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0727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套管式换热器侧供热循环回路、热泵机组空调侧供热循环回路、热泵机组空调侧供冷循环回路、热泵机组空调侧供冷循环回路、热泵机组地埋管侧供热循环回路、热泵机组地埋管侧供冷循环回路、太阳能侧供热循环回路、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抽‑回灌井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井下换热,给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直接供热暖,实现“取热不取水”。同时,土壤源热泵系统增加抽‑回灌井,夏季制冷,冬季供热;太阳能作为辅助热源,增强土壤源热泵系统热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能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地埋管系统,特别是一种深层地埋管系统、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及太阳能辅助系统联合供热、供冷及生活热用水的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而我国能源消费主要是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改善能耗结构,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洁净能源,在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浅层和水热型地热能在我国储量丰富,其中水热型地热能作为地热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目前地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推进方向。地热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同时其抽回灌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会使地下水位下降。本技术将中深层地埋管与地源热泵结合,以太阳能为辅助系统,探索一种高效、环保的地热能综合利用系统。针对土壤“冷、热堆积”问题以及埋管间“热短路”、“热干扰”问题,设置耦合抽灌井的浅层地埋管换热井群;在响应国家“采灌均衡,取热不取水”的号召下,设置中深层地埋管井下换热器,开拓了水热型地热能的利用领域,以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本技术将结合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全面促进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有效缓解地热水采灌不均衡以及土壤热失衡问题。经检索已经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尚无该方向的相关专利文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以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系统为主,浅层地源热泵和太阳能系统作为辅助热源,实现“井下换热”,有效缓解地热水抽回灌不均衡以及浅层土壤”冷、热堆积”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第一电磁阀(2)、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3)、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加压泵(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8)、换热器A(9)、第四电磁阀(10)、第五电磁阀(11)、回灌井(12)、地回灌井(13)、埋管换热器井群(14)、温度传感器(15)、变频潜水泵(16)、抽水井(17)、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第六电磁阀(19)、第七电磁阀(20)、换热器B(21)、第八电磁阀(22)、第九电磁阀(23)、第十电磁阀(24)、第十一电磁阀(25)、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室内空调系统(28)、第十二电磁阀(29)、第十三电磁阀(30)、第十四电磁阀(31)、换热器C(32)、第十五电磁阀(33)、第十六电磁阀(34)、蓄热水箱(35)、第十七电磁阀(36)、第十八电磁阀(37)、集热循环水泵(38)、集热器(39);所述的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依次与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3)、第一电磁阀(2)、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第二电磁阀(7)、换热器A(9)、第三电磁阀(8)、加压泵(6)相连回到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构成套管式换热器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28)依次与第十四电磁阀(31)、板式换热器C(32)、第十三电磁阀(30)、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相连回到室内空调系统(28)构成热泵机组空调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28)依次与第十二电磁阀(29)、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相连回到室内空调系统(28)构成热泵机组空调侧供冷循环回路;所述的地埋管换热器(14)依次与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换热器B(21)、第八电磁阀(22)、第五电磁阀(11)、换热器A(9)、第四电磁阀(10)、热泵机组(26)相连回到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构成热泵机组地埋管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依次与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第九电磁阀(23)、第十一电磁阀(25)、热泵机组(26)相连回到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构成热泵机组地埋管侧供冷循环回路;所述的蓄热水箱(35)依次与第六电磁阀(34)、换热器C(32)、第十五电磁阀(33)相连回到蓄热水箱(35)构成太阳能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蓄热水箱(35)依次与集热循环水泵(38)、集热器(39)相连回到蓄热水箱(35)构成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所述的抽水井(17)依次与变频潜水泵(16)、第六电磁阀(19)、第十电磁阀(24)、回灌井加压泵(12)、回灌井(13)相连构成抽-回灌井循环回路;冷水通过第十八电磁阀(37)进蓄热水箱(35),生活热用水通过第十七电磁阀(36)从蓄热水箱(35)流出;在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周围土壤设置温度传感器(15)。而且,所述的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置于地下底界埋深2000-3000m;所述的回灌井(12)、地回灌井(13)、埋管换热器井群(14)置于地下底界埋深100-200m。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充分利用套管式换热器实现“井下换热”,解决了中深层地热水采灌不均衡的问题,实现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2、本技术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在土壤源热泵的基础上,设置抽-回灌井,使地下水强制渗流,强化了土壤传热过程,提高了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运行效率。