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装置、载体以及培养对象回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1937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培养装置(1)具备:载体部,其具有使培养对象附着的载体(2);供给部(3),其向载体(2)供给培养液;以及贮存部(5),其贮存从载体(2)流出的培养液。所述载体(2)具有:基体(21);和凸部(23),其在基体(21)的表面形成多个,各自的前端(233)相对于基体(21)的相对位置能够变化。所述载体部具有摆动机构(27),该摆动机构(27)伴随使载体(2)摆动而使凸部(23)的相对位置变化。

Culture device, carrier and recovery method of culture obj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培养装置、载体以及培养对象回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培养微藻等培养对象的培养装置、载体以及培养对象回收方法。本申请基于2017年7月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131025号、以及2018年5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101710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它们的内容。
技术介绍
作为全球变暖的对策,各国的产业界被强烈要求尽可能抑制温暖化气体的排出的解决方案等。小球藻等微藻、光合细菌等微生物作为不排出CO2而能够产生能量的资源及其他工业上可利用的资源,被视为有非常好的前景,对于商业级的应用以及有效的制造予以期待。为了将小球藻等微藻供于能量资源及其他工业上利用,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但在水中大量培养微藻的情况下,需要大规模的水池、水槽。因此,存在因用地的取得或者设备的大规模化而带来的费用增大等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培养系统,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而以简单的设备实现每单位面积的生产量的提高,使培养液沿铅垂地立起的载体表面自然流下,使微藻等微生物在该载体表面持续增殖,从自然流下的培养液中连续地回收微生物。在该系统中,载体表面的薄的水膜相当于以往方法的水池水面,得到光(人工光)、炭酸气体、营养素而进行光合作用。在收纳有该系统的单元中,利用一片载体得到与相同面积的水面同等或者以上的培养量,通过载体的并列多层装备,每相同地面面积可期待水池等以往方法的10倍~20倍的收获。此外,通过上下层叠上述单元,从而每地面面积单位也能期待确保以往方法的100倍的培养量。根据这样的培养系统,也能克服限于太阳光丰富的地域的选址制约,即便在极地、地下、甚至宇宙空间也能进行培养。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3744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培养系统中,存在如下问题:微生物的培养速度较慢,从培养开始到能够稳定生产微生物为止需要近一个月,因此生产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载体表面以及内部有效地生产微生物的培养装置、载体以及培养对象回收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培养装置具备:载体部,其具有使培养对象附着的载体;供给部,其向所述载体供给培养液;以及贮存部,其贮存从所述载体流出的培养液。所述载体具有:基体;和凸部,其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多个,各自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基体的相对位置能够变化。所述载体部具有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伴随使所述载体摆动而使所述凸部的所述相对位置变化。也可以是,所述基体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所述凸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凸部的根部靠下侧的位置。也可以是,从所述供给部供给至所述载体的培养液构成为从所述凸部的根部侧朝向所述前端侧流动。也可以是,所述凸部是从所述基体延伸的纤维状部件。也可以是,所述纤维状部件具有环状部。也可以是,所述摆动机构具有:收容部,其收容所述载体;以及超声波振动部,其对收容于所述收容部内的所述载体施加超声波振动。也可以是,所述摆动机构具有:接触体,其以与所述载体的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以及移动部,其使所述接触体沿着所述表面移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的培养装置具备:载体,其使培养对象附着;供给部,其向所述载体供给培养液;以及贮存部,其贮存从所述载体流出的培养液,所述载体的每单位面积的保水量为0.2g/cm2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是一种载体,用于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备:载体,其使培养对象附着;供给部,其向所述载体供给培养液;以及贮存部,其贮存从所述载体流出的培养液。该载体具备:基体,其形成为片状;以及凸部,其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多个,各自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基体的相对位置能够变化,所述凸部的所述前端能够位于比所述凸部的根部靠下侧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的培养对象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培养对象附着于载体的步骤,所述载体具有:基体;和凸部,其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多个,各自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基体的相对位置能够变化;利用所述载体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的步骤;伴随使所述载体摆动而使所述凸部的所述相对位置变化,并使培养对象从所述载体分离的步骤;以及对包含从所述载体分离出的培养对象在内的流体进行回收的步骤。根据上述各方式,能够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以及内部增殖,从而有效地生产以及回收微生物。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微生物培养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微生物培养系统的侧视图。图3A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载体的放大剖视图。图3B是上述载体的突起部的说明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吊架的概略构成图。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微生物的培养回收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网体振动机构的概略构成图。图7A是网体以及载体的放大图。图7B是图7A中的VIIb-VIIb线视剖视图。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超声波振动机构的概略构成图。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振动槽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微生物培养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或图2示意地示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培养系统1是用于在气相中培养微生物的系统,具备:片状的载体2,其沿铅垂方向配置;培养液供给部3,其向载体2供给培养液;片体(内侧罩盖部件)4,其覆盖载体2的表面;流出液槽5,其对包含从载体2流出的微生物在内的培养液进行贮存;收获容器6,其收容从贮存于流出液槽5的培养液分离出的微生物;循环流路7,其使从贮存于流出液槽5的培养液分离后的培养液循环;壳体(外侧罩盖部件)8,其覆盖载体2、培养液供给部3、片体4、流出液槽5以及循环流路7;以及光照射部9,其向载体2照射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培养系统1的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将设置于培养系统1的载体2的宽度方向简称为宽度方向。将培养系统1中的与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简称为进深方向。载体2是具有恒定宽度的带状的片材,能够供微生物附着并能够使从其上方供给的培养液一边浸透于内部、一边流下,每单位面积的保水量优选为0.2g/cm2以上。在本说明书中,“保水量”是指通过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保水性试验测定的值(g/cm2)。载体2的每单位面积的保水量优选为0.25g/cm2以上,更优选为0.3g/cm2以上。载体2的每单位面积的保水量的上限未特别地限定,但能够选择10g/cm2以下、8g/cm2以下、5g/cm2以下、3g/cm2以下、1g/cm2以下等。作为载体2的具体例子,可举出捻纱或者无捻纱的起绒织物,虽然均可使用,但特别优选为无捻纱的起绒织物。作为起绒织物的材料,未特别地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棉、丝绸、毛、羊毛以及麻等天然纤维(植物质纤维或者动物质纤维)、丙烯酸、聚酯、尼龙、维尼纶、聚烯烃、以及聚氨基甲酸乙酯等合成纤维。起绒是编织方法的种类,是指环状的纤维(绳圈/loopofthread)每隔一定间隔从织物的底组织横纵突出而覆盖底组织的表面的编织方法,上述绳圈具有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载体部,其具有使培养对象附着的载体;/n供给部,其向所述载体供给培养液;以及/n贮存部,其贮存从所述载体流出的培养液,/n所述载体具有:/n基体;和/n凸部,其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多个,各自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基体的相对位置能够变化,/n所述载体部具有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伴随使所述载体摆动而使所述凸部的所述相对位置变化。/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04 JP 2017-131025;20180528 JP 2018-1017101.一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体部,其具有使培养对象附着的载体;
供给部,其向所述载体供给培养液;以及
贮存部,其贮存从所述载体流出的培养液,
所述载体具有:
基体;和
凸部,其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多个,各自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基体的相对位置能够变化,
所述载体部具有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伴随使所述载体摆动而使所述凸部的所述相对位置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所述凸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凸部的根部靠下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供给部供给至所述载体的培养液构成为从所述凸部的根部侧朝向所述前端侧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是从所述基体延伸的纤维状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状部件具有环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机构具有:
收容部,其收容所述载体;以及
超声波振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筑干夫岩越万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曹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