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24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是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用于越野的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包括车体、车轮、轮外连接体和行走驱动,用于载物的车体包括轮内车体,车轮包括车轮回转中心、行走轮和车轮回转支承,行走轮包括行走轮外圈和行走轮内圈,车轮回转支承包括外圈和内圈;行走轮包括动力行走轮和无动力行走轮两种结构,行走驱动安装在环形外壁上,通过行走驱动使外圈回绕内圈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用于载物的车体包括轮内车体,通过轮外连接体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相邻车轮的车轮回转中心不在同一平面的路况下运行,提高车辆的通过性。

A vehicle with an in wheel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属特殊车辆的

技术介绍
现有车辆的车厢都是在车体外,车体可以通过空气悬挂实现升降,但承载能力有限,且轴距一般不能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是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其主要优点:用于载物的车体2包括轮内车体2-1,各车轮3通过轮外连接体4连接成一体,通过轮外连接体4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相邻车轮3的车轮回转中心3-1不在同一平面的路况下运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用于越野的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1包括车体2、车轮3、轮外连接体4和行走驱动5,用于载物的车体2包括轮内车体2-1,车轮3包括车轮回转中心3-1、行走轮6和车轮回转支承7,设车辆1在水平路面上时的车轮回转中心3-1为Y方向,垂直于Y且平行于水平路面的方向为X方向,行走轮6包括行走轮外圈6-1和行走轮内圈6-2,车轮回转支承7包括外圈7-1和内圈7-2,外圈7-1是行走轮内圈6-2的组成部分;轮内车体2-1包括环形外壁8,内圈7-2是环形外壁8的组成部分,轮外连接体4与环形外壁8连接成一体;行走轮6包括动力行走轮6A和无动力行走轮6B两种结构,行走驱动5安装在环形外壁8上,通过行走驱动5使外圈7-1回绕内圈7-2转动,即动力行走轮6A绕车轮回转中心3-1转动,带动车体2运行,车体2的运行又带动了无动力车轮6B的转动。所述的车辆1中的动力源是内燃机或电池,在X方向包括多个车轮3,车轮3中的动力行走轮6A中的动力行走轮内圈6A-2包括内齿轮6-2-1,行走驱动5包括外齿轮5-1,外齿轮5-1与内齿轮6-2-1啮合,行走驱动5通过齿轮5-1的转动带动动力行走轮6A的转动,各车轮3通过轮外连接体4连接成一体。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用于载物的车体2包括轮内车体2-1,通过轮外连接体4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相邻车轮3的车轮回转中心3-1不在同一平面的路况下运行,提高车辆的通过性。附图说明图1是由动力行走轮6A和无动力行走轮6B组成的车辆1的结构示意图,也是组成车辆1的车体2、车轮3和行走驱动5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的A-A视图,也是行走轮6包括行走轮外圈6-1和行走轮内圈6-2的结果示意图,也是车轮回转支承7包括外圈7-1和内圈7-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Ⅰ局部视图,也是外齿轮5-1与内齿轮6-2-1啮合的结构视图,也是行走驱动5通过齿轮5-1带动动力行走轮6A转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转动车体9A包括中间前车体9A-1、中间后车体9A-2和左右回转装置9A-3的结构示意图,也是左右回转支承9A-3A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中间前车体9A-1与中间后车体9A-2通过左右回转轴9A-3B可以相对转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用于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的重合前后回转装置10A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车辆1通过两端回转支承8-1实现相邻两中间车体9之间绕车轮回转中心3-1转动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的A-A视图,也是两端回转支承8-1包括两端外圏8-1-1和两端内圏8-1-2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用于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的车体前后回转装置10B包括回转轴10B-1、前回转座10B-2和后回转座10B-3的结构视图;图10是图9的A向视图;图11是图6的B-B视图,也是两端轮外连接体4A与位于两端连接车轮3A在Y方向两端的两端连接环形外壁8A上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包括用于中间小行走轮6D-1的小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1和用于两侧大行走轮6D-2的大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2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