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阀及其阀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623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阀及其阀体结构,包括阀体组件、流量控制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的阀体组件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包括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所述的阀体上部设有上端盖,所述的阀体下部设有接管和下端盖;所述的动力装置置于上端盖和阀体上部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置于下端盖与阀体下部形成的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把阀体集成在一体开模成型,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阀体上下部装配的工艺以及产品零件的开模数量,降低了开发周期和研发费用;且产品的尺寸容易保证,重量也会降低,对于主机厂要求的轻量化、集成化目标,更容易实现。

An electronic valve and its valve 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阀及其阀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涉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所用的电子阀产品领域,具体地说是汽车水路系统中的一种电子阀及其阀体结构。
技术介绍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电池作为动力源,这些车辆的性能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所配置的动力电池组的性能。所以必须对动力电池进行电池热管理,使其工作温度处于较优的区间。图1所示是目前新能源电池液冷和加热系统的原理图。汽车空调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形成制冷剂回路。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对电池进行热管理,一般在空调回路上,与蒸发器并联一个电池深冷器。由电子水泵、低温水箱、电池深冷器、加热器和水冷板构成冷却液回路。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水冷板,再传递到冷却液,两条回路的介质在电池深冷器里进行热交换来对电池进行降温。所述的电子阀用于控制冷却液回路的流向和流量。参照图2和图3,现有的电子阀包括阀体组件、流量控制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的阀体组件包括阀体、上端盖、下端盖和接管。所述的阀体包括阀体上部6’和阀体下部5’。所述的阀体上部6’设有上端盖1’;所述的阀体下部5’设有接管3’和下端盖(位于阀体下部5’的底部,图中未示出);阀体上部6’和阀体下部5’通过支架7’连接。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齿轮系、电机和控制板,并置于上端盖1’和阀体上部6’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阀芯10’和密封件等,并置于下端盖与阀体下部5’形成的空间内。外部控制信号输入到动力装置的控制板,驱动电机工作,电机再带动齿轮系转动,把动力传输到齿轮系的输出齿轮;输出齿轮轴和流量控制装置的阀芯10’配合,带动阀芯10’旋转,阀芯10’内部设置有流道,通过阀芯角度的变化,来实现阀芯与阀体之间流道的切换,以此来控制新能源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回路的流向和流量。上述结构的电子阀,由于阀体上部6’和阀体下部5’是分立的部件,存在以下缺陷:1、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装配成组件,难以保证阀芯轴和输出齿轮轴很高的同轴度,如果装配时同轴度精度保证不了,会降低动力传输的效率,也有可能造成转动的卡死,使电子阀失效。2、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装配的电子阀结构,需要分别开设阀体上部、阀体下部以及中间的连接支架的模具,模具费用和零件费用较高。3、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装配时,需要先将支架7’与阀体下部5’通过一组螺钉进行固定,然后将支架的连接柱8’与阀体上部6’通过另一组螺钉2’进行固定,因而零件数量多,装配复杂,制造成本较高。4、多部件组合时,其接触部位容易造成密封不严。相邻部件之间需要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进而又增加了产品的零件数量和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阀体一体式的电子阀,解决控制装置和动力装置的配合问题,同时降低产品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阀,包括阀体组件、流量控制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的阀体组件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包括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所述的阀体上部设有上端盖,所述的阀体下部设有接管和下端盖;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电机、齿轮系和控制板,且置于上端盖和阀体上部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阀芯,且置于下端盖与阀体下部形成的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一体成型。本技术的一种电子阀,结构设计合理,把阀体的上部和阀体下部集成在一体开模成型,减少了电子阀产品的零部件数量,减少了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装配的工艺,同时减少了产品零件的开模数量,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产品的研发费用;而且一体式电子阀,通过模具一体成型,产品的尺寸也会更加容易保证,同时整个产品的重量也会降低,对于主机厂要求的轻量化、集成化目标,更容易实现。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之间还设有一段阀体缩颈部,在所述的缩颈部上设有加强筋,在不增加阀体尺寸和壁厚的情况下可大大提高阀体的强度。