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3224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以及弹性骨架,所述弹性骨架安装于所述密封圈本体内,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设有多根弹性支撑杆,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四周,各根所述弹性支撑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仅能够增强所述密封圈的强度,使其便于安装;同时该密封圈在密封时也能达到各处受力均匀,有效地增大其密封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整个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A seal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封圈
本技术涉及密封圈
,具体地说,是一种密封圈。
技术介绍
密封圈是机械设备中常用的部件,用于防止机械设备构件中相邻的固体、液体以及气体的相互流动,现有技术中的密封圈过于简单且过于柔软,导致其不便于安装;其次,在使用的过程中,密封圈在受到挤压时,密封圈容易出现受力不均,导致密封圈的密封效果不好,同时由于自身也会因为受力不均出现形变过大导致其无法恢复甚至发生破裂,由此现有技术中的密封圈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重复利用率不高,对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圈,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同,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在增强密封圈强度,不仅能够方便其安装,同时也能在使用后快速恢复形变,由此得以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圈,其在密封时受力均匀,能够有效地增大密封接触面积,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密封效果。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以及弹性骨架,所述弹性骨架安装于所述密封圈本体内,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设有多根弹性支撑杆,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四周,所述弹性支撑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弹性骨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两个弹性骨架本体,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弹性骨架本体,所述连接部设有多组弹性装置,多组所述弹性装置之间等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连接部内。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每组弹性装置包括伸缩弹簧以及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所述连接部,所述伸缩弹簧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内且套设于所述固定杆的外表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固定杆设有两个抵接块,两个所述抵接块对称地分设于所述固定杆的两端,两个所述抵接块分别抵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密封圈本体的截面为上下两端为水平段的圆形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弹性骨架本体的截面为上下两端为水平段的半圆弧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密封圈本体上设有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分别粘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的上下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设有弹性骨架以及多根弹性支撑杆,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整个密封圈的强度,便于其安装;同时其密封圈本体以及弹性骨架均有水平端面,使得其在密封时,各部分受到的挤压力相同,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受力不均导致密封不佳的情况发生;其弹性支撑杆能够在挤压时也能推动密封圈本体沿水平方向发生形变,使得所述密封圈本体的各处能够最大限度的向外伸展,从而增大了所述密封圈的密封接触面积;其设有弹性装置,能够在密封圈使用后能快速地将其恢复形变,由此能够实现循环使用,从而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其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中图2沿A-A处的剖面放大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中密封圈其中一侧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中密封圈挤压状态下的其中一侧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中图6中沿B-B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如图1至图7所示的是一种密封圈1包括密封圈本体10以及弹性骨架20,所述弹性骨架20安装于所述密封圈本体10内,所述弹性骨架20得以增强所述密封圈本体10的强度,不仅能够方便其安装过程,同时也延长其使用寿命;所述弹性骨架20的外表面设有多根弹性支撑杆21,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21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弹性骨架20的四周,各根所述弹性支撑杆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骨架20的外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10,当所述密封圈1对装置进行密封操作时,由于其自身受到挤压,所述弹性支撑杆21不仅能增强整个所述密封圈1的强度,同时其在受到挤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得以带动所述弹性支撑杆21运动,由此所述弹性支撑杆21得以带动所述密封圈本体10沿水平方向发生形变,使得所述密封圈本体10的各处能够最大限度的向外伸展,从而增大了所述密封圈1的密封接触面积,能够最大程度的对缝隙处进行填充,同时由于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21为均匀分布,从而使得所述密封圈本体10在受到挤压时,所述弹性支撑杆21得以对所述密封圈本体10进行均匀地支撑,使得所述密封圈本体10得以对装置连接处各个地方的缝隙均能进行填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整个所述密封圈1的密封效果。其中,所述弹性骨架20包括连接部22以及两个弹性骨架本体23,所述连接部22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两个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对称地分布于所述连接部22的两侧,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不仅能够增强所述密封圈1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使得所述密封圈1在密封时,其能与所述弹性装置24配合而完成密封过程;所述连接部22设有多组弹性装置24,多组所述弹性装置24之间等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连接部22内,多组所述弹性装置24在所述连接部22内呈环形分布,从而当所述密封圈1在受到挤压力时,多组所述弹性装置24得以发生形变;在所述密封圈1未受力时,所述弹性装置24得以在所述伸缩弹簧241的作用下使得整个所述密封圈1快速恢复形变,从而不仅实现了在密封时所述密封圈1各处受力均匀,同时也能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其中,每组弹性装置24包括伸缩弹簧241以及固定杆242,所述固定杆242贯穿所述连接部22,所述连接部22得以沿着所述固定杆242进行伸缩,所述连接部22为中空结构,所述伸缩弹簧241安装于所述连接部22内且套设于所述固定杆242的外表面,所述固定杆242得以有效地保证所述伸缩弹簧241的形变方向,从而增强了所述弹性装置24的稳定性;当所述密封圈1受到挤压时,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以及所述连接部22均发生形变,此时所述连接部22得以带动所述伸缩弹簧241进行压缩,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得以带动所述弹性支撑杆21向两侧运动,由此所述密封圈本体10在挤压力和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21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所述密封圈本体10得以变成扁圆状结构(如图5所示),由此所述密封圈本体10得以对缝隙处进行填充密封;当所述密封圈1未受力时,由于所述伸缩弹簧241需恢复形变,所述伸缩弹簧241得以带动所述连接部22运动,由此所述连接部22得以带动两个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恢复形变,所述弹性骨架本体23得以通过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21的作用下带动所述密封圈本体10恢复形变,由此整个所述密封圈1得以恢复形变,通过设置所述弹性骨架20以及弹性装置24,能够在增强整个所述密封圈1强度的同时使得其能快速地恢复形变,从而进行循环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其利用率。其中,所述固定杆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圈本体以及弹性骨架,所述弹性骨架安装于所述密封圈本体内,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设有多根弹性支撑杆,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四周,所述弹性支撑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圈本体以及弹性骨架,所述弹性骨架安装于所述密封圈本体内,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设有多根弹性支撑杆,多根所述弹性支撑杆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四周,所述弹性支撑杆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骨架的外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骨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两个弹性骨架本体,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弹性骨架本体,所述连接部设有多组弹性装置,多组所述弹性装置之间等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连接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每组弹性装置包括伸缩弹簧以及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所述连接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峰帆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林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