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葡萄糖的酶法制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872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氨基葡萄糖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通过体外酶催化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属于氨基葡萄糖的酶催化制备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采用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glucosamine‑6‑phosphate deaminase,EC 3.5.99.6,GlmD)催化,将6‑磷酸果糖(F6P)和铵盐转化为6‑磷酸氨基葡萄糖(GlcN6P);和采用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催化GlcN6P脱磷酸基团生成氨基葡萄糖(GlcN)。

Enzymatic preparation of glucosam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氨基葡萄糖的酶法制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氨基葡萄糖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通过体外酶催化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属于氨基葡萄糖的酶催化制备领域。
技术介绍
氨基葡萄糖是D-葡萄糖分子中2位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单糖。氨基葡萄糖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机体中,包括细菌、酵母、丝状真菌、植物以及动物体,是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壳聚糖和甲壳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应用十分广泛,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用途。在医药工业方面,氨基葡萄糖硫酸盐能通过刺激软骨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从而能作为治疗抗风湿性关节炎的原料药;在食品工业方面,氨基葡萄糖具有吸收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抗衰老、促进减肥、抑菌以及调节人体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被用于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的生产中;在化妆品工业方面,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是透明质酸的单体,是目前高档的化妆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目前,主要有两种生产氨基葡萄糖的方法。(1)甲壳素水解法,包括甲壳素酸水解法和甲壳素酶水解法。其中,甲壳素酸水解法是最常用的氨基葡萄糖生产方法,该方法首先用高浓度盐酸水解几丁质得到乙酰氨基葡萄糖,然后将乙酰氨基葡萄糖脱乙酰基得到氨基葡萄糖。该生产方法会受到原料供应的影响,因酸处理而产生的废水会严重污染环境,另外,一些对虾蟹原料过敏的人群在食用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氨基葡萄糖后会出现过敏反应。甲壳素酶水解法以甲壳素为原料,在甲壳素酶的作用下水解反应生成单体氨基葡萄糖。该方法虽然对环境污染较小,但是同样受到原料供应、生产强度低、导致过敏反应等因素的限制。(2)微生物发酵法,主要利用工程菌如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代谢葡萄糖等原料生产氨基葡萄糖。该方法具有不受原料来源限制、发酵时间短、环境污染低、对人体安全等优点,但是存在微生物工程菌代谢改造困难、易产生代谢副产物等缺点。因此,亟待开发一种低成本、低污染的生产氨基葡萄糖的新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体外酶法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体外酶反应体系催化生产氨基葡萄糖,该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来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对人体安全等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体外酶催化反应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采用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glucosamine-6-phosphatedeaminase,EC3.5.99.6,GlmD)催化,将6-磷酸果糖(F6P)和铵盐转化为6-磷酸氨基葡萄糖(GlcN6P);和采用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催化GlcN6P脱磷酸基团生成氨基葡萄糖(GlcN)。根据本专利技术,各种铵盐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铵盐选自硫酸铵、氯化铵、硫酸氢铵、硝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的任意混合物。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6-磷酸葡萄糖(G6P)转化为F6P的反应步骤,该步骤采用磷酸葡糖异构酶(phosphoglucoseisomerase,EC5.3.1.9,PGI)催化。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1-磷酸葡萄糖(G1P)转化为G6P的反应步骤,该步骤采用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EC5.4.2.2,PGM)催化。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底物和磷酸盐转化为G1P的反应步骤,所述底物为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二糖、多糖或其任意混合物,该步骤采用能将底物和磷酸盐转化为G1P的酶催化。根据本专利技术,各种磷酸盐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磷酸盐选自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的任意混合物。更优选地,磷酸盐来自于磷酸二氢钾和/或磷酸氢二钾。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二糖为蔗糖,采用蔗糖磷酸化酶(sucrosephosphorylase,EC2.4.1.7,S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选自淀粉、淀粉衍生物或其任意混合物,采用淀粉磷酸化酶(α-glucanphosphorylase,EC2.4.1.1,αG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优选地,所述淀粉或淀粉衍生物选自可溶性淀粉、可溶性直链淀粉、可溶性支链淀粉、淀粉糊精、麦芽糊精、麦芽多糖。优选地,所述淀粉为可溶性淀粉。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还选自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或其任意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纤维素衍生物选自纤维多糖、纤维二糖或其任意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纤维素衍生物为纤维素经过酸或酶预处理后的产物,该产物为纤维多糖、纤维二糖或其任意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纤维素衍生物为纤维多糖。当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含有纤维素和/或纤维多糖时,例如为纤维素和/或纤维多糖时,采用纤维多糖磷酸化酶(cellodextrinphosphorylase,EC2.4.1.49,CD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优选地,进一步采用纤维二糖磷酸化酶(cellobiosephosphorylase,EC2.4.1.20,CBP)催化将纤维素和/或纤维多糖降解产生的纤维二糖和磷酸盐转化为G1P。当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含有纤维二糖时,例如为纤维二糖时,采用纤维二糖磷酸化酶(cellobiosephosphorylase,EC2.4.1.20,CB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所包括的上述步骤可以分步进行,例如可以在一个生物反应器或反应容器中进行或在串联布置的多个生物反应器或反应容器中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所包括的上述步骤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可以在一个生物反应器或反应容器中进行。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所包括的上述步骤同时进行。