所述的加强筋的结构和形状不限,以其能够达到目的为宜。优选地,所述的加强筋以阀芯的芯轴为中心呈径向设置,数量以2~4个为宜,多个加强筋呈均布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下部的底部还设有金属预埋件。优选地,所述阀体下部还设有安装脚,所述的金属预埋件埋设有所述安装脚的底部。金属预埋件用以将本技术的电子阀安装到汽车的相应部件上。与现有技术通过阀体侧面进行安装不同,本技术采用底面安装,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能够更合理地利用车内空间。所述金属预埋件为螺母或螺栓结构,所述的金属预埋件和相应的安装脚以为2~4个为宜。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上部的具有动力装置容置腔,所述动力装置容置腔的侧壁上还设有凸棱。由于本技术采用一体式阀体结构,脱模时在阀体上部有可能形成局部薄弱区域,造成塑件开裂。所述的凸棱可增加注塑时材料与模具之间的附着力,起到增强作用,可增加脱模的合格率。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凸棱为1到多条,沿所述动力装置容置腔的侧壁周向设置。所述凸棱可以环绕动力装置容置腔214的侧壁设置,封闭或多段间隔设置。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凸棱与阀芯的芯轴平行设置。作为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阀体上部的内壁上同时设有环向凸棱和轴向棱。为了方便脱模,所述的凸棱的高度不宜太大,以小于1mm为宜,在不增加模具难度的情况下可采用强脱方式脱模。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阀芯与阀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隔断所述阀体下部的流量控制装置容置腔和阀体上部的动力装置容置腔;在所述第一密封圈上方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槽,所述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槽沿阀芯轴向上下间隔设置。电子阀经过长期使用后,特别是阀芯、阀体对密封面摩擦侵蚀比较明显,密封圈在受到摩擦侵蚀后就有可能出现密封不可靠,阀体内的冷却液就会出现外漏现象,从而导致电子阀失效。当第一密封圈能够满足密封需要时,第二密封圈槽空置。反之,如果第一密封圈不能保证电子阀的密封性能时,则在第二密封圈槽内放置一个第二密封圈。采用双密封后,可大大增强电子阀的密封效果,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可靠性并可延长使用寿命。由于本技术采用一体式阀体结构,因而在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之间不需要设置密封圈,在不增加密封圈数量的情况下提高电子阀的整体密封效果。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所用注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A,PPA或PPS材料。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齿轮系和控制板,所述的电机可以为直流电机或步进电机。所述的所述齿轮系中的齿轮可以采用塑料或金属制成。本技术还要提供一种电子阀的阀体结构,所述的阀体包括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所述的阀体上部连接上端盖,所述的阀体下部连接下端盖和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之间还设有一段阀体缩颈部,在所述的缩颈部上设有一组加强筋;所述阀体下部的底部还设有用于安装电子阀的金属预埋件;所述阀体上部具有动力装置容置腔,所述动力装置容置腔的侧壁上还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阀,包括阀体组件、流量控制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的阀体组件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包括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所述的阀体上部设有上端盖,所述的阀体下部设有接管和下端盖;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电机、齿轮系和控制板,且置于上端盖和阀体上部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阀芯,且置于下端盖与阀体下部形成的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一体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阀,包括阀体组件、流量控制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的阀体组件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包括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所述的阀体上部设有上端盖,所述的阀体下部设有接管和下端盖;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电机、齿轮系和控制板,且置于上端盖和阀体上部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阀芯,且置于下端盖与阀体下部形成的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部和阀体下部之间还设有一段阀体缩颈部,在所述的缩颈部上设有加强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以阀芯的芯轴为中心呈径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2~4个,呈均布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下部的底部还设有金属预埋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子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下部还设有安装脚,所述的金属预埋件埋设有所述安装脚的底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子阀,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