3、本技术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以太阳能作为辅助热源,通过增加板式换热器,利用太阳能提供的热水进行换热,实现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4、本技术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将中深层地热能与浅层地热能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可再生低品位能源,实现全年的供热、供冷及生活用热水,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图中:1-地板辐射采暖系统、2-第一电磁阀、3-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4-套管式换热器内管、5-套管式换热器外管、6-加压泵、7-第二电磁阀、8-第三电磁阀、9-换热器A、10-第四电磁阀、11-第五电磁阀、12-回灌加压泵、13-回灌井、14-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5-温度传感器、16-变频潜水泵、17-抽水井、18-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9-第六电磁阀、20-第七电磁阀、21-换热器B、22-第八电磁阀、23-第九电磁阀、24-第十电磁阀、25-第十一电磁阀、26-热泵机组、27-空调侧循环水泵、28-室内空调系统、29-第十二电磁阀、30-第十三电磁阀、31-第十四电磁阀、32-换热器C、33-第十五电磁阀、34-第十六电磁阀、35-蓄热水箱、36-第十七电磁阀、37-第十八电磁阀、38-集热循环水箱、39-集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第一电磁阀(2)、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3)、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加压泵(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8)、换热器A(9)、第四电磁阀(10)、第五电磁阀(11)、回灌井加压泵(12)、回灌井(13)、埋管换热器井群(14)、温度传感器(15)、变频潜水泵(16)、抽水井(17)、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第六电磁阀(19)、第七电磁阀(20)、换热器B(21)、第八电磁阀(22)、第九电磁阀(23)、第十电磁阀(24)、第十一电磁阀(25)、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室内空调系统(28)、第十二电磁阀(29)、第十三电磁阀(30)、第十四电磁阀(31)、换热器C(32)、第十五电磁阀(33)、第十六电磁阀(34)、蓄热水箱(35)、第十七电磁阀(36)、第十八电磁阀(37)、集热循环水泵(38)、集热器(39);/n所述的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依次与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3)、第一电磁阀(2)、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第二电磁阀(7)、换热器A(9)、第三电磁阀(8)、加压泵(6)相连回到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构成套管式换热器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28)依次与第十四电磁阀(31)、板式换热器C(32)、第十三电磁阀(30)、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相连回到室内空调系统(28)构成热泵机组空调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28)依次与第十二电磁阀(29)、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相连回到室内空调系统(28)构成热泵机组空调侧供冷循环回路;所述的埋管换热器井群(14)依次与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换热器B(21)、第八电磁阀(22)、第五电磁阀(11)、换热器A(9)、第四电磁阀(10)、热泵机组(26)相连回到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构成热泵机组地埋管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依次与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第九电磁阀(23)、第十一电磁阀(25)、热泵机组(26)相连回到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构成热泵机组地埋管侧供冷循环回路;所述的蓄热水箱(35)依次与第十六电磁阀(34)、换热器C(32)、第十五电磁阀(33)相连回到蓄热水箱(35)构成太阳能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蓄热水箱(35)依次与集热循环水泵(38)、集热器(39)相连回到蓄热水箱(35)构成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所述的抽水井(17)依次与变频潜水泵(16)、第六电磁阀(19)、第十电磁阀(24)、回灌井加压泵(12)、回灌井(13)相连构成抽-回灌井循环回路;冷水通过第十八电磁阀(37)进蓄热水箱(35),生活热用水通过第十七电磁阀(36)从蓄热水箱(35)流出;在地埋管换热器井群(14)周围土壤设置温度传感器(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型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第一电磁阀(2)、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3)、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加压泵(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8)、换热器A(9)、第四电磁阀(10)、第五电磁阀(11)、回灌井加压泵(12)、回灌井(13)、埋管换热器井群(14)、温度传感器(15)、变频潜水泵(16)、抽水井(17)、地埋管侧循环水泵(18)、第六电磁阀(19)、第七电磁阀(20)、换热器B(21)、第八电磁阀(22)、第九电磁阀(23)、第十电磁阀(24)、第十一电磁阀(25)、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室内空调系统(28)、第十二电磁阀(29)、第十三电磁阀(30)、第十四电磁阀(31)、换热器C(32)、第十五电磁阀(33)、第十六电磁阀(34)、蓄热水箱(35)、第十七电磁阀(36)、第十八电磁阀(37)、集热循环水泵(38)、集热器(39);
所述的套管式换热器内管(4)依次与套管式换热器侧循环水泵(3)、第一电磁阀(2)、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第二电磁阀(7)、换热器A(9)、第三电磁阀(8)、加压泵(6)相连回到套管式换热器外管(5)构成套管式换热器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28)依次与第十四电磁阀(31)、板式换热器C(32)、第十三电磁阀(30)、热泵机组(26)、空调侧循环水泵(27)相连回到室内空调系统(28)构成热泵机组空调侧供热循环回路;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28)依次与第十二电磁阀(29)、热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玖辰江倩张秋丽王文君王宇魏璠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