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7065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包括燃烧腔、A燃烧体、B床体、换热器、进风管路、排风管路、吹扫管路。所述A床体包括A床体,A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A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A进风口、另一侧设置A排风口;A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第一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B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B床体结构与A床体相同。所述燃烧腔连通A床体和B床体上部,燃烧腔内设置有电加热器;燃烧腔通过第三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第三排风管路与进风管路通过换热器换热。本系统投资小,占地小,同时实现两床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在切换瞬间能达标排放。

Two bed regenerative catalytic combustion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
本使用新型设备属于在两床基础上优化改进的设备,不仅能保证阀门切换瞬间能够达标排放而且较三床设备能够大大降低投资。
技术介绍
目前不论是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等,废气成分复杂且较难处理,如果废气不进行处理不仅对周围环境、厂区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扰民现象难以避免;现有技术中比较通用的方式是采用蓄热式催化燃烧装置处理废气;但是目前来说两床式在切换瞬间不能达标排放,而三床式投资大,占地大,经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是多个。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包括燃烧腔、A床体、B床体、换热器、进风管路、排风管路、吹扫管路。所述A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A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A进风口、另一侧设置A排风口;A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在第一进风管路上设置V1阀;第一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一排风管路上设置与V3阀;A排风口通过第一吹扫管路与吹扫管路连通,第一吹扫管路上设置有V5阀。所述B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B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B进风口、另一侧设置B排风口;B进风口通过第二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在第二进风管路上设置V2阀;第二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二排风管路上设置与V4阀;B排风口通过第二吹扫管路与吹扫管路连通,第二吹扫管路上设置有V6阀。所述燃烧腔连通A床体和B床体上部,燃烧腔内设置有电加热器;燃烧腔通过第三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三排风管路上设置有V7阀;第三排风管路与进风管路通过换热器换热。优选的:所述燃烧腔壁具有保温层。优选的:所述第三排风管路内设置有保温层。优选的:所述贵金属为铂、钯双贵金属催化剂。优选的:所述燃烧腔上设置有泄爆片。优选的:换热器为气气换热器。优选的:整个系统通过PLC控制装置控制。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1.相比于目前市场上使用量最多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设备更能保证达标排放,相比于三床蓄热催化燃烧设备更经济;2.本技术在原有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的基础上增加吹扫管路和排放管路后,保证了两床之间在瞬间切换过程能够时时达标;3.本技术专利在燃烧室部分增加排放管路,保证在吹扫过程中废气排放的达标;4.本技术专利在燃烧后的排放管路上增加换热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在吹扫过程时热量的利用,同时大大降低了外排废气的温度,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5.本技术专利克服了三床蓄热催化燃烧设备投资大,占地大的问题,同时还保证了废气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排放管路内保温安装方式;图3是排放管路和内保温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包括燃烧腔3、A床体1、B床体2、换热器7、进风管路4、排风管路5、吹扫管路6。所述A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12、催化剂填装层13;A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A进风口14、另一侧设置A排风口15;A进风口14通过第一进风管路41与进风管路4连通,在第一进风管路41上设置V1阀;第一排风管路51与排风管路5连通,在第一排风管路51上设置与V3阀;A排风口15通过第一吹扫管路61与吹扫管路6连通,第一吹扫管路61上设置有V5阀。所述B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12、催化剂填装13层;B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B进风口24、另一侧设置B排风口25;B进风口通过第二进风管路42与进风管路4连通,在第二进风管路42上设置V2阀;第二排风管路52与排风管路5连通,在第二排风管路52上设置与V4阀;B排风口25通过第二吹扫管路62与吹扫管路6连通,第二吹扫管路62上设置有V6阀。