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58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袋、针筒及并排布置不相通的左针头和右针头,所述左针头通过连接管与集液袋连接,所述右针头与针筒固定连接,内部相通,右针头与针筒的连接部设有朝向右针头开口的管瓣膜,所述针筒上设有开口朝向针筒内部的筒瓣膜,所述筒瓣膜与右针头位于针筒的同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抽吸器针头一次穿刺药液瓶塞,防止多次穿刺的污染,同时缩短操作流程实现快速定量排放,简化操作,降低护士工作难度,减轻工作量,而且所述集液袋可作为医用冰枕再利用,减少浪费。

A medical solution dischar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药液输注入量一般按照患者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体重、病情轻重、药物特性等方面而定,尤其对于特殊群体的特殊用药。而一般溶媒药液的剂量在出厂时就按一定规格包装成袋供应到医院,护士在执行医嘱时需根据医嘱对液体剂量进行二次配置抽吸。目前临床上常用方法为护士使用20ml或50ml注射器多次抽吸药液瓶或袋内液体以达到使用剂量,多余的液体将排出丢弃,注射器针头多次穿刺药液瓶橡胶塞和多次进行抽吸动作,排出的液体尤其是特殊液体,如甘露醇等易结晶液体易污染操作区域,且当药液包装为玻璃瓶时因抽吸形成的负压则更增加了护士抽吸难度和工作量,而临床大量使用各种剂量的溶液,如玻璃瓶装甘露醇等情况较常见。为此,为了减少注射器针头重复穿刺药瓶橡胶塞次数,排弃的溶液集中存放回收,减少污染,缩短操作流程实现快速定量排放,简化操作,降低护士工作难度,减轻工作量,需要设计一种易于被临床广泛接受的医用溶液排放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袋7、针筒5及并排布置不相通的左针头2和右针头1,所述左针头2通过连接管9与集液袋7连接,所述右针头1与针筒5固定连接,内部相通,右针头1与针筒5的连接部设有朝向右针头1开口的管瓣膜3,所述针筒5上设有开口朝向针筒5内部的筒瓣膜4,所述筒瓣膜4与右针头1位于针筒5的同一端。所述针筒5内设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固定连接有抽吸拉杆6。所述右针头1和左针头2间距小于药液包装袋橡胶塞常规直径。所述针筒5外设有刻度。所述连接管9与所述集液袋7为可拆卸连接。所述集液袋7袋口设有一截软管12,软管端口设有接口11,所述接口11与连接管9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软管12上设有能夹紧软管12的关卡8。所述集液袋7上设有刻度。所述关卡8为一边开口的倒三角结构,设有第一卡壁21、第二卡壁22和第三卡壁23;所述第一卡壁21与第二卡壁22弹性连接,弹性连接处设有底孔28,所述第三卡壁23与第一卡壁21的接口断开,所述第三卡壁23于断口处设有朝向倒三角内部的弹性凸起卡位26,所述凸起卡位26能够卡住第一卡壁21,所述第三卡壁23的中部设有顶孔27,所述软管12从顶孔27和底孔28中穿过;所述第一卡壁21中部设有平行第三卡壁23的左横轴24,所述第二卡壁22中部设有平行第三卡壁23的右横轴25,所述左横轴24和右横轴25位置相对,中间断开,保证软管12从断开处通过。所述左横轴24和右横轴25在凸起卡位26卡住第一卡壁21时,能够夹紧软管12。当需要关闭关卡8时,按压第一卡壁外侧,将其卡于第三卡壁的凸起卡位26内,此时关卡8形成闭合的倒三角形结构,左横轴24和右横轴25挤压软管12,将软管12通道阻断。所述针筒5、管瓣膜3、筒瓣膜4和关卡8由医用无菌透明塑料材质制成。所述连接管9和集液袋7由医用无菌透明软聚氯乙烯塑料材质制成。使用时,护理人员一手将溶液瓶倒立,另一手握抽吸器将右针头1和左针头2插入药液瓶橡胶塞内,然后手握抽吸拉杆6向外拉,所产生的负压力将瓣膜3封闭,而将瓣膜4开放,空气由瓣膜4进入针筒5内,当抽吸拉杆6向内推时,所产生的推力将瓣膜4封闭,而将瓣膜3开放,针筒内的空气由右针头1进入到溶液瓶内,如此往复推拉抽吸拉杆6,使药液瓶内形成的正压将药液通过左针头2挤入到集液袋7内,可通过集液袋外刻度来精确排放液体量;当达到排放量时可关闭关卡8,拔除右针头1和左针头2,旋转接口11分离集液袋7和连接管9,集液袋7可作为医用冰枕再利用。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抽吸器针头一次穿刺药液瓶塞,防止多次穿刺的污染。2、排放溶液集中存放回收,可用于医用冰枕再利用,减少浪费。3、操作简单,往复推拉即可实现快速定量排放。