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83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包括底座、上平台、升降驱动机构及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其中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设置于底座上,上平台设置于底座的上方、且与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连接,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平台升降,剪叉升降支撑机构用于支撑上平台、且随上平台的升降进行伸缩。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汽车厂底盘合装生产线的具体使用情况,使其承载能力、抗冲击能力、偏心负载能力加强,满足装配动力总成和后桥机构的要求。

A lifting mechanism of screw ele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生产
,具体地说是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汽车产品类型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对生产要求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设备的故障率不断降低而方便维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总装车间,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节拍、效率、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应用在总装底盘分装和合装线的双举升装配型AGV的生产效率、自动化水平、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生产工艺中,一般会采用筒式结构的举升装置或者液压形式的举升装置。由于筒式结构的举升机构结构简单使用和维护方便,缺点在于承载能力有限,不能承受大的负载和冲击力,另外受其结构的影响,承受偏载的能力非常有限。而液压结构的举升机构虽然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过载保护能力、传动平稳等优点,不过液压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实现定比传动困难、发生故障不易检查和排除,产品的成本高,后期的维护保养比较严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以解决满足应用在总装底盘分装和合装线的双举升装配型AGV的生产效率、自动化水平及稳定性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包括底座、上平台、升降驱动机构及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其中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上平台设置于底座的上方、且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上平台升降,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上平台、且随所述上平台的升降进行伸缩。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导向板及滑动连接在所述导向板两侧的四组剪叉机构。所述剪叉机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导向板上、下方的上支架组件和下支架组件,所述下支架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底座连接,上端与所述上支架组件的下端铰接,所述上支架组件的上端与所述上平台铰接。所述下支架组件包括在中间位置铰接的下连接支杆Ⅰ和下连接支杆Ⅱ,其中下连接支杆Ⅰ的上端与所述导向板铰接,下端设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可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下导轨行走,所述下连接支杆Ⅱ的下端与所述底座铰接,上端与所述导向板上设有的横槽滑动连接。所述上支架组件包括上连接支杆Ⅰ和上连接支杆Ⅱ,其中上连接支杆Ⅰ的上端与所述上平台铰接,下端与所述下连接支杆Ⅱ的上端铰接,所述上连接支杆Ⅱ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支杆Ⅰ的上端铰接,所述上连接支杆Ⅱ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接支杆Ⅰ的中部铰接。四个所述上连接支杆Ⅰ的上端与所述上平台下方四角铰接。所述导向板上的横槽内设有位于所述下连接支杆Ⅰ和所述下连接支杆Ⅱ之间的限位块。所述导向板为方形框架结构,四组所述剪叉机构两两对称设置于所述方形框架的两端。所述底座上设有接近开关支架,所述上平台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接近开关支架相对应的撞铁,所述撞铁和所述接近开关支架上的接近开关相配合限制所述上平台的最低位置。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螺旋提升机、电机连接支架及电机连接法兰,其中电机连接支架与所述底座浮动连接,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连接支架上、且输出端通过电机连接法兰与螺旋提升机连接,所述螺旋提升机用于驱动上平台升降。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螺旋提升机的举升装置,根据汽车厂底盘合装生产线的具体使用情况,使其承载能力、抗冲击能力、偏心负载能力加强,满足装配动力总成和后桥机构的要求;本专利技术举升机构的所有关键组件的安全系数大于3:1;举升速度变快,在双举升AGV的应用中,两个举升的同步性能优越,能满足同时装配动力总成和后桥的要求;本专利技术后期维护简单,只需常规检查和定期润滑维护;如果零部件、易损件出现故障,维修更换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图5为图的C-C剖视图;图6为图5的E-E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零位状态的示意图。