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956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电梯用导轨固定在升降井的横梁上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导轨的安装工程中的作业人员的负担、而且还经得住源于地震的水平负荷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具备:轨道用托架,其重叠在突出到电梯的升降井内的突出部上,供导轨固定;第1紧固部,其将轨道用托架保持在突出部的规定位置;以及第2紧固部,其设置在第1紧固部的沿着导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比第1紧固部牢固地将轨道用托架固定在突出部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将电梯用导轨固定在升降井内的固定装置。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8-032313(申请日期:2018年2月26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而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考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介绍
电梯的导轨设置在升降井的内侧,对轿厢、配重的升降进行引导。导轨以不论升降井内的凹凸如何都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立起的方式借助多个托架组合而成的固定装置固定在升降井内。例如像“国际公开第2015/029182号”中揭示的那样,根据升降井的凹凸来调整固定装置的托架的重合量,之后通过焊接将各托架接合,由此将导轨设置成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立起。此外,也有将三块托架重合成所期望的状态、之后使用紧固螺栓进行接合来代替焊接的例子。另一方面,有时会在建筑中设置的横梁上安装固定装置而在该固定装置上固定导轨。这时,在横梁到导轨的间隔较宽时,为了避免固定装置产生晃动,在横梁与固定装置之间设置有具有充分厚度的支承板。当在固定装置的托架的接合中使用焊接时,升降井的内部会产生伴随焊接作业而来的火花。此外,焊接作业人员的熟练度会导致做工产生偏差,有品质不稳定之虞。在托架的接合中使用紧固螺栓的情况下,对于地震要求充分的对策。例如,当轿厢、配重因地震而摇晃时,会经由导轨对固定装置施加较大的负荷。若是为了经得住该负荷而增加对托架彼此进行紧固的螺栓的根数,则有托架所具有的调整范围缩小、固定作业所需的劳力和时间增加之虞。此外,若增厚支承板的厚度,则在支承板上设置用以安装固定装置的孔的操作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其将导轨固定在升降井中,该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强度高而且安装作业容易,能够获得一致的做工而不受作业人员的熟练度所左右,能将导轨牢固地固定在升降井中。本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具备:轨道用托架,其重叠在突出到电梯的升降井内的突出部上,供电梯的导轨固定;第1紧固部,其将轨道用托架保持在突出部的规定位置;以及第2紧固部,其设置在第1紧固部的沿着导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在第1紧固部所保持的位置比第1紧固部牢固地将轨道用托架固定在突出部上。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可靠地在升降井内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固定导轨,而且,即便在因地震等而导致外力经由导轨施加到固定装置的情况下,也只有较小的力施加至第2紧固部,使得固定装置对地震等的耐久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概略性地表示电梯的构成的一例的侧视图。图2为表示沿导轨进行升降运动的轿厢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将导轨固定在横梁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6为分解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施加至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力的一例的说明图。图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9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图10为分解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11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12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图13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14为分解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15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20进行说明。图1为概略性地表示电梯1的构成的一例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多个固定装置20酌情设置在电梯1的升降井103内,将引导轿厢5、配重7的导轨10固定在升降井103内。首先,对电梯1进行说明。电梯1具备使建筑102的各楼层连通的升降井103、设置在建筑102的各楼层的候梯厅4、在升降井103内移动而停在各候梯厅4的轿厢5、以及平衡轿厢5的重量的配重7。