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157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包括四个减震器,四个减震器分别为安装在前侧车轮处的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以及安装在后车轮处的第三减震器和第四减震器,在每个减震器上均设置有上油嘴和下油嘴,在四个减震器之间设置有管道连接装置,且四个减震器的上油嘴和下油嘴均与管道连接装置固定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油嘴、下油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的设置,当汽车经过凸起或凹陷路面时,凸起或凹陷处车轮处所对应减震器受到的冲击力会传递给其它位置处的减震器,可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程度大大减轻,并使车身的平衡稳定性更强。

A vehicle balanced shock absorp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
本技术属于汽车减震
,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上的减震器一方面在伸缩运动过程中增加阻尼力,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部分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的弹跳活跃性。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有保持平行行驶才能保证车厢平稳,驾乘舒适,当汽车经过凸起或凹陷路面时,现有的汽车减震系统中一般为相应位置的单个减震器起到缓冲避震作用,根据采用结构的不同虽然能缓解一部分颠簸现象,但减震效果较差,从而使得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颠簸问题的产生,进而会使得人们乘坐的舒适性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具有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汽车颠簸,保持车身平衡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包括四个减震器,四个减震器分别为安装在前侧车轮处的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以及安装在后车轮处的第三减震器和第四减震器,在每个减震器上均设置有上油嘴和下油嘴,在四个减震器之间设置有管道连接装置,且四个减震器的上油嘴和下油嘴均与管道连接装置固定连通。优选的,每个减震器均包括有支撑底座和缸筒,所述支撑底座和缸筒螺纹连接,在支撑底座上开设有透气孔,在缸筒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在缸筒的上下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油封盖和油封,在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杆的底端穿过缸筒位于支撑底座内,在每个减震器上均配合设置有辅助弹簧,所述辅助弹簧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辅助弹簧的底端设置在缸筒的顶部,所述辅助弹簧的顶端设置在活塞杆的顶端。优选的,所述管道连接装置包括有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减震器的上油嘴和第三减震器的上油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减震器的下油嘴和第三减震器的下油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减震器的上油嘴和第四减震器的上油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减震器的下油嘴和第四减震器的下油嘴固定连接。优选的,在管道连接装置处还设置有第一双向泵,在第一双向泵的进出液口处分别连接有第一电磁三通阀和第二电磁三通阀,所述第一电磁三通阀通过第一导管和第三导管分别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固定连通,所述第二电磁三通阀通过第二导管和第四导管分别与第二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固定连通。优选的,所述管道连接装置包括四个第五连接管和四个第六连接管,四个所述第五连接管相对的外端分别与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第三减震器和第四减震器的上油嘴连接,四个所述第五连接管相对的内端互相连通,四个所述第六连接管相对的外端分别与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第三减震器和第四减震器的下油嘴连接,四个所述第六连接管相对的内端互相连通。优选的,在管道连接装置处还设置有第二双向泵,所述第二双向泵的进出液口分别与四个第五连接管的连通处以及四个第六连接管的连通处相连接。优选的,在活塞上设置有密封圈。优选的,所述上油嘴和下油嘴分别设置在缸筒的上下两端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上油嘴、下油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的设置,以第一减震器、第三减震器、第一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为例,在平稳状态行驶情况下第一连接管和第一减震器、第三减震器上油嘴缸筒内位置处的压力相同,第二连接管和第一减震器、第三减震器下油嘴缸筒内位置处的压力相同,假设当汽车经过凸起或凹陷路面时,凸起或凹陷处车轮所对应减震器受到的冲击力或失重所产生的张力会传递给其对角位置处减震器的上油嘴或下油嘴,第五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的设置,当汽车经过凸起或凹陷路面时,凸起或凹陷处车轮所对应减震器受到的冲击力或张力会被剩余三个减震器共同分摊,两种管道连接方式均可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程度大大减轻,并使车身的平衡稳定性更强,第一双向泵、第一电磁三通阀、第二电磁三通阀、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的设置,可便于根据车辆实际的行驶状况,实现车体底盘高度的调节。