4、降低护士工作困难度,减化操作流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关卡结构示意图;图中:1-右针头,2-左针头,3-管瓣膜,4-筒瓣膜,5-针筒,6-抽吸拉杆,7-集液袋,8-关卡,9-连接管,10-活塞,11-接口,12-软管,21-第一卡壁,22-第二卡壁,23-第三卡壁,24-左横轴,25-右横轴,26-凸起卡位,27-顶孔,28-底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袋7、针筒5及并排布置不相通的左针头2和右针头1,所述左针头2通过连接管9与集液袋7连接,供药液流通,所述右针头1与针筒5固定连接,内部相通,供空气流通,右针头1与针筒5的连接部设有朝向右针头1开口的管瓣膜3,所述针筒5上设有开口朝向针筒5内部的筒瓣膜4,所述筒瓣膜4与右针头1位于针筒5的同一端,所述筒瓣膜4设置在针筒5针头端的底壁上。所述管瓣膜3和筒瓣膜4为一边固定连接,另一边开口的单向阀门,用于空气单向流动,防止空气逆向流动,所述管瓣膜3供空气单向从针筒5流向右针头1,所述筒瓣膜4供空气单向从外部流向针筒5内。所述针筒5内设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固定连接有抽吸拉杆6。所述右针头1和左针头2其间距小于药液包装袋橡胶塞常规直径。所述针筒5外设有刻度。所述连接管9与所述集液袋7为可拆卸连接。集液袋7袋口设有一截软管12,软管端口设有接口11,所述接口11具有外螺纹,所述连接管9与集液袋7相连接的管口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使用,所述接口11通过内外螺纹与连接管9可拆卸连接。所述软管12上设有能夹紧软管12的关卡8。所述集液袋7上设有刻度。所述关卡8为一边开口的倒三角结构,设有第一卡壁21、第二卡壁22和第三卡壁23;所述第一卡壁21与第二卡壁22弹性连接,弹性连接处设有底孔28,所述第三卡壁23与第一卡壁21的接口断开,所述第三卡壁23于断口处设有朝向倒三角内部的弹性凸起卡位26,所述凸起卡位26能够卡住第一卡壁21,所述第三卡壁23的中部设有顶孔27,所述软管12从顶孔27和底孔28中穿过;所述第一卡壁21中部设有平行第三卡壁23的左横轴24,所述第二卡壁22中部设有平行第三卡壁23的右横轴25,所述左横轴24和右横轴25位置相对,中间断开,保证软管12从断开处通过。所述左横轴24和右横轴25在凸起卡位26卡住第一卡壁21时,能够夹紧软管12。当需要关闭关卡8时,按压第一卡壁外侧,将其卡于第三卡壁的凸起卡位26内,此时关卡8形成闭合的倒三角形结构,左横轴24和右横轴25挤压软管12,将软管12通道阻断。所述针筒5、管瓣膜3、筒瓣膜4和关卡8由医用无菌透明塑料材质制成。所述连接管9和集液袋7由医用无菌透明软聚氯乙烯塑料材质制成。使用时,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袋(7)、针筒(5)及并排布置不相通的左针头(2)和右针头(1),所述左针头(2)通过连接管(9)与集液袋(7)连接,所述右针头(1)与针筒(5)固定连接,内部相通,右针头(1)与针筒(5)的连接部设有朝向右针头(1)开口的管瓣膜(3),所述针筒(5)上设有开口朝向针筒(5)内部的筒瓣膜(4),所述筒瓣膜(4)与右针头(1)位于针筒(5)的同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袋(7)、针筒(5)及并排布置不相通的左针头(2)和右针头(1),所述左针头(2)通过连接管(9)与集液袋(7)连接,所述右针头(1)与针筒(5)固定连接,内部相通,右针头(1)与针筒(5)的连接部设有朝向右针头(1)开口的管瓣膜(3),所述针筒(5)上设有开口朝向针筒(5)内部的筒瓣膜(4),所述筒瓣膜(4)与右针头(1)位于针筒(5)的同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5)内设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固定连接有抽吸拉杆(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针头(1)和左针头(2)间距小于药液包装袋橡胶塞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5)外设有刻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9)与所述集液袋(7)为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溶液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袋(7)袋口设有一截软管(12),软管端口设有接口(11),所述接口(11)与连接管(9)通过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美桂陈沁谢斐刘煜敏朱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