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极变速机构及变速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极变速机构及变速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无极变速器主要采用钢带式和摩擦环式等结构,这些结构方式均利用了摩擦传动,导致现有的无极变速器能够承受的扭矩比较地,基本只能应用在小型汽车等负载较低的场合,使用范围有限,而且摩擦传动易导致零部件温升快,从而使动力损失较大、传动效率低、零部件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无极变速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无极变速机构,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从动槽盘和变模数驱动装置,所述从动槽盘设于后壳体上,所述从动槽盘的中部设置圆形空白部,所述从动槽盘上间隔设有交叉设置的顺向槽和逆向槽,所述顺向槽和逆向槽均从圆形空白部的边缘延伸至从动槽盘的外壁,两相邻顺向槽之间的夹角与两相邻逆向槽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从动槽盘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穿过后壳体的中部并与后壳体通过第一轴承配合,所述前壳体盖合在后壳体上,所述前壳体凸设有锥形连接部,所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极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从动槽盘(3)和变模数驱动装置(4),所述从动槽盘(3)设于后壳体(2)上,所述从动槽盘(3)的中部设置圆形空白部,所述从动槽盘(3)上间隔设有交叉设置的顺向槽(31)和逆向槽(32),所述顺向槽(31)和逆向槽(32)均从圆形空白部的边缘延伸至从动槽盘(3)的外壁,两相邻顺向槽(31)之间的夹角与两相邻逆向槽(32)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从动槽盘(3)设置有输出轴(33),所述输出轴(33)穿过后壳体(2)的中部并与后壳体(2)通过第一轴承(5)配合,所述前壳体(1)盖合在后壳体(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极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从动槽盘(3)和变模数驱动装置(4),所述从动槽盘(3)设于后壳体(2)上,所述从动槽盘(3)的中部设置圆形空白部,所述从动槽盘(3)上间隔设有交叉设置的顺向槽(31)和逆向槽(32),所述顺向槽(31)和逆向槽(32)均从圆形空白部的边缘延伸至从动槽盘(3)的外壁,两相邻顺向槽(31)之间的夹角与两相邻逆向槽(32)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从动槽盘(3)设置有输出轴(33),所述输出轴(33)穿过后壳体(2)的中部并与后壳体(2)通过第一轴承(5)配合,所述前壳体(1)盖合在后壳体(2)上,所述前壳体(1)凸设有锥形连接部(11),所述锥形连接部(11)的大端部位于前壳体(1)的中部,所述变模数驱动装置(4)包括圆锥形的输入轴(41)、变径驱动电机(42)、变径螺杆(43)、变径螺母(44)以及若干滑动爪(45),所述输入轴(41)的锥度与两相邻顺向槽(31)或两相邻逆向槽(32)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输入轴(41)的锥形端伸入锥形连接部(11)内并通过第二轴承(6)与锥形连接部(11)配合,所述输入轴(41)的锥形端表面间隔设置有燕尾槽(411),所述变径驱动电机(42)设于输入轴(41)的输入端内,所述变径螺杆(43)位于输入轴(41)内,且变径螺杆(43)的一端通过第三轴承(46)与输入轴(41)的锥形端配合,所述变径螺杆(43)的另一端与变径驱动电机(4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变径螺母(44)螺纹连接在变径螺杆(43)上,所述变径螺母(44)对应滑动爪(45)设置有拨爪(441),若干所述滑动爪(45)对应嵌套在燕尾槽(411)中,所述滑动爪(45)的一端套接在拨爪(441)的另一端;在所述变径螺母(44)的带动下,所述滑动爪(45)沿燕尾槽(411)自由滑动,所述拨爪(441)在滑动爪(45)内滑动;在所述输入轴(41)转动下,所述滑动爪(45)的另一端可啮合在从动槽盘(3)的凹槽内,从而带动从动槽盘(3)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极变速机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萍,
申请(专利权)人:达英科南京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