图中:1为上连接支杆Ⅰ,2为上连接支杆Ⅱ,3为连接座,4为上支架组件,5为撞铁,6为上连接座轴,7为上导向板,8为端头连接座,9为限位块,11为下支架组件,12为挡块,13为底座,14为开关罩板,15为支撑轮,17为铰接轴卡板,18为挡板Ⅰ,20为下连接支杆Ⅰ,21为中部铰接轴,22为大卡板,23为伸缩护罩,24为上安装支座,25为下安装支座,26为弹簧套筒,27为下罩板,28为下导向板,29为中部连接板,30为端部铰接轴,34为铰接轴,35为电机,36为螺旋提升机,37为接近开关支架,38为下连接支杆Ⅱ,39为拉线盒支架,40为直角罩板,41为下导轨,42为电机连接支架,43为连接套筒,44为电机连接法兰,45为弹簧拉杆,46为支撑弹簧,47为弹簧支座,48为上平台,49为挡板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包括底座13、上平台48、升降驱动机构及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其中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设置于底座13上,上平台48设置于底座13的上方、且与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连接,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平台48升降,剪叉升降支撑机构用于支撑上平台48、且随上平台48的升降进行伸缩。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导向板及滑动连接在导向板两侧的四组剪叉机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导向板为方形框架结构,四组剪叉机构两两对称设置于方形框架的两端。进一步的,导向板为分体结构,包括上导向板7和下导向板28,上导向板7和下导向板28的两端通过端头连接座8连接,上导向板7和下导向板28之间留有空隙,形成横槽。剪叉机构包括分别位于导向板上、下方的上支架组件4和下支架组件11,下支架组件11的下端与底座13连接,上端与上支架组件4的下端铰接,上支架组件4的上端与上平台48铰接。具体为:下支架组件11包括在中间位置通过中部铰接轴21铰接的下连接支杆Ⅰ20和下连接支杆Ⅱ38,其中下连接支杆Ⅰ20的上端与导向板铰接,下端设有支撑轮15,支撑轮15可沿横向设置于底座13上的下导轨41行走,下连接支杆Ⅱ38的下端与底座13铰接,上端与导向板上设有的横槽滑动连接。上支架组件4包括上连接支杆Ⅰ1和上连接支杆Ⅱ2,其中上连接支杆Ⅰ1的上端与上平台48铰接,下端与下连接支杆Ⅱ38的上端通过铰接轴34铰接,上连接支杆Ⅱ2的下端与下连接支杆Ⅰ20的上端铰接,上连接支杆Ⅱ2的上端与上连接支杆Ⅰ1的中部铰接。上平台48的下方四角设有连接座3,四个上连接支杆Ⅰ1的上端通过上连接座轴6与四个连接座3铰接,使上平台48始终处于水平状态。进一步地,导向板上的横槽内设有位于下连接支杆Ⅰ20和下连接支杆Ⅱ38之间的限位块9,限位块9用于限制上平台48的最高行程。底座13上设有接近开关支架37,上平台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3)、上平台(48)、升降驱动机构及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其中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13)上,所述上平台(48)设置于底座(13)的上方、且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上平台(48)升降,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上平台(48)、且随所述上平台(48)的升降进行伸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3)、上平台(48)、升降驱动机构及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其中升降驱动机构和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13)上,所述上平台(48)设置于底座(13)的上方、且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和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上平台(48)升降,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上平台(48)、且随所述上平台(48)的升降进行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升降支撑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导向板及滑动连接在所述导向板两侧的四组剪叉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机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导向板上、下方的上支架组件(4)和下支架组件(11),所述下支架组件(11)的下端与所述底座(13)连接,上端与所述上支架组件(4)的下端铰接,所述上支架组件(4)的上端与所述上平台(48)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组件(11)包括在中间位置铰接的下连接支杆Ⅰ(20)和下连接支杆Ⅱ(38),其中下连接支杆Ⅰ(20)的上端与所述导向板铰接,下端设有支撑轮(15),所述支撑轮(15)可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底座(13)上的下导轨(41)行走,所述下连接支杆Ⅱ(38)的下端与所述底座(13)铰接,上端与所述导向板上设有的横槽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提升机的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组件(4)包括上连接支杆Ⅰ(1)和上连接支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俏漆亮冯金龙韩伟马鸣杨金龙刘赫孙小计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