由两栖车体2A和两个两端连接车轮3A组成的双轮两栖车1C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前后回转支承4FA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前后回转轴4FB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两端连接水平回转车轮3AG中的两端连接环形外壁8A的上部包括两端连接水平回转接口8A-2,通过水平回转支承8-2A与两端轮外连接体4A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中间连接水平回转车轮3BG中的中间连接环形外壁8B的上部包括中间连接水平回转接口8B-2,通过中间连接水平回转接口8B-2与中间轮外连接体4B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1是车辆,包括车体2、车轮3、轮外连接体4和行走驱动5;1A是两端连接车辆,包括两端连接车轮3A和两端轮外连接体4A;3A是两端连接车轮;4A是两端轮外连接体;8A是两端连接环形外壁;1B是中间连接车辆,包括中间连接车轮3B和中间轮外连接体4B;3B是中间连接车轮;4B是中间轮外连接体;6D是中间凹槽行走轮;7A是中间凹槽回转支承,包括小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1和大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2;7A-1是用于中间小行走轮6D-1的小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2是用于两侧大行走轮6D-2的大中间凹槽回转支承;6C是子行走轮,包括中间小行走轮6D-1和两侧大行走轮6D-2;6D-1是中间小行走轮;6D-2是两侧大行走轮;6D-3是中间凹槽;1C是双轮两栖车,包括两栖车体2A和两个两端连接车轮3A;2A是两栖车体;3A是两端连接车轮;1D是三轮越野车,包括越野车体2B和越野车轮3D;2B是越野车体,包括三个轮内车体2-1、两个前后车体2-2-1和两个转动车体9A;3D是越野车轮,包括一个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和两个分别位于越野车体2B前端和后端的两端连接车轮3A;1E是两轮杆车,包括两个轮内车体2-1、两个中间连接车轮3B和一个中间轮外连接体4B;4B是中间轮外连接体;4E是连接杆包括前连接杆4E-1、后连接杆4E-2和两轮杆车左右回转装置4E-3;4E-1是前连接杆;4E-2是后连接杆;4E-3是两轮杆车左右回转装置,包括两轮杆车左右回转支承4E-3A和两轮杆车左右回转轴4E-3B两种结构;4E-3A是两轮杆车左右回转支承;4E-3B是两轮杆车左右回转轴;1F是三轮杆车,包括三个轮内车体2-1、二个中间连接车轮3B、一个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一个三轮杆车前连接杆4F1和一个三轮杆车后连接杆4F2;4F1是三轮杆车前连接杆,包括前连接杆前部4F1-1、前连接杆后部4F1-2和前左右回转装置4F1-3;4F1-1是前连接杆前部;4F1-2是前连接杆后部;4F1-3是前左右回转装置,包括前左右回转支承4F1-3A和前左右回转轴4F1-3B两种结构;4F1-3A是前左右回转支承;4F1-3B是前左右回转轴;4F2是三轮杆车后连接杆,包括后连接杆前部4F2-1、后连接杆后部4F2-2和后左右回转装置4F2-3;4F2-1是后连接杆前部;4F2-2是后连接杆后部;4F2-3是后左右回转装置,包括后左右回转支承4F2-3A和后左右回转轴4F2-3B两种结构;4F2-3A是后左右回转支承;4F2-3B是后左右回转轴;1G是水平回转车辆;3G是水平回转车轮,包括两端连接水平回转车轮3AG和中间连接水平回转车轮3BG两种结构;3AG是两端连接水平回转车轮;3B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用于越野的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1)包括车体(2)、车轮(3)、轮外连接体(4)和行走驱动(5),用于载物的车体(2)包括轮内车体(2-1),车轮(3)包括车轮回转中心(3-1)、行走轮(6)和车轮回转支承(7),设车辆(1)在水平路面上时的车轮回转中心(3-1)为Y方向,垂直于Y且平行于水平路面的方向为X方向,行走轮(6)包括行走轮外圈(6-1)和行走轮内圈(6-2),车轮回转支承(7)包括外圈(7-1)和内圈(7-2),外圈(7-1)是行走轮内圈(6-2)的组成部分;轮内车体(2-1)包括环形外壁(8),内圈(7-2)是环形外壁(8)的组成部分,轮外连接体(4)与环形外壁(8)连接成一体;行走轮(6)包括动力行走轮(6A)和无动力行走轮(6B)两种结构,行走驱动(5)安装在环形外壁(8)上,通过行走驱动(5)使外圈(7-1)回绕内圈(7-2)转动,即动力行走轮(6A)绕车轮回转中心(3-1)转动,带动车体(2)运行,车体(2)的运行又带动了无动力车轮(6B)的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用于越野的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1)包括车体(2)、车轮(3)、轮外连接体(4)和行走驱动(5),用于载物的车体(2)包括轮内车体(2-1),车轮(3)包括车轮回转中心(3-1)、行走轮(6)和车轮回转支承(7),设车辆(1)在水平路面上时的车轮回转中心(3-1)为Y方向,垂直于Y且平行于水平路面的方向为X方向,行走轮(6)包括行走轮外圈(6-1)和行走轮内圈(6-2),车轮回转支承(7)包括外圈(7-1)和内圈(7-2),外圈(7-1)是行走轮内圈(6-2)的组成部分;轮内车体(2-1)包括环形外壁(8),内圈(7-2)是环形外壁(8)的组成部分,轮外连接体(4)与环形外壁(8)连接成一体;行走轮(6)包括动力行走轮(6A)和无动力行走轮(6B)两种结构,行走驱动(5)安装在环形外壁(8)上,通过行走驱动(5)使外圈(7-1)回绕内圈(7-2)转动,即动力行走轮(6A)绕车轮回转中心(3-1)转动,带动车体(2)运行,车体(2)的运行又带动了无动力车轮(6B)