所述燃烧腔3连通A床体和B床体上部,燃烧腔3内设置有电加热器32;燃烧腔3通过第三排风管路63与排风管路6连通,在第三排风管路63上设置有V7阀;第三排风管路63与进风管路4通过换热器7换热。吹扫管路6(设置吹扫风机,吹扫风机将新鲜空气通过吹扫管路将一床体(A床体1或B床体2)内上一过程残留到蓄热陶瓷上的废气通过小风量的新鲜风进行吹扫,吹扫的风通过高温分解后协同另一床体(B床体2或A床体1)分解后的废气通过排空管路直接排空;在这里通过电加热进行热量的提供和运行过程不足热量的补充;蓄热陶瓷通过格栅网11固定在A床体和B床体内;贵金属催化剂层位于格栅网上方;蓄热陶瓷层主要是用于蓄积热量和释放热量,保证催化燃烧分解所需的热量,所述的贵金属催化剂主要是加速有机废气在低温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本系统保证两床蓄热燃烧设备的高效处理能力,第三排风管路将燃烧腔内具有高温的尾气通过换热器对进入A床体或B床体内的尾气升温,降低整个装置的能耗,在吹扫管路和排放管路相互切换时,每一燃烧床(A床体或B床体)都可以及时并且完全的处理废气;该系统的设计既克服了传统两床蓄热催化燃烧设备的瞬间不达标排放的弊端,也克服了传统三床蓄热催化燃烧设备投资大、占地大的弊端,该设备的优化设计占据了目前该行业的前端水平。优选的:燃烧腔壁具有保温层33(安装在内部)。第三排风管路内设置有保温层33。在这里保温层采用硅酸铝纤维模块,硅酸铝纤维模块的安装方式如下:首先在燃烧腔内壁或是第三排风管内壁焊接有锚固定件(锚固定件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定,根据实际硅酸铝纤维模块的形状选择,否则就采用通用的),然后将硅酸铝纤维模块固定在锚件上,再喷涂固化剂(在这里固化剂的具体型号不做限定,根据处理尾气的温度以及推测成分做选择,例如固化剂可以是乙烯基三胺DETA、氨乙基哌嗪AE、间苯二胺m-PDAMPD等等),固化剂能有效的保证保温模块不会有粉末物的脱落,从而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贵金属为铂、钯贵金属催化剂。优选的:所述燃烧腔上设置有泄爆片31。当系统内的工作压力超过泄爆片的设计压力时,通过泄爆片进行泄放,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泄爆片设置在燃烧腔顶部。优选的:所述燃烧腔3上设置有高温排空阀V8阀。V8阀的具体型号在此不做限定,根据实际高温进行选择,系统在运行过程如果出现高温现象,则通过高温阀门直接排空,保证安全。优选的:换热器7为气气换热器。也可以选择其他换热形式的换热器,在此不做限定,根据尾气的稳定以及换热比进行选择。在系统中,设置有压力表、温度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腔、A床体、B床体、换热器、进风管路、排风管路、吹扫管路;所述A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A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A进风口、另一侧设置A排风口;A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在第一进风管路上设置V1阀;第一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一排风管路上设置与V3阀;A排风口通过第一吹扫管路与吹扫管路连通,第一吹扫管路上设置有V5阀;/n所述B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B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B进风口、另一侧设置B排风口;B进风口通过第二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在第二进风管路上设置V2阀;第二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二排风管路上设置与V4阀;B排风口通过第二吹扫管路与吹扫管路连通,第二吹扫管路上设置有V6阀;/n所述燃烧腔连通A床体和B床体上部,燃烧腔内设置有电加热器;燃烧腔通过第三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三排风管路上设置有V7阀;/n第三排风管路与进风管路通过换热器换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处理能力的两床蓄热催化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腔、A床体、B床体、换热器、进风管路、排风管路、吹扫管路;所述A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A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A进风口、另一侧设置A排风口;A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在第一进风管路上设置V1阀;第一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一排风管路上设置与V3阀;A排风口通过第一吹扫管路与吹扫管路连通,第一吹扫管路上设置有V5阀;
所述B床体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蓄热陶瓷填装层、催化剂填装层;B床体下方的一侧设置B进风口、另一侧设置B排风口;B进风口通过第二进风管路与进风管路连通,在第二进风管路上设置V2阀;第二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二排风管路上设置与V4阀;B排风口通过第二吹扫管路与吹扫管路连通,第二吹扫管路上设置有V6阀;
所述燃烧腔连通A床体和B床体上部,燃烧腔内设置有电加热器;燃烧腔通过第三排风管路与排风管路连通,在第三排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晶尹玉雷法宝祥辛龙胜孙强王栋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软控海科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