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632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该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铜底,其设置于冷却装置的底部;壳体,其设置于散热铜底的上方,壳体内部形成有复合腔室,复合腔室包括竖直布置并通过水平壁间隔开的叶轮腔和热交换腔,叶轮腔位于热交换腔的上方;叶轮,其设置于叶轮腔内,壳体上方设置有叶轮盖;以及马达线组,其设置在叶轮盖上;其中,热交换腔和叶轮腔通过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管道相连通,并且热交换腔的侧壁与水平壁通过台阶分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冷却装置为连通管道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冷却液更加高效地进行热交换。

Cooling device for heat exchange of CPU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CPU散热器
,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性能也随之飞速提高。性能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计算机内部零件发热量的增加,这对计算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普遍用于电脑处理器散热的水冷散热器,是通过冷却液循环将热量散去。水冷散热器包括水冷泵头、管道、散热排等。现有技术的水冷泵头包括热交换腔和泵腔,两者之间有一个水平壁分割,冷却液通过竖直开在水平壁上的管道连通散热腔和泵腔,以达到循环散热的目的。然而,通过水平壁连通的泵腔和热交换腔的方式存在限制,会造成连通管道部分狭窄等问题,进而影响散热效果。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该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铜底,其设置于冷却装置的底部;壳体,其设置于散热铜底的上方,壳体内部形成有复合腔室,复合腔室包括竖直布置并通过水平壁间隔开的叶轮腔和热交换腔,叶轮腔位于热交换腔的上方;叶轮,其设置于叶轮腔内,壳体上方设置有叶轮盖;以及马达线组,其设置在叶轮盖上;其中,热交换腔和叶轮腔通过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管道相连通,并且热交换腔的侧壁与水平壁通过台阶分隔。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叶轮腔和热交换腔注塑为一体结构,叶轮腔内设置有上水口和下水口,其中,上水口与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其中一条管道相连通,下水口与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另一条管道相连通,并且上水口入口和下水口出口分别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连接外部进水水嘴和出水水嘴。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还包括导流板,其设置于热交换腔内,导流板的正面设置有进水流道、下水流道和第一出水流道,导流板的背面中央设置有第二出水流道,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入水口,其中,进水流道与第一入水口相连通,下水流道与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并且进水流道与第二出水流道相连通,第一出水流道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出水口。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冷却液能够由第一入水口流入,经过进水流道、第二出水流道流入散热铜底上的吸热板,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分别由两个第二入水口、第一出水流道、上水口入口汇入其中一条管道进入叶轮腔,冷却液在叶轮增压后能够经由下水口、另一条管道、下水口出口进入下水流道,并由第一出水口流出。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叶轮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槽,凹槽用于储存冷却液,并且凹槽内设置有隔水板,隔水板的中心设置有通孔,隔水板用于将边侧的进水导向中心。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水板遮蔽在上水口的上方,并且隔水板靠近上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竖直挡板。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叶轮盖的内部设置有中心轴,中心轴的一端与叶轮盖的顶部内壁相连接,中心轴的另一端用于穿过叶轮的中心,并设置在隔水板的通孔中。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孔的直径大于中心轴的直径。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流板与散热铜底上的吸热板之间设置有软胶片,叶轮盖与壳体之间、壳体与散热铜底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并且散热铜底的底部设置有密封螺纹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水平壁与侧壁有明显分隔,存在直角转接和台阶,从根本上区分开了水平壁和侧壁,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腔和叶轮腔之间的连通管道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弊端,为连通管道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冷却液更加高效地进行热交换。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内部立体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另一方向的内部立体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爆炸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立体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主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俯视图;图8是图7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图7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仰视立体结构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流板的立体结构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流板的正面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流板的背面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隔水板的立体结构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叶轮盖内部立体结构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散热铜底,2-壳体,3-叶轮,4-叶轮盖,5-马达线组,6-复合腔室,7-水平壁,8-叶轮腔,9-热交换腔,10-热交换腔的侧壁,11-上水口,12-下水口,13-上水口入口,14-第一入水口,15-第一出水口,16-导流板,17-进水流道,18-下水流道,19-第一出水流道,20-第二出水流道,21-第二入水口,22-第二出水口,23-凹槽,24-隔水板,25-软胶片,29-吸热板,30-竖直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铜底1、壳体2、叶轮3、叶轮盖4以及马达线组5,其中,散热铜底1设置于冷却装置的底部,壳体2设置于散热铜底1的上方并与所述散热铜底1固定连接,壳体2内部形成有复合腔室6,复合腔室6包括竖直布置并通过水平壁7间隔开的叶轮腔8和热交换腔9,叶轮腔8位于热交换腔9的上方;叶轮3设置于叶轮腔8内,壳体上方设置有叶轮盖4,马达线组5设置在叶轮盖4上。其中,热交换腔9和叶轮腔8通过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10上的至少一个管道相连通,并且热交换腔的侧壁10与水平壁7之间存在有明显分隔,如图1所示的台阶33。优选地,叶轮腔和热交换腔注塑为一体结构,将分体结构优化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避免出现连接泄露的风险,节省了成本。参考图5-10所示,叶轮腔8内设置有上水口11和下水口12,上水口11和下水口1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下水口12的位置高于上水口11的位置,其中,上水口11与设置在热交换腔的侧壁上10的其中一条管道相连通,下水口12与设置在热交换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包括:/n散热铜底,其设置于所述冷却装置的底部;/n壳体,其设置于所述散热铜底的上方,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复合腔室,所述复合腔室包括竖直布置并通过水平壁间隔开的叶轮腔和热交换腔,所述叶轮腔位于所述热交换腔的上方;/n叶轮,其设置于所述叶轮腔内,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叶轮盖;以及/n马达线组,其设置在所述叶轮盖上;/n其中,所述热交换腔和所述叶轮腔通过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管道相连通,并且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与所述水平壁通过台阶分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CPU散热器热交换的冷却装置包括:
散热铜底,其设置于所述冷却装置的底部;
壳体,其设置于所述散热铜底的上方,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复合腔室,所述复合腔室包括竖直布置并通过水平壁间隔开的叶轮腔和热交换腔,所述叶轮腔位于所述热交换腔的上方;
叶轮,其设置于所述叶轮腔内,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叶轮盖;以及
马达线组,其设置在所述叶轮盖上;
其中,所述热交换腔和所述叶轮腔通过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管道相连通,并且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与所述水平壁通过台阶分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腔和所述热交换腔注塑为一体结构,所述叶轮腔内设置有上水口和下水口,其中,所述上水口与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其中一条所述管道相连通,所述下水口与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上的另一条所述管道相连通,并且上水口入口和下水口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腔的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连接外部进水水嘴和出水水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导流板,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腔内,所述导流板的正面设置有进水流道、下水流道和第一出水流道,所述导流板的背面中央设置有第二出水流道,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入水口,其中,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入水口相连通,所述下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并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鑫全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