优选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体外酶催化反应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以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二糖、多糖或其任意混合物为底物,加入磷酸盐、铵盐、和能将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二糖、多糖或其任意混合物和磷酸盐转化为G1P的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磷酸葡糖异构酶、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和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进行催化反应得到氨基葡萄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各种来源的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优选地,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可以来源于大肠杆菌(UniProt编号P0A759)、枯草芽孢杆菌(UniProt编号O35000)、蓝氏贾第鞭毛虫(UniProt编号V6TL01)或Thermococcuskodakarensis(UniProt编号Q5JDU3)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各种来源的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都可用于本专利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为具有底物特异性的6-磷酸氨基葡萄糖磷酸酶(6-phosphateglucosaminephosphatase,GlmP),优选地,6-磷酸氨基葡萄糖磷酸酶可以来源于大肠杆菌(UniProt编号P77475、P27848、P0AE22等)、多形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体外酶催化反应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glucosamine-6-phosphate deaminase,EC 3.5.99.6,GlmD)催化,将6-磷酸果糖(F6P)和铵盐转化为6-磷酸氨基葡萄糖(GlcN6P);和采用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催化GlcN6P脱磷酸基团生成氨基葡萄糖(GlcN)。/n优选地,所述铵盐选自硫酸铵、氯化铵、硫酸氢铵、硝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的任意混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体外酶催化反应制备氨基葡萄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glucosamine-6-phosphatedeaminase,EC3.5.99.6,GlmD)催化,将6-磷酸果糖(F6P)和铵盐转化为6-磷酸氨基葡萄糖(GlcN6P);和采用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催化GlcN6P脱磷酸基团生成氨基葡萄糖(GlcN)。
优选地,所述铵盐选自硫酸铵、氯化铵、硫酸氢铵、硝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的任意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6-磷酸葡萄糖(G6P)转化为F6P的反应步骤,该步骤采用磷酸葡糖异构酶(phosphoglucoseisomerase,EC5.3.1.9,PGI)催化。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1-磷酸葡萄糖(G1P)转化为G6P的反应步骤,该步骤采用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EC5.4.2.2,PGM)催化。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底物和磷酸盐转化为G1P的反应步骤,所述底物为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二糖、多糖或其任意混合物,该步骤采用能将底物和磷酸盐转化为G1P的酶催化。
优选地,所述磷酸盐选自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的任意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二糖为蔗糖,采用蔗糖磷酸化酶(sucrosephosphorylase,EC2.4.1.7,S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
优选地,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选自淀粉、淀粉衍生物或其任意混合物,采用淀粉磷酸化酶(α-glucanphosphorylase,EC2.4.1.1,αG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
优选地,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还选自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或其任意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纤维素衍生物为纤维素经过酸或酶预处理后的产物;
优选地,当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含有纤维素和/或纤维多糖时,采用纤维多糖磷酸化酶(cellodextrinphosphorylase,EC2.4.1.49,CD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优选地,进一步采用纤维二糖磷酸化酶(cellobiosephosphorylase,EC2.4.1.20,CBP)催化将纤维素和/或纤维多糖降解产生的纤维二糖和磷酸盐转化为G1P;
优选地,当所述包含D-葡萄糖单元的多糖含有纤维二糖时,采用纤维二糖磷酸化酶(cellobiosephosphorylase,EC2.4.1.20,CBP)催化将其和磷酸盐转化为G1P。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6-磷酸氨基葡萄糖脱氨酶来源于大肠杆菌(UniProt编号P0A759)、枯草芽孢杆菌(UniProt编号O35000)、蓝氏贾第鞭毛虫(UniProt编号V6TL01)或Thermococcuskodakarensis(UniProt编号Q5JDU3);
优选地,所述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为6-磷酸氨基葡萄糖磷酸酶(6-phosphateglucosaminephosphatase,GlmP);优选地,所述6-磷酸氨基葡萄糖磷酸酶来源于大肠杆菌(UniProt编号P77475、P27848、P0AE22等)、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thetaiotaomicron,UniProt编号Q8A759);
优选地,所述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由核苷酸编码,所述核苷酸包含与SEQIDNOs:1具有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至少95%、至少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优选地,所述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包含与SEQIDNOs:2具有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至少95%、至少99%或100%序列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优选地,所述能够脱磷酸基团的酶为来源于Thermococcuskodakarensis的糖磷酸酶(UniProt编号Q5JJ45);
优选地,所述淀粉磷酸化酶来源于大肠杆菌(Uniprot编号A0A0A0HB49)、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maritima,Uniprot编号G4FEH8)、热纤维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Uniprot编号A3DCB6);
优选地;所述蔗糖磷酸化酶来源于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adolescentis,UniProt编号A0ZZH6)、Thermoanaerobacteriumthermosaccharolyticum(UniProt编号D9TT09);
优选地,所述纤维多糖磷酸化酶来源于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UniProt编号A3DJQ6)、Clostridiumstercorarium(UniProt编号P77846);
优选地,所述纤维二糖磷酸化酶来源于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UniProt编号A3DC35)、Thermotoganeapolitana(UniProt编号B9K7M6);
优选地,所述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来源于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Uniprot编号A3DEW8)、Thermococcuskodakarensis(UniProt编号Q68BJ6);
优选地,所述磷酸葡糖异构酶来源于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Uniprot编号A3DBX9)、嗜热栖热菌(Thermusthermophilus,Uniprot编号Q5SLL6)。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反应的温度为30-70℃,更优选为30-50℃,最优选为37℃。
优选地,催化反应的pH为5.0-8.0,更优选为6.0-7.5,最优选为7.0。
优选地,各步骤同时进行,催化反应的时间为1-48h,进一步优选为8-36小时,更优选为10-24小时,最优选为20小时。
优选地,各步骤分步进行,各步骤催化反应的时间彼此独立地为0.5-1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1-3小时,最优选为2小时。
优选地,底物的浓度为1-200g/L,进一步优选为5-50g/L,更优选为8-20g/L,最优选为10g/L。
优选地,将底物转化为G1P的酶的浓度为0.1-10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淳孟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