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减震器、2第二减震器、3第三减震器、4第四减震器、5辅助弹簧、6上油嘴、7下油嘴、81支撑底座、82缸筒、83活塞杆、84导向油封盖、85油封、86活塞、87密封圈、911第一连接管、912第二连接管、913第三连接管、914第四连接管、915第一双向泵、916第一电磁三通阀、917第二电磁三通阀、918第一导管、919第二导管、920第三导管、921第四导管、931第五连接管、932第六连接管、933第二双向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包括四个减震器以及与每个减震器配合使用的辅助弹簧5,四个减震器分别为安装在前侧车轮处的第一减震器1、第二减震器2以及安装在后车轮处的第三减震器3和第四减震器4,在每个减震器上均设置有上油嘴6和下油嘴7,在四个减震器之间设置有管道连接装置,且四个减震器的上油嘴6和下油嘴7均与管道连接装置固定连通,每个减震器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车轮轴处,每个减震器的顶端均与车体固定连接。具体的,每个减震器均包括有支撑底座81和缸筒82,支撑底座81和缸筒82螺纹连接,在支撑底座81上开设有透气孔,透气孔的设置,便于活塞杆83的底端在支撑底座81内的上下移动,在缸筒82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83,在缸筒82的上下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油封盖84和油封85,在活塞杆83上固定连接有活塞86,活塞杆83的底端穿过缸筒82位于支撑底座81内,在缸筒82的内部填充有油液,且缸筒82上体与下体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使得活塞86在缸筒82内上下移动时的进油量与排油量相同,且两个或四个减震器通过管道连接装置后,达到进、排油量相同情况下的上、下移动行程相等,在每个减震器上均配合使用有辅助弹簧5,辅助弹簧5套设在活塞杆83上,辅助弹簧5的底端设置在缸筒82的顶部,辅助弹簧5的顶端设置在活塞杆83的顶端,辅助弹簧5一方面可起到缓冲冲击力,另外可在减震器受到挤压后能够迅速弹回,导向油封盖84和油封85的设置,可保证缸筒82内油液不会从缸筒82的两端外漏,使其密封性更强,通过设置支撑底座81与缸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包括四个减震器,四个减震器分别为安装在前侧车轮处的第一减震器(1)、第二减震器(2)以及安装在后车轮处的第三减震器(3)和第四减震器(4),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减震器上均设置有上油嘴(6)和下油嘴(7),在四个减震器之间设置有管道连接装置,且四个减震器的上油嘴(6)和下油嘴(7)均与管道连接装置固定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包括四个减震器,四个减震器分别为安装在前侧车轮处的第一减震器(1)、第二减震器(2)以及安装在后车轮处的第三减震器(3)和第四减震器(4),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减震器上均设置有上油嘴(6)和下油嘴(7),在四个减震器之间设置有管道连接装置,且四个减震器的上油嘴(6)和下油嘴(7)均与管道连接装置固定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减震器均包括有支撑底座(81)、缸筒(82)和辅助弹簧(5),所述支撑底座(81)和缸筒(82)螺纹连接,在支撑底座(81)上开设有透气孔,在缸筒(82)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83),在缸筒(82)的上下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油封盖(84)和油封(85),在活塞杆(83)上固定连接有活塞(86),所述活塞杆(83)的底端穿过缸筒(82)位于支撑底座(81)内,所述辅助弹簧(5)套设在活塞杆(83)上,在每个减震器上均配合设置有辅助弹簧(5),所述辅助弹簧(5)的底端设置在缸筒(82)的顶部,所述辅助弹簧(5)的顶端设置在活塞杆(83)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平衡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连接装置包括有第一连接管(911)、第二连接管(912)、第三连接管(913)和第四连接管(914),所述第一连接管(9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减震器(1)的上油嘴(6)和第三减震器(3)的上油嘴(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9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减震器(1)的下油嘴(7)和第三减震器(3)的下油嘴(7)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9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减震器(2)的上油嘴(6)和第四减震器(4)的上油嘴(6)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9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减震器(2)的下油嘴(7)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亚杰邓文通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垚栖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