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卡车座椅以及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9055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卡车座椅以及卡车,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所述卡车座椅减震器包括安装座、座椅支架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座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沿前后向延伸,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所述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复位组件预设的承压值来对所述座椅支架进行复位,使得所述座椅支架得以精准地调节高度,提高了座椅的舒适度。

A kind of truck seat shock absorber, truck seat and tru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卡车座椅以及卡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特别涉及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卡车座椅以及卡车。
技术介绍
卡车座椅是运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通常为了提升卡车座椅舒适性,确保在恶劣路况下依然具有较好的滤振效果,一般会在座椅下方加装气囊或机械减震器。现有技术中,气囊减震器虽然反应比较灵敏,但其空气弹簧并没有压力“阀值”,即只要有力作用于座椅,空气弹簧就会上下浮动不止,因此无论是在平路还是在颠簸路工况下座椅均会一直上下晃动不止,稳定性差,导致久坐极易疲劳,不能提高人的舒适度;另外气囊减震器系统无法独立工作,而是需要外接气源、电源,在整车布置上需要增加进气阀、排气阀、管路、线路以及若干接头,该系统工作需要耗费能源,也不利于整车的布置以及该系统的通用互换。而机械减震器调节系统力的传递路径过于复杂,通过手柄作用于拉丝,拉丝作用于拉簧,拉簧作用于剪刀架,最后通过剪刀架销轴控制剪刀架带动座椅上下运动,这会导致在座椅受到作用力时,不能精确调节座椅的刚度,实际乘坐舒适度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卡车座椅以及卡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卡车座椅不能精确调节刚度导致舒适度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所述卡车座椅减震器包括:安装座;座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沿前后向延伸,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以及,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可选地,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沿上下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沿上下向可活动的设于所述限位孔内,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向上移动至与所述限位孔抵接的原始位置,所述复位组件包括:扭杆弹簧,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扭杆弹簧具有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套管,沿前后向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座,且套设于所述扭杆弹簧的外部,所述套管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一转动端传动连接;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至所述原始位置后,驱动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向前扭转,使得所述座椅支架具有所述预设承压值。可选地,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套管的两端对应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突出于所述套管且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架。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扭杆臂,沿前后向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扭杆臂的一端与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传动连接,调节手柄,设于所述安装座,用以驱动所述扭杆臂转动,以带动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转动。可选地,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一转动端设有第一外齿,所述套管与所述扭杆弹簧连接的一端设有对应与所述第一外齿啮合的第一内齿。可选地,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设有第二外齿,所述扭杆臂与所述扭杆弹簧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套环,所述套环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且所述套环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外齿啮合的第二内齿。可选地,所述扭杆弹簧还包括两个限位卡簧,两个所述限位卡簧分别卡设于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且贴合于所述套管和所述套环的侧面。可选地,还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支架,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以使在所述座椅支架上下调节时,能够减缓幅度。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卡车座椅,所述卡车座椅包括:卡车座椅减震器,所述卡车座椅减震器包括安装座、座椅支架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座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沿前后向延伸,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所述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以及,座椅靠背骨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卡车,所述卡车包括卡车座椅,所述卡车座椅包括卡车座椅减震器和座椅靠背骨架,所述卡车座椅减震器包括安装座、座椅支架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座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沿前后向延伸,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所述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通过设置座椅支架具有预设承压值,使得所述座椅支架能够精准地调节刚度,并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实现减震缓冲,而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提高了座椅的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卡车座椅减震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扭杆弹簧的规格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扭杆弹簧的工作示意图;图4为图1中座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1中复位组件的爆炸图;图8为图1中阻尼器的安装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卡车座椅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位于座椅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n安装座;/n座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沿前后向延伸,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以及,/n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位于座椅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
座椅支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沿前后向延伸,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沿上下向移动的活动行程,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大于预设承压值时,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下移动;以及,
复位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承受的外力作用小于预设承压值时,驱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沿上下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沿上下向可活动的设于所述限位孔内,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具有向上移动至与所述限位孔抵接的原始位置,所述复位组件包括:
扭杆弹簧,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扭杆弹簧具有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和第二转动端;
套管,沿前后向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座,且套设于所述扭杆弹簧的外部,所述套管与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一转动端传动连接;以及,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连接,用以在所述座椅支架的后端向上移动至所述原始位置后,驱动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向前扭转,使得所述座椅支架具有所述预设承压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卡车座椅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套管的两端对应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扭杆弹簧的第二转动端突出于所述套管且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架。


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涵林芬王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