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200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物流器具,具体涉及一种套模,用于将插座的铜件组件运载至插座组装工序,其包括至少一个运载部,运载部为盒状结构,包括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底壁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三限位结构分别与铜件组件的L极铜件的两端限位配合,底壁的第二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分别与铜件组件的N极铜件的两端限位配合,第五限位结构与铜件组件的E极铜件限位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套模,可避免铜件组件的非预期损坏和变形,而且铜件组件在套模中的被定位的位置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尺寸要求,与铜件组件装配入插座时的要求相同,有利于提高插座装配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套模
本技术涉及一种物流器具,具体涉及一种套模,尤其适用于插座铜件的运载。
技术介绍
现有的插座装配工艺中,插座的铜件组件多采用振动盘输送的方式,被传送至插座装配工序,一则铜件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和变形,影响后续的装配,二来铜件被输送至插座装配工序后,仍需要将铜件调整为可正确装配入插座的状态,才能被装配,降低了插座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套模,其用于将插座的铜件组件运载至插座组装工序,可避免铜件组件的非预期损坏和变形,而且铜件组件在套模中的被定位的位置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尺寸要求,与铜件组件装配入插座时的要求相同,有利于提高插座装配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套模,用于将插座的铜件组件运载至插座组装工序,其包括至少一个运载部1,运载部1为盒状结构,包括底壁10e、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a和第三侧壁10c,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0b和第四侧壁10d;所述底壁10e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13a、第二限位结构14a、第三限位结构13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套模,用于将插座的铜件组件运载至插座组装工序,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一个运载部(1),运载部(1)为盒状结构,包括底壁(10e)、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a)和第三侧壁(10c),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0b)和第四侧壁(10d);所述底壁(10e)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13a)、第二限位结构(14a)、第三限位结构(13b)、第四限位结构(14b)和第五限位结构(15),第一限位结构(13a)和第三限位结构(13b)分别与铜件组件的L极铜件(3)的两端限位配合,第二限位结构(14a)和第四限位结构(14b)分别与铜件组件的N极铜件(4)的两端限位配合,第五限位结构(15)与铜件组件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模,用于将插座的铜件组件运载至插座组装工序,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一个运载部(1),运载部(1)为盒状结构,包括底壁(10e)、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a)和第三侧壁(10c),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0b)和第四侧壁(10d);所述底壁(10e)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13a)、第二限位结构(14a)、第三限位结构(13b)、第四限位结构(14b)和第五限位结构(15),第一限位结构(13a)和第三限位结构(13b)分别与铜件组件的L极铜件(3)的两端限位配合,第二限位结构(14a)和第四限位结构(14b)分别与铜件组件的N极铜件(4)的两端限位配合,第五限位结构(15)与铜件组件的E极铜件(5)限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3a)和第三限位结构(13b)分别设置在底壁(10e)两端且靠近第一侧壁(10a),第二限位结构(14a)和第四限位结构(14b)分别设置在底壁(10e)两端且靠近第三侧壁(10c),第五限位结构(15)设置在底壁(10e)中部且位于第三限位结构(13b)和第四限位结构(14b)之间;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3a)和第二限位结构(14a)对称设置在,第三限位结构(13b)和第四限位结构(14b)对称设置,L极铜件(3)和N极铜件(4)互为镜像结构;所述L极铜件(3)、N极铜件(4)和E极铜件(5)在套模中的位置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尺寸要求,与L极铜件(3)、N极铜件(4)和E极铜件(5)在插座中的位置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尺寸要求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模,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铜件(3)包括L极主铜板以及多个分别与L极主铜板相连的L极接触片(35),L极主铜板包括第一连接板(30)、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分别与第一连接板(30)的两端折弯相连,且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向第一连接板(30)同一侧折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31)一端与第一连接板(30)折弯相连,另一端为U字形结构,第一端板(31)的U字形结构的两臂上各设有一个L极接触片(35),两个L极接触片(35)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端板(32)为U字形结构,第二端板(32)的U字形结构的两臂上各设有一个L极接触片(35)且两个L极接触片(35)相对设置,第二端板(32)的U字形结构的底板也设有一个L极接触片(35);所述第一连接板(30)的与第一端板(31)相连的一端上设有一个L极接触片(3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3a)包括三根限位柱(130a),三根限位柱(130a)成品字形分布;所述第二端板(32)为U字形结构,U字形结构的与第一连接板(30)相连的一条臂卡置在一根限位柱(130a)和另外两根限位柱(130a)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结构(13b)包括第一限位筋(130b)、第二限位筋(131b)和第三限位筋(132b),第一限位筋(130b)和第二限位筋(131b)位于第一侧壁(10a)和第三限位筋(132b)之间,且第三限位筋(132b)位于第一限位筋(130b)和第二限位筋(131b)之间,第一限位筋(130b)与第一侧壁(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志演柯国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