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518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提供形成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结构;在通孔结构中填充TaN,之后研磨通孔结构表面使其平整;在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在该TiN层上形成RRAM阻变结构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将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中填充TaN,在通孔结构上沉积TiN,将TaN和TiN相互组合得到填充充分良好的通孔,避免了直接使用TaN为电极对整个器件的影响,又同时得到较好填充的TiN且CMP后无碟状现象的下电极。

Technology of electrode in RRAM resistiv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阻变存储器(RRAM,ResistiveRandom-AccessMemory)根据施加在金属氧化物上的电压不同,使得材料的电阻在高阻态和低阻态之间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开启或者阻断电流的通道,并利用这一性质进行储存,是一种记忆电阻,其可以在关掉电源之后,仍然记忆电荷,但同时传输数据又很快,被认为是电路的第四种元件。RRAM的关键结构即阻变材料结构,使用TiN/TaO/Ta/TiN结构,此结构在正电压和负电压下,器件通过形成和断裂导电通道,实现高阻态和低阻态之间的可逆转变,从而用来存储数据。这样可实现对前段工艺的关键结构中,下电极通过TiN填充通孔(Via)后经进行化学机械研磨(CMP)而形成,但是通过偏压(Biapower)和在腔体(chamber)侧壁形成的电磁场来增加的TiN薄膜的压力(stress)很高,会对底部通孔(via)造成裂纹(crack),而使用正常物理气相沉积(PVD)平板工艺的TiN又填充能力不够,如图1所示,图1显示为现有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中TiN没有完全填充通孔底部的电子显微镜图;由图1可看出,底部的通孔虽没有裂纹,但是TiN并没有完全填充进去,有非常明显的空穴,并且TiN为簇状晶格生长。再如图2所示,图2显示为图1的下电极经研磨后出现碟状现象的电子显微镜图。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技术内容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TiN填充不完全而存在空穴以及TiN为簇状晶格生长使得研磨后出现碟状现象并影响器件性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提供形成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结构;步骤二、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TaN,之后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使其平整;步骤三、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步骤四、在该TiN层上形成所述RRAM阻变结构层。优选地,步骤一中所述通孔结构包括通孔和其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所述通孔底部为金属铜,所述金属铜的两侧为超低介电常数材料。优选地,步骤二中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所述TaN的方法为沉积法。优选地,步骤二中所述沉积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法。优选地,步骤二中所述物理气相沉积法为PVD溅射平板工艺。优选地,步骤二中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至暴露出所述通孔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上表面为止。优选地,步骤三中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的方法为沉积法。优选地,步骤三中沉积所述TiN层的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法。优选地,步骤四中在所述TiN层上形成的所述RRAM阻变结构层自下而上至少包括:TaOx、Ta2O5、Ta、TiN。优选地,步骤四中所述TaOx中,x小于2/5。优选地,所述自下而上的RRAM阻变结构层中,所述TaOx与所述Ta2O5之间还设有多个材料层。优选地,所述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还包括:步骤五、将所述TiN层及其上的所述RRAM阻变结构层进行刻蚀,形成所述RRAM阻变结构。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中填充TaN,在通孔结构上沉积TiN,将TaN和TiN相互组合得到填充充分良好的通孔,避免了直接使用TaN为电极对整个器件的影响,又同时得到较好填充的TiN且CMP后无碟状现象的下电极。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现有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中TiN没有完全填充通孔底部的电子显微镜图;图2显示为图1的下电极经研磨后出现碟状现象的电子显微镜图;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阻变结构下电极填充有TaN的通孔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在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以及阻变结构层的示意图;图5显示为将图4中的TiN层刻蚀后的阻变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TaN填充通孔结构研磨后无空穴的电子显微镜图;图7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刻蚀后得到的RRAM阻变结构及其下的通孔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图8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请参阅图3至图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专利技术提供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提供形成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结构;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阻变结构下电极填充有TaN的通孔结构示意图。步骤一中所述通孔结构包括通孔和其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NDC),所述通孔底部为金属铜(Gu),所述金属铜的两侧为超低介电常数材料(ULK)。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所述金属铜和其两侧的超低介电常数材料(ULK)位于图3结构中的最下层,在所述铜层和所述超低介电常数材料(ULK)上形成一NDC层,之后刻蚀所述NDC层形成所述通孔,本专利技术的所述RRAM下电极是通过后续步骤填充TaN在所述通孔结构后,再经过化学机械研磨(CMP)而形成。步骤二、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TaN,之后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使其平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步骤二中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所述TaN的方法为沉积法。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沉积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法。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气相沉积法为PVD溅射平板工艺。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步骤二对填充TaN后的通孔结构表面进行研磨,优选地,步骤二中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至暴露出所述通孔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上表面为止。亦即研磨直至将所述通孔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的上表面暴露出来为止。使得通孔中的TaN上表面与所述含碳氮化硅结构的上表面齐平。步骤三、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如图4所示,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在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以及阻变结构层的示意图。由于步骤三中研磨至所述TaN上表面与所述含碳氮化硅结构的上表面齐平,因此,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一层TiN层,覆盖了所述通孔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的上表面,同时覆盖了所述通孔中TaN的上表面。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步骤三中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的方法为沉积法。并且所述TiN层的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法。步骤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提供形成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结构;/n步骤二、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TaN,之后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使其平整;/n步骤三、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n步骤四、在该TiN层上形成所述RRAM阻变结构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形成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通孔结构;
步骤二、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TaN,之后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使其平整;
步骤三、在所述通孔结构上形成TiN层;
步骤四、在该TiN层上形成所述RRAM阻变结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通孔结构包括通孔和其两侧的含碳氮化硅结构,所述通孔底部为金属铜,所述金属铜的两侧为超低介电常数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所述通孔结构中填充所述TaN的方法为沉积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沉积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物理气相沉积法为PVD溅射平板工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RAM阻变结构下电极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研磨所述通孔结构表面至暴露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优青张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