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泄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65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泄水结构,包括道路本体、下水井和水篦子,水篦子的下方设有防蚊闸,防蚊闸的较高端铰接于下水井的内壁上,防蚊闸的较低端连接有拉绳且连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于道路本体的上表面的凹槽,凹槽的上部滑动设有挤压件,挤压件的下表面与凹槽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竖直的弹簧,凹槽的下部外侧开设有与凹槽相连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有定滑轮,第一空腔的外侧设有连通下水井和第一空腔的第二空腔,拉绳穿过第二空腔,绕过定滑轮的下表面固定于挤压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挤压件、定滑轮和拉绳的共同作用,防蚊闸的开合度可以改变,使得防蚊闸与下水井之间的空隙不易被堵塞,确保排水流畅。

A kind of road drainag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泄水结构
本技术属于市政道路
,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泄水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道路排水是指排除城市道路路面上的降水所采取的措施。通常路面水按路面的坡度状况汇流至下水井,再由下水井经雨水口流入连接管,由连接管经检査井进人排水干管,然后由排水干管的出水口排放至附近江、湖、海等水体。城市道路路面水排水应迅速流畅,不得积水及在路面上形成水膜,影响行车。下水井上一般安装有水篦子,防止大块杂物将进入下水井,为防蚊、防蟑、防鼠、防蝇,水篦子的下方安装有的防蚊闸,防蚊闸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防臭作用。但是防蚊闸与下水井内壁之间的空隙大小是固定的,不能调节,导致经常堵塞,影响道路排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道路泄水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道路泄水结构,包括道路本体,道路本体的两侧沿道路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下水井,下水井的顶部盖设有水篦子,水篦子的下方设有倾斜的防蚊闸,防蚊闸的较高端背离道路本体的中部且铰接于下水井的内壁上,防蚊闸的较低端靠近道路本体的中部且连接有拉绳,拉绳的末端连接有驱动防蚊闸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于道路本体的上表面的凹槽,凹槽位于下水井和道路本体的中部之间,凹槽的上部滑动设有挤压件,挤压件的下表面与凹槽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竖直的弹簧,凹槽的下部外侧开设有与凹槽相连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有定滑轮,第一空腔的外侧设有连通下水井和第一空腔的第二空腔,拉绳穿过第二空腔,绕过定滑轮的下表面固定于挤压件的底部。进一步的,凹槽位于距离道路本体的中部1.8-2.0m位置处。进一步的,下水井的侧壁沿下水井高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扰流板,扰流板沿水平线向下水井的底部中心倾斜,且扰流板的尺寸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进一步的,挤压件的上表面呈从四周往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最低点与道路本体的上表面平齐。进一步的,下水井的底部呈向下凸起的弧形。进一步的,道路本体的上表面从中间往两侧向下倾斜。进一步的,防蚊闸的材质为塑料或铝合金。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道路泄水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道路泄水结构,通过挤压件、定滑轮和拉绳的共同作用,防蚊闸的开合度可以改变,使得防蚊闸与下水井之间的空隙不易被堵塞,确保排水流畅;(2)本技术所述的道路泄水结构,通过设置的扰流板,将流下的雨水搅浑,防止雨水里含有的泥沙沉积,阻塞下水井。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道路泄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道路泄水结构的局部示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道路泄水结构的防蚊闸处于打开时的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本体;2、下水井;3、水篦子;4、防蚊闸;5、拉绳;6、凹槽;7、挤压件;8、弹簧;9、第一空腔;10、定滑轮;11、第二空腔;12、扰流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道路泄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道路本体1,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从中间往两侧向下倾斜,有利于水流可以道路本体1两侧流动。