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差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1091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当地抑制了半轴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部中的烧结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因差速器壳体(38)绕着第四旋转轴线(C4)的旋转而在第一润滑油通道(A1)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油(LF)分别被一对第一引导突起(38k、38l)向半轴齿轮(46)与小齿轮(50)的第一啮合部(G1)侧以及半轴齿轮(46)与小齿轮(52)的第二啮合部(G2)侧引导,而通过该引导的油(LF)而分别对半轴齿轮(46)与小齿轮(50)的第一啮合部(G1)以及半轴齿轮(46)与小齿轮(52)的第二啮合部(G2)适当地进行润滑,因此,适当地抑制了第一啮合部(G1)以及第二啮合部(G2)中的烧结。

Vehicle different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差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差速器壳体并与一对小齿轮啮合的一对半轴齿轮在内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并涉及一种适当地抑制所述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处的烧结的技术。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该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a)差速器壳体,其以能够绕着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b)一对半轴齿轮,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且经由圆环状的支承面而在推力方向上被支承,并与一对小齿轮啮合。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就是这样的。另外,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差动装置为,为了将小齿轮支承成能够旋转而具有从差速器壳体内突出的小齿轮支承部,并在差速器壳体上未设置小齿轮轴的无轴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77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具备专利文献1这样的无轴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或者具有小齿轮轴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车辆中,虽然考虑了例如为了改善耗油率而减少被贮存于收纳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壳体中的润滑油的油量,从而使车辆用差动装置的齿轮搅拌所述润滑油的搅拌阻力降低,但因所述润滑油的油量减少而容易使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变得润滑不足,可能在所述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处产生烧结。本专利技术是以以上的情况作为背景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当地抑制了半轴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部处的烧结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a)第一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其以能够绕着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一对半轴齿轮,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且经由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圆环状的支承面而在推力方向上被支承,并与一对小齿轮啮合,其中,(b)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润滑油通道和(c)第一引导突起,其中,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沿着周向而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所述支承面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向所述旋转轴线侧突出设置,并将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向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侧引导。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专利技术,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润滑油通道和第一引导突起,其中,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沿着周向而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所述支承面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向所述旋转轴线侧突出设置,并将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向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侧引导。因此,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流动的润滑油被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向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侧引导,通过该引导的润滑油而对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进行润滑,因此,适当地抑制了所述啮合部处的烧结。附图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对适当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为示意性地对被设置于图1的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桥的壳体内进行说明的图。图3为对被设置于图2的驱动桥中的差速器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4为图3的IV-IV向视剖视图。图5为对被设置于图3的差速器装置的差速器壳体内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6为对在被形成于图5的差速器壳体内的第一润滑油通道中流动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图7为表示在差速器壳体上未形成有一对第一引导突起的比较例的差速器装置的剖视图。图8为图7的VIII-VIII向视剖视图。图9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二)的差速器装置的图。图10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三)的差速器装置的图。图1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四)的差速器装置的图。图1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五)的差速器装置的图。图1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六)的差速器装置的图。图14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七)的差速器装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a)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具备与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一方的半轴齿轮的背面对置的壁部,(b)所述第一引导突起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的底壁面和所述壁部侧的侧壁面起向接近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的方向突出。因此,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适当地被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向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引导。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导突起的顶端部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圆状的轨迹相比向所述旋转轴线侧突出,其中,所述圆状的轨迹为,所述小齿轮的齿底中的最外周侧且最接近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的部位绕着所述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轨迹。因此,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适当地被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向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引导。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a)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将所述一对小齿轮支承成能够旋转的小齿轮轴,(b)所述第一引导突起的顶端部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被形成于从所述小齿轮轴的轴线偏移的位置。因此,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引导突起而适当地对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进行润滑。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在所述小齿轮轴的轴线上设置有一对。因此,能够适当地对所述一对小齿轮中的一方的小齿轮与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啮合的第一啮合部、和所述一对小齿轮中的另一方的小齿轮与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啮合的第二啮合部进行润滑。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上形成有第二润滑油通道和第二引导突起,其中,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以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同样的方式而相对于所述一对小齿轮被形成在和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引导突起将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内进行流动的润滑油向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另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侧引导。因此,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被所述第二引导突起向所述另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侧引导,因此,能够适当地对所述另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进行润滑。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恰当地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以及形状等未必一定被正确地描绘出。[实施例一]图1为对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以下称为车辆)10的驱动装置12的示意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中,驱动装置12具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34;60;70;80;90;110;120),具备:/n差速器壳体(38),其以能够绕着旋转轴线(C4)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n一对半轴齿轮(46、48),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且经由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圆环状的支承面(38g、38h)而在推力方向上被支承,并与一对小齿轮(50、52)啮合,/n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润滑油通道(A1)和第一引导突起(38k、38l;38o、38p;38q、38r;38s、38t;38u、38v;38k;38k、38w),其中,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沿着周向而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所述支承面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向所述旋转轴线侧突出设置,并将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LF)向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一方的半轴齿轮(46)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G1、G2;G1、G2;G1、G2;G1、G2;G1、G2;G1;G1、G2)侧引导。/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8 JP 2018-1353861.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34;60;70;80;90;110;120),具备:
差速器壳体(38),其以能够绕着旋转轴线(C4)进行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
一对半轴齿轮(46、48),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且经由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圆环状的支承面(38g、38h)而在推力方向上被支承,并与一对小齿轮(50、52)啮合,
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润滑油通道(A1)和第一引导突起(38k、38l;38o、38p;38q、38r;38s、38t;38u、38v;38k;38k、38w),其中,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沿着周向而被形成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所述支承面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向所述旋转轴线侧突出设置,并将因所述差速器壳体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在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沿着周向进行流动的润滑油(LF)向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一方的半轴齿轮(46)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G1、G2;G1、G2;G1、G2;G1、G2;G1、G2;G1;G1、G2)侧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具备与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中的一方的半轴齿轮的背面(46a)对置的壁部(38b),
所述第一引导突起从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内的底壁面(38m)和所述壁部侧的侧壁面(38n)起向接近所述一方的半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部的方向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贞弘真吾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