴(Z-Z)的同一主虚平面(I)上的相互正交于彼此的两个纵轴(X-X;Y-Y),其中,所述油温控制组装件(1)包括:/na)热交换器(500),包括沿所述垂直轴(Z-Z)排列叠置的多个交换器板形元件(500’)以限定交换器管道(550)和相互交替的冷却管道(552);/nb)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包括:/n-基座元件(3),呈现与所述热交换器(500)相接触并且能够相接合的第一表面(3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31)相对的第二表面(32),其中在所述基座元件(3)上设有朝向所述热交换器(500)的油的入口嘴(321)和朝向运行组的油的出口嘴(322),其中在所述基座元件(3)中入口管道(3210)和出口管道(3220)分别从所述入口嘴(321)和出口嘴(322)延伸到所述热交换器(500);/n-控制组(4),包括:/ni)壳体主体(41),与热交换器(500)相邻设置并沿所述垂直轴(Z-Z)从所述第一表面(31)伸出,其中所述壳体主体(41)具有壳体腔(410),所述壳体腔(410)流体地连接到所述入口嘴(321)以及所述出口嘴(322)以及热交换器(500)中的所述交换器管道(550);/nii)阀构件(45),容纳于所述壳体腔(410)中,包括闭合器元件(450)以及控制元件(455),所述控制元件(455)根据在所述壳体腔(410)内流动的油的运行状况移动所述闭合器元件(450),其中取决于所述闭合器元件(450)的位置,控制从入口嘴(321)输入到所述出口嘴(322)和/或朝向所述交换器管道(550)的油的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温控制组装件(1),能够流体地连接到车辆的运行组的油循环系统以及流体地连接到所述车辆的或所述运行组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油温控制组装件(1)确定垂直轴(Z-Z)和在正交于所述垂直轴(Z-Z)的同一主虚平面(I)上的相互正交于彼此的两个纵轴(X-X;Y-Y),其中,所述油温控制组装件(1)包括:
a)热交换器(500),包括沿所述垂直轴(Z-Z)排列叠置的多个交换器板形元件(500’)以限定交换器管道(550)和相互交替的冷却管道(552);
b)支撑及油控制装置(2),包括:
-基座元件(3),呈现与所述热交换器(500)相接触并且能够相接合的第一表面(3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31)相对的第二表面(32),其中在所述基座元件(3)上设有朝向所述热交换器(500)的油的入口嘴(321)和朝向运行组的油的出口嘴(322),其中在所述基座元件(3)中入口管道(3210)和出口管道(3220)分别从所述入口嘴(321)和出口嘴(322)延伸到所述热交换器(500);
-控制组(4),包括:
i)壳体主体(41),与热交换器(500)相邻设置并沿所述垂直轴(Z-Z)从所述第一表面(31)伸出,其中所述壳体主体(41)具有壳体腔(410),所述壳体腔(410)流体地连接到所述入口嘴(321)以及所述出口嘴(322)以及热交换器(500)中的所述交换器管道(550);
ii)阀构件(45),容纳于所述壳体腔(410)中,包括闭合器元件(450)以及控制元件(455),所述控制元件(455)根据在所述壳体腔(410)内流动的油的运行状况移动所述闭合器元件(450),其中取决于所述闭合器元件(450)的位置,控制从入口嘴(321)输入到所述出口嘴(322)和/或朝向所述交换器管道(550)的油的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元件(3)包括多个基座板形元件(300’、300”、300”’),所述多个基座板形元件(300’、300”、300”’)沿所述垂直轴(Z-Z)排列叠置,相互成形以堆叠限定所述入口管道(3210)以及所述出口管道(32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4)的所述壳体主体(41)具有平行于所述垂直轴(Z-Z)延伸的主垂直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4)的所述壳体主体(41)具有平行于所述虚平面(I)延伸的主水平延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元件(3)上的所述多个基座板形元件(300’、300”、300”’)包括接口基座板形元件(300’),所述接口基座板形元件(300’)的远离热交换器(500)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二表面(32),其中所述接口基座板形元件(300’)特别地成形以在具有所述第二表面(32)的所述一侧上设有至少一个突出部,所述入口管道(3210)的一部分和所述出口管道(3220)的一部分在所述突出部内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温控制组装件(1),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基奥·基隆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索菲玛汽车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