道路本体1的两侧沿道路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下水井2。如图2所示,下水井2的顶部盖设有水篦子3,水篦子3的下方设有倾斜的防蚊闸4,防蚊闸4的材质为塑料或铝合金。防蚊闸4的较高端背离道路本体1的中部且铰接于下水井2的内壁上,防蚊闸4的较低端连接有拉绳5,防蚊闸4的较低端靠近道路本体1的中部且连接有驱动防蚊闸4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于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的凹槽6,凹槽6位于下水井2和道路本体1的中部之间,凹槽6的上部滑动设有挤压件7。挤压件7的下表面与凹槽6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竖直的弹簧8,凹槽6的下部外侧开设有与凹槽6相连的第一空腔9,第一空腔9内设有定滑轮10。第一空腔9的外侧设有连通下水井2和第一空腔9的第二空腔11,拉绳5穿过第二空腔11,绕过定滑轮10的下表面固定于挤压件7的底部。凹槽6位于距离道路本体1的中部1.8-2.0m位置处,由于车辆的宽度一般在1.6-1.8m,双向车道的两条车道宽度都在3.5m,车辆正常行驶时一般在车道的中部行驶,两个轮子和道路中部的间距分别在0.6-1m,2.4-2.8m之间,因此并不会压到挤压件7。在防蚊闸4被堵塞导致路面形成积水时,司机为了避免车辆行驶的积水溅到行人,部分司机会选择靠道路中间行驶来避开积水,这时候就有可能压到挤压件7。因此将凹槽6设置在距离道路本体1中部1.8m的位置处,避免不下雨的情况下挤压件7被频繁触发。挤压件7的上表面呈从四周往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最低点与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平齐,使得车辆经过时会平稳压住挤压件7,避免出现震感。此外,下水井2的侧壁沿下水井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扰流板12,扰流板12沿水平线向下水井2的底部中心倾斜,且扰流板12的尺寸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如此设置,将流下的雨水搅浑,防止雨水里含有的泥沙沉积,阻塞下水井2。下水井2的底部呈向下凸起的弧形,有利于雨水汇聚在下水井2的中部进而流走。工作原理:下雨时,雨水从水篦子3流入下水井2。车辆经过道路本体1时,司机为了避免车辆行驶的积水溅到行人,部分司机会选择靠道路中间行驶来避开积水,这时就有可能压到挤压件7。如图3所示,挤压件7下压时,拉绳5松开,防蚊闸4在重力作用下向外翻转,防蚊闸4与下水井2之间的空隙变大。车辆经过后,挤压件7在弹簧8的弹力作用下复位,防蚊闸4与下水井2之间的空隙变小。如此往复,使得防蚊闸4与下水井2之间的空隙不易被堵塞,确保排水流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本体(1),道路本体(1)的两侧沿道路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下水井(2),下水井(2)的顶部盖设有水篦子(3),水篦子(3)的下方设有倾斜的防蚊闸(4),防蚊闸(4)的较高端背离道路本体(1)的中部且铰接于下水井(2)的内壁上,防蚊闸(4)的较低端靠近道路本体(1)的中部且连接有拉绳(5),拉绳(5)的末端连接有驱动防蚊闸(4)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于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的凹槽(6),凹槽(6)位于下水井(2)和道路本体(1)的中部之间,凹槽(6)的上部滑动设有挤压件(7),挤压件(7)的下表面与凹槽(6)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竖直的弹簧(8),凹槽(6)的下部外侧开设有与凹槽(6)相连的第一空腔(9),第一空腔(9)内设有定滑轮(10),第一空腔(9)的外侧设有连通下水井(2)和第一空腔(9)的第二空腔(11),拉绳(5)穿过第二空腔(11),绕过定滑轮(10)的下表面固定于挤压件(7)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本体(1),道路本体(1)的两侧沿道路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下水井(2),下水井(2)的顶部盖设有水篦子(3),水篦子(3)的下方设有倾斜的防蚊闸(4),防蚊闸(4)的较高端背离道路本体(1)的中部且铰接于下水井(2)的内壁上,防蚊闸(4)的较低端靠近道路本体(1)的中部且连接有拉绳(5),拉绳(5)的末端连接有驱动防蚊闸(4)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于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的凹槽(6),凹槽(6)位于下水井(2)和道路本体(1)的中部之间,凹槽(6)的上部滑动设有挤压件(7),挤压件(7)的下表面与凹槽(6)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竖直的弹簧(8),凹槽(6)的下部外侧开设有与凹槽(6)相连的第一空腔(9),第一空腔(9)内设有定滑轮(10),第一空腔(9)的外侧设有连通下水井(2)和第一空腔(9)的第二空腔(11),拉绳(5)穿过第二空腔(11),绕过定滑轮(10)的下表面固定于挤压件(7)的底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路军李晓亮李湘翔赵情徐洪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