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6368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在将马达与逆变器一体化的结构中,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化且能够抑制马达与逆变器之间的传热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具备马达、控制单元及分隔构件。控制单元具备与马达进行电力的授受的逆变器和收容逆变器的外壳。分隔构件配置于马达与逆变器之间。分隔构件具备:第一热传导构件;第二热传导构件,其配置在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并且与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以及第三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第一热传导构件与外壳结合。

Drive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单元
本申请基于2018年7月1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8-133565号而主张优先权、其内容援引于此。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将收容马达的第一壳和收容与马达连接的电力转换器的第二壳一体化而得到的驱动装置(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5-107030号)。在这样的驱动装置中,在第一壳的突条部与第二壳的突条部之间配置有潜热蓄热件,由此抑制马达与电力转换器之间的传热,从而能够独立地进行马达及电力转换器各自的温度管理。另外,在上述这样的驱动装置中,由于在第一壳的突条部与第二壳的突条部之间收容潜热蓄热件,因此导致结构复杂化。在这样的一体化的驱动装置中,对于将第一壳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壳的内部空间之间分隔的构件,希望通过简易的结构来抑制马达与电力转换器之间的传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将马达与逆变器一体化的结构中,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化且抑制马达与逆变器之间的传热的驱动单元。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驱动单元具备:马达;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进行电力的授受;壳体,其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逆变器;以及分隔构件,其配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之间,所述分隔构件具备:第一热传导构件;第二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以及第三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与所述逆变器侧的所述壳体及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方结合。(2)在上述(1)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热传导构件露出并与所述逆变器侧的所述壳体及所述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方接触。(3)在上述(1)或(2)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马达侧的所述壳体与所述逆变器侧的所述壳体经由与所述壳体相比热传导率低的密封构件而结合。(4)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分隔构件构成所述逆变器的罩。(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分隔构件的外形形成为具有凹部的形状或形成为平板状。(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热传导构件和所述第三热传导构件中,接近所述马达地配置的一方形成为比另一方厚。根据上述(1),能够通过与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的第二热传导构件和第三热传导构件来抑制马达与逆变器之间的传热。第二热传导构件能够抑制相对高温的马达侧的气氛温度向逆变器侧传热。另外,第一热传导构件与逆变器侧的壳体及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方结合,因此促进传递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热量向逆变器侧的壳体或散热器放出。由此,能够抑制逆变器侧的气氛温度因马达侧的气氛温度而上升。在上述(2)的情况下,能够促进第一热传导构件与逆变器侧的壳体或散热器之间的热传导,促进传递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热量的放出。在上述(3)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马达侧的壳体与逆变器侧的壳体之间的传热。在上述(4)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油等异物从马达侧向逆变器侧混入。在上述(5)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与分隔构件的形状相关的通用性。在上述(6)的情况下,马达侧的第二热传导构件能够抑制逆变器侧的气氛温度因相对高温的马达侧的气氛温度而上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分隔构件的一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分隔构件的一部分剖切地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搭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单元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1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1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10的分隔构件15的一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10的分隔构件15的一部分剖切地示出的立体图。驱动单元10例如搭载于车辆1。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10具备马达11、一体地固定于马达11的控制单元13、以及配置于马达11与控制单元13之间的分隔构件15。马达11例如是三相交流的无刷DC马达。三相是U相、V相及W相。马达11具备:转子21,其具有励磁用的永久磁铁;定子23,其具有用于产生使转子21旋转的旋转磁场的三相的定子绕组;以及马达壳25。例如,马达11是在定子23的内侧配置转子21的内转子型马达。马达11连结于变速器。变速器例如收容在固定于马达壳25的变速器箱27内。马达11的转子21的旋转轴21a贯穿变速器箱27并连结于变速器。马达壳25的外形例如形成为有底圆筒状。马达壳25除了收容转子21及定子23之外,还收容作为冷却介质的工作油28。在马达11的运转中,工作油28与转子21及定子23进行热交换,并且在马达壳25内飞散。由此,在马达11的运转中的马达壳25内的气氛温度变高。马达壳25具备配置控制单元13的搭载台29。搭载台29的外形例如形成为矩形筒状,搭载台29设于马达壳25的外周面上。控制单元13具备与马达11进行电力授受的逆变器31和外壳33。逆变器31与马达11的三相的定子绕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单元13除了具备逆变器31之外,也可以具备升压电路、控制基板及电流传感器等。外壳33的外形例如形成为箱型。外壳33收容逆变器31。如图2及图3所示,马达壳25与外壳33例如经由与马达壳25及外壳33相比热传导率低的密封构件35而结合。密封构件35例如是纸密封件等绝热性的构件。密封构件35的外形例如形成为矩形的环板状。密封构件35例如配置于马达壳25中的搭载台29的顶端29a与外壳33的周缘的开口端33a之间。密封构件35抑制马达壳25与外壳33之间的直接的传热。分隔构件15的外形例如形成为具有向马达11侧成为凹形状的凹部15a的浴缸状。如图3及图4所示,分隔构件15具备第一热传导构件41和与第一热传导构件41相比热传导率低的一对第二热传导构件42。一对第二热传导构件42将第一热传导构件41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而层叠于第一热传导构件41。一对第二热传导构件42中的配置于马达11侧的马达侧热传导构件(第二热传导构件)42a的厚度形成为比配置于逆变器31侧的逆变器侧热传导构件(第三热传导构件)42b的厚度厚。第一热传导构件41例如由钢、铜或铝等金属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单元,其中,/n所述驱动单元具备:/n马达;/n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进行电力的授受;/n壳体,其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逆变器;以及/n分隔构件,其配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之间,/n所述分隔构件具备:第一热传导构件;第二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以及第三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n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与所述逆变器侧的所述壳体及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方结合。/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3 JP 2018-1335651.一种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马达;
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进行电力的授受;
壳体,其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逆变器;以及
分隔构件,其配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之间,
所述分隔构件具备:第一热传导构件;第二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以及第三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
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与所述逆变器侧的所述壳体及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方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高祐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