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928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其设置有:在轮胎的胎冠部中,包括增强帘线的螺旋状帘线层,其中该轮胎抑制了当辅助带束层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时螺旋状帘线层和辅助带束层之间的分离的发生。具体提供的轮胎设置有:在一对胎圈部(13)之间环状延伸的胎体(14);和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帘线层(1),并且其通过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以形成上层(1A)和下层(1B)而获得。辅助带束层(17)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90°的范围内。

ty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特别是轮胎的改良,其在胎冠部中包括:其中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上层和下层的螺旋状帘线层;和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辅助带束层。
技术介绍
已经对轮胎增强构件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作为用作乘用车用轮胎的增强构件的带束的结构,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将增强帘线的方向彼此交错的两层以上的交叉带束层配置在作为轮胎骨架构件的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上。另外,作为带束的结构,已知以下形态:其中配置上下两层带束层使得增强帘线彼此交叉,增强帘线在各带束层端部折返并且构成其中增强帘线从一个带束层向另一个延伸的螺旋状卷绕的结构。作为此类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充气子午轮胎,其中由通过以相对于轮胎周向基本上0°的角度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环状芯体带束层构成的带束结构体和通过围绕芯体带束层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被覆带束层配置在胎面部中的胎体层的外周侧,其中还公开了根据需要将带束保护层设置在带束结构体的外周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2004-001609A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已知在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螺旋状帘线层,该螺旋状帘线层基本上由各自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上下两层构成。然而,当辅助带束层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时,存在其中由于在行驶期间重复输入而导致改变螺旋状帘线层的增强帘线的角度的情况,并且这导致螺旋状帘线层和辅助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端之间的分离。鉴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轮胎,其包括由轮胎的胎冠部中的增强帘线构成的螺旋状帘线层,其中当辅助带束层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时,抑制了螺旋状帘线层和辅助带束层之间的分离的发生。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深入地研究以解决上述问题,并由此获得了以下发现,通过将带束帘线定义为具有关于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辅助带束层的规定的角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为一种轮胎,其包括: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状延伸的胎体;和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帘线层并且其具有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上层和下层,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辅助带束层配置在所述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90°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优选包括所述螺旋状帘线层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的芯材帘线层。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螺旋状帘线层的增强帘线或所述芯材帘线层的芯材帘线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小于30°。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以上且小于45°的范围内,并且所述螺旋状帘线层的增强帘线或所述芯材帘线层的芯材帘线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于30°。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一种轮胎中,其包括由轮胎的胎冠部中的增强帘线构成的螺旋状帘线层,当辅助带束层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时,可以抑制螺旋状帘线层和辅助带束层之间的分离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图1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卡车和客车用轮胎的一个构成例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图2]图2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乘用车用轮胎的一个构成例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图3]图3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建筑车辆用轮胎的一个构成例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图4]图4为示出辅助带束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和辅助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端的帘线方向上产生的应变之间的关系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图1为示出卡车和客车用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其为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一个实例。如图所示,轮胎10包括:形成接地部的胎面部11;在胎面部11的两侧部沿轮胎径向向内连续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2;以及在各侧壁部12的内周侧连续延伸的胎圈部13。胎面部11、侧壁部12和胎圈部13由胎体14来增强,所述胎体14由从一个胎圈部13向另一个胎圈部13环状延伸的一个胎体帘布层组成。在图示的卡车和客车用轮胎10中,胎圈芯15各自埋设在一对胎圈部13中,并且胎体14围绕胎圈芯15从轮胎的内侧向外侧折返并且由此固定。另外,胎圈填胶16配置在各胎圈芯15的轮胎径向外侧。进一步,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在胎体14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上,包括具有其中上层1A和下层1B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结构的螺旋状帘线层1。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芯材帘线层2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1的上层1A和下层1B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中,重要的是,辅助带束层17配置在螺旋状帘线层1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该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90°的范围内。由此,可以抑制在行驶期间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的角度的变化,并且可以降低在辅助带束层1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产生的应变;因此,结果,可以抑制螺旋状帘线层和辅助带束层之间的分离的发生。图4为示出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和在辅助带束层17的宽度方向端的帘线方向上产生的应变之间的关系的图。实线表示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与螺旋状帘线层1的上层1A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情况,而虚线表示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与螺旋状帘线层1的上层1A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情况。如图所示,当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0°至约30°的范围内时,即,当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的方向接近于轮胎周向时,在辅助带束层1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的帘线方向上的应变为明显高的。其原因被认为是,当辅助带束层17的帘线方向接近于轮胎周向时,由于在行驶期间重复输入而产生螺旋状帘线层1的上层1A的增强帘线的角度的变化量与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的角度的变化量的差异,因此其应变集中在辅助带束层17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橡胶。另一方面,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控制在30°~90°的范围内,即使当在行驶期间对轮胎周向施加应力时,也允许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的角度随着螺旋状帘线层1的增强帘线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变难以在辅助带束层17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橡胶产生,使得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应变导致的分离的发生。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获得在辅助带束层17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分离的发生的抑制效果只要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90°的范围内即可;然而,更优选控制螺旋状帘线层1的增强帘线或芯材帘线层2的芯材帘线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于30°、特别是12°以上且小于30°。这允许这些帘线中的任何一条具有接近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以承受张力,使得可以降低施加至辅助带束层17的张力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分离的抑制效果。根据图4,当辅助带束层17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45°~90°的范围内时,其接近于轮胎宽度方向,在辅助带束层17的宽度方向端部产生的应变量相当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其包括:/n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状延伸的胎体;和/n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帘线层并且其具有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上层和下层,/n其中,辅助带束层配置在所述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n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90°的范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19 JP 2017-1199841.一种轮胎,其包括:
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状延伸的胎体;和
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帘线层并且其具有以螺旋状卷绕增强帘线而形成的上层和下层,
其中,辅助带束层配置在所述螺旋状帘线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
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30°~9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纱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