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所述的车辆(1)中的动力源是内燃机或电池,在X方向包括多个车轮(3),车轮(3)中的动力行走轮(6A)中的动力行走轮内圈(6A-2)包括内齿轮(6-2-1),行走驱动(5)包括外齿轮(5-1),外齿轮(5-1)与内齿轮(6-2-1)啮合,行走驱动(5)通过齿轮(5-1)的转动带动动力行走轮(6A)的转动,各车轮(3)通过轮外连接体(4)连接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所述的车体(2)包括轮外车体(2-2),轮外连接体(4)就是轮外车体(2-2),轮外车体(2-2)包括前后车体(2-2-1)和中间车体(9),前后车体(2-2-1)位于前车轮(3)的前端或后车轮(3)的后端,中间车体(9)位于相邻两车轮(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车体(9)是转动车体(9A),转动车体(9A)包括中间前车体(9A-1)、中间后车体(9A-2)和左右回转装置(9A-3),中间前车体(9A-1)和中间后车体(9A-2)之间通过左右回转装置(9A-3)连接成一体,左右回转装置(9A-3)的中心垂直于Y,包括左右回转支承(9A-3A)和左右回转轴(9A-3B)两种结构,通过中间前车体(9A-1)和中间后车体(9A-2)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相邻车轮(3)的车轮回转中心(3-1)不在同一平面的路况下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所述的位于相邻两中间车体(9)之间的车轮(3)为中间车轮(3C),中间车轮(3C)包括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和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两种结构,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就是两端连接车轮(3A),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就是中间连接车轮(3B),相邻两中间车体(9)之间包括前后回转装置(10),前后回转装置(10)的中心平行于车轮回转中心(3-1),通过前后回转装置(10)使相邻两中间车体(9)之间产生转动,实现中间车轮(3C)和前后车轮(3)在不同高度的运行;前后回转装置(10)包括用于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的重合前后回转装置(10A)和用于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的车体前后回转装置(10B)两种结构,重合前后回转装置(10A)的中心与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的车轮回转中心(3-1)重合,包括位于环形外壁(8)两端的两端回转支承(8-1),两端回转支承(8-1)包括两端外圏(8-1-1)和两端内圏(8-1-2),两端内圏(8-1-2)或两端外圏(8-1-1)固定于环形外壁(8),位于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前端的前中间车体(9)中的后端固定于两端外圏(8-1-1)或两端内圏(8-1-2)上,位于两端连接中间车轮(3AC)后端的后中间车体(9)中的前端固定于两端内圏(8-1-2)或两端外圏(8-1-1)上,通过两端回转支承(8-1)实现相邻两中间车体(9)之间绕车轮回转中心(3-1)的转动;车体前后回转装置(10B)包括回转轴(10B-1)、前回转座(10B-2)和后回转座(10B-3),前回转座(10B-2)和后回转座(10B-3)分别安装在位于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前端的前中间车体(9)中的后端,和位于中间连接中间车轮(3BC)后端的后中间车体(9)中的前端,通过回转轴(10B-1)将前回转座(10B-2)和后回转座(10B-3)铰接成一体,通过前回转座(10B-2)和后回转座(10B-3)之间的转动实现相邻两中间车体(9)之间绕回转轴(10B-1)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所述的位于相邻两中间车体(9)均为转动车体(9A),前后回转装置(10)的中心垂直于左右回转装置(9A-3)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轮内车体的车辆,其特征是所述的车辆(1)中的行走轮(6)在Y方向包括多个子行走轮(6C),通过子行走轮(6C)不同的转速,实现车辆(1)的转向;车辆(1)包括两端连接车辆(1A)和中间连接车辆(1B)两种结构,两端连接车辆(1A)包括两端连接车轮(3A)和两端轮外连接体(4A),两端轮外连接体(4A)与位于两端连接车轮(3A)Y方向两端的两端连接环形外壁(8A)的上部连接;中间连接车辆(1B)包括中间连接车轮(3B)和中间轮外连接体(4B),中间连接车轮(3B)中的行走轮(6)为中间凹槽行走轮(6D),车轮回转支承(7)为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包括用于中间小行走轮(6D-1)的小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1)和用于两侧大行走轮(6D-2)的大中间凹槽回转支承(7A-2);中间凹槽行走轮(6D)中的子行走轮(6C)包括中间小行走轮(6D-1)和两侧大行走轮(6D-2),中间凹槽行走轮(6D)中间凹槽(6D-3),圆环状的中间凹槽(6D-3)的宽度等于中间小行走轮(6D-1)的宽度,中间凹槽(6D-3)的外径是两侧大行走轮(6D-2)的外径,内径是中间小行走轮(6D-1)的外径,中间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生杨文渊李秀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速升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