各候梯厅4具有可以通过候梯厅门进行开闭的候梯厅口4A。轿厢5连接在主绳6的一端而挂在升降井103内。在主绳6的另一端连接有配重7。图2为表示轿厢5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轿厢5具备轿厢框架13和轿厢主体14。轿厢主体14为四方箱形的要素,由具备左右竖棂13A、13B、下梁13C及上梁13D的轿厢框架13加以支承。竖棂13A、13B沿导轨10立起。下梁13C穿过轿厢主体14下方将竖棂13A、13B的下端部之间连结在一起。上梁13D穿过轿厢主体14上方将竖棂13A、13B的上端部之间连结在一起。在下梁13C及上梁13D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安装有辊式引导装置15。如图3所示,引导装置15具备第1辊18A、第2辊18B及第3辊18C。第1辊18A、第2辊18B及第3辊18C分别从三个方向与导轨10滚动接触。虽未图示,但配重7上也安装有同样的引导装置。再者,轿厢5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图1所示,在升降井103的上方设置有将主绳6卷起的曳引机8和控制曳引机8的运转的控制盘9。当曳引机8将主绳6卷起或回卷时,轿厢5及配重7在升降井103内沿导轨10呈吊桶式进行升降。如图1所示,导轨10包含引导轿厢5的一对轿厢用导轨11和引导配重7的一对配重用导轨12。轿厢用导轨11和配重用导轨12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功能,分别使用固定装置20而铅垂地而且是以相互空出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在升降井103内。如图3所示,导轨10具有脚部16和设置在脚部1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刃部17,具有由脚部16和刃部17规定的T字形的截面形状。在升降井103内,导轨10的脚部16的背面16B与升降井103的横梁3相对,刃部17从脚部16的表面16A朝与横梁3相反那一侧延伸。引导装置15中,第1辊18A接触导轨10的刃部17的顶端,第2辊18B及第3辊18C以夹住刃部17的方式接触刃部17的两侧面。(第1实施方式)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20进行说明。图3~图6表示导轨10经由固定装置20固定在升降井103的横梁3上的状态。图3为固定装置20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固定装置20的侧视图,图5为表示固定装置20的立体图,图6为分解表示固定装置20的立体图。以下,对于固定装置20,例如将像图2所示那样从候梯厅4观察升降井103的情况下的左右的宽度方向作为固定装置20的X方向、将该前后方向作为Y方向、将该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X、Y、Z各方向相互正交。如图3至图6所示,固定装置20具备轨道用托架22、第1紧固部40及第2紧固部50。横梁3是构成建筑102的构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升降井103的内部。如图4所示,横梁3为具备2块平行部3A和连结平行部3A之间的连结部3B的工字钢。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3的平行部3A相当于突出部。如图6所示,在横梁3的平行部3A上设置有在前后方向Y上较长的第1长孔43。第1长孔43是构成第1紧固部40的要素。轨道用托架22由第1紧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轨道用托架,其重叠在突出到电梯的升降井内的突出部上,供电梯的导轨固定;/n第1紧固部,其将所述轨道用托架保持在所述突出部的规定位置;以及/n第2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紧固部的沿着所述导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所述第1紧固部所保持的位置比所述第1紧固部牢固地将所述轨道用托架固定在所述突出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6 JP 2018-0323131.一种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轨道用托架,其重叠在突出到电梯的升降井内的突出部上,供电梯的导轨固定;
第1紧固部,其将所述轨道用托架保持在所述突出部的规定位置;以及
第2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紧固部的沿着所述导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所述第1紧固部所保持的位置比所述第1紧固部牢固地将所述轨道用托架固定在所述突出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紧固部具备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第1长孔、形成于所述轨道用托架的第2长孔、插通在所述第1长孔及所述第2长孔中的外螺钉、以及螺接在所述外螺钉上而通过其本身和所述外螺钉来夹持所述突出部和所述轨道用托架的螺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紧固部具备预制孔和外螺钉,所述预制孔设置在通过所述第2紧固部加以紧固的构件中的一构件上,所述外螺钉在贯穿所述预制孔并在由所述第1紧固部保持的另一构件上进行了开孔及攻丝的状态下螺合至所述另一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升降井的最上部近旁,仅在由所述第2紧固部加以紧固的构件中的下侧的构件上设置有所述预制孔,
在所述升降井的最上部以外,仅在上侧的构件上设置有所述预制孔。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垣薰雄田原真介石山宽享高村尚宏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