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753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19
一种取放装置,所述取放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及固持机构,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固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同一侧,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相异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另一侧,所述固持机构包括气缸及连接于所述气缸的固持件,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件在非固持位置及固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固持空间。借此,能自动化地进行下料及上料作业,能大幅提升下料及上料的速度及效率,并能节省人力成本及避免工安问题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取放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对工件进行拾取或放置的取放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手表在制造过程中,是通过人工将硬质的表壳安装在模具的模仁上,以进行上料的动作。随后,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成型出包覆住表壳一部分的表带。最后,再通过人工将成型后的表带由模仁上取下,以完成下料的动作。然而,前述通过人工进行上料及下料的方式,不仅耗费工时,也耗费人力成本。此外,由于表带成型后,表带及模仁的温度都很高,因此,既使经过一段冷却时间后再进行取料,也会存在有被烫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
技术介绍
的至少一个缺点的取放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取放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及固持机构,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固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同一侧,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相异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另一侧,所述固持机构包括气缸及连接于所述气缸的固持件,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件在非固持位置及固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固持空间。本技术的取放装置,所述固持件具有两个相间隔的固持销,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位在通过所述第一吸附件中心的中心假想面上,所述固持销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分别为三个位在所述中心假想面上且不共线的固持点,在所述非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不在所述中心假想面上。本技术的取放装置,所述固持件具有两个相间隔的固持销,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共面且不共线。本技术的取放装置,所述取放装置还包括两个吹气管。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取放装置包括吸附件、气缸及两个固持销,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销在非固持位置及固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与所述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固持空间,所述固持销与所述吸附件分别为三个共面且不共线的固持点。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取放装置包括吸附件、气缸及两个固持销,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销移动至固持位置,使所述固持销与所述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固持空间,且所述固持销与所述吸附件分别为三个共面且不共线的固持点。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取放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及固持机构,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固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同一侧,用以取放工件,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相异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另一侧,用以取放所述工件的组件,所述固持机构包括气缸及连接于所述气缸的固持件,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件在非固持位置及固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用以固持所述工件的固持空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第一吸附件、固持机构及第二吸附件的设计,能自动化地进行下料及上料作业,能大幅提升下料及上料的速度及效率,并能节省人力成本及避免工安问题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取放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图,说明一框架、两个第一吸附件、两个固持机构及一吹气机构之间的组装关系;图2是所述实施例由另一个视角观看的立体图,说明两个第二吸附件与所述框架之间的组装关系;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前视图,说明固持件在非固持位置;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前视图,说明所述固持件在固持位置,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吸盘及两个固持销共同位在中心假想面上;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吸盘及所述固持销不共线;图6是不完整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吸附件的所述吸盘对齐于工件的表面;图7是不完整俯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吸盘吸附所述表面;图8是不完整俯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气缸驱动所述固持件移动至所述固持位置;图9是不完整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固持销分别固持两带体;图10是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两吹气管的吹气口对所述带体与公模仁的表面之间吹气;图11是类似于图9的不完整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带体移离所述表面;图12是不完整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固持销带动所述工件移离卡块;图13是不完整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吸附件及组件对齐于所述卡块;及图14是不完整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吸附件带动所述组件卡接于所述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1及图2,是本实用取放装置100的一实施例,取放装置100包括框架1、两个第一吸附件2、两个固持机构3、吹气机构4及两个第二吸附件5。框架1包括第一面11及相反于第一面11的第二面12。框架1通过例如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机械手臂(图未示)上。两第一吸附件2设置于框架1的第一面11且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每一个第一吸附件2具有一吸盘21,吸盘21通过抽真空方式真空吸附工件6(如图6所示)。两个固持机构3设置于框架1的第一面11且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并与第一吸附件2位于框架1的同一侧。每一个固持机构3位于对应的第一吸附件2外侧并包括气缸31及固持件32。气缸31通过例如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第一面11。固持件32具有面向对应的第一吸附件2的侧板321及两个设置于侧板321的固持销322。两固持销322沿上下方向Z相间隔并凸设于侧板321面向对应第一吸附件2的一侧。气缸31用以驱动固持件32在非固持位置(如图3所示)及固持位置(如图4所示)之间移动。参阅图3、图4及图5,当固持件32在图3所示的非固持位置时,两固持销322不在通过第一吸附件2的吸盘21中心的中心假想面P上,中心假想面P沿上下方向Z延伸且平行于侧板321,两固持销322与中心假想面P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一段距离,且两固持销322与第一吸附件2的吸盘21沿一前后方向X相间隔一段距离。当固持件32在图4所示的固持位置时,两固持销322在中心假想面P上并与第一吸附件2的吸盘21相对,两固持销322与第一吸附件2的吸盘21分别为三个位在中心假想面P上且不共线的固持点,且两固持销322与第一吸附件2的吸盘21共同界定出一用以固持工件6的固持空间33。取放装置100(如图1所示)通过一个第一吸附件2及一个固持机构3拾取卡接在公模仁7(如图6所示)上的对应工件6。参阅图1及图2,吹气机构4包括两个吹气模组41,其中吹气模组41设置于框架1的第一面11且邻近其底端,另一吹气模组41设置于框架1的第二面12且邻近其顶端。每一个吹气模组41具有一壳体411及两个连接于壳体411的吹气管412。壳体411与进气管(图未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取放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及固持机构,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固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同一侧,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相异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另一侧,所述固持机构包括气缸及连接于所述气缸的固持件,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件在非固持位置及固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固持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放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吸附件、第二吸附件及固持机构,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固持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同一侧,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相异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另一侧,所述固持机构包括气缸及连接于所述气缸的固持件,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固持件在非固持位置及固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件与所述第一吸附件相对且共同界定出固持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件具有两个相间隔的固持销,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位在通过所述第一吸附件中心的中心假想面上,所述固持销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分别为三个位在所述中心假想面上且不共线的固持点,在所述非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不在所述中心假想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件具有两个相间隔的固持销,在所述固持位置时,所述固持销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共面且不共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放装置还包括两个吹气管。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智尧
申请(专利权)人:捷普电子新加坡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