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钢板材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00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璃钢板材及其制备工艺,属于玻璃钢板材生产技术领域,该玻璃钢板材包括无异味的胶衣层、基层,胶衣层与基层连接,基层包括玻璃纤维层和用于浸润玻璃纤维层的浸润层。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玻璃钢板材具有无异味且对人体无害、强度大、还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优点。

A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plate and its prepara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钢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钢板材生产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玻璃钢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的玻璃钢板材采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制造获得。由于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含有较多的苯乙烯,其在制造玻璃钢板材的过程中无法完全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造成苯乙烯在形成的玻璃钢板材中残留,导致玻璃钢板材的气味过大,不利于人体健康,且玻璃钢板材的强度不够大,也限制了该种玻璃钢板材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因此,一种具有气味低且对人体无害、强度大、还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玻璃钢板材,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玻璃钢板材,具有无异味且对人体无害、强度大、还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璃钢板材,包括无异味的胶衣层、基层,所述胶衣层与基层连接,所述基层包括玻璃纤维层和用于浸润玻璃纤维层的浸润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玻璃纤维层被浸润在浸润层中,有助于增加形成的基层的力学强度。而将胶衣层与基层连接,从而增加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整体力学性能。此外,胶衣层和基层均无异味,对人体无害,可用于食品领域。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胶衣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不饱和聚酯树脂100份;固化剂CHP为0.5-1.0份;引发剂1.3-2.25份;所述胶衣层中的引发剂包括引发剂BPO、过氧化物、钴促进剂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含有一定量的苯乙烯,不饱和聚酯树脂与苯乙烯之间可形成交联反应。固化剂CHP为过氧化氢异丙苯,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可对不饱和聚酯树脂起到固化的作用。引发剂中,引发剂BPO为过氧化二苯甲酰,可作为引发剂和交联剂进行使用,并且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固化的作用。过氧化物中,包含了有机过氧化物和无机过氧化物,可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聚合反应,有助于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整体强度。在本申请中,固化剂CHP和引发剂相互配合,有助于使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苯乙烯与不饱和聚酯树脂之间形成充分的交联反应,一方面,不易使苯乙烯产生残留;另一方面,苯乙烯充分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发生交联反应,有助于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固化效果和力学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胶衣层的引发剂由重量份数为0.2-0.6份的引发剂BPO、1.0-1.5份的过氧化物、0.1-0.15份的钴促进剂组成;所述过氧化物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5-45%的过氧化甲基乙基酮、20-4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10-20%的二乙二醇、3-7%的甲基乙基酮、1-5%的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三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上述范围内的BPO、过氧化物、钴促进剂相互配合组成引发剂,有主要进一步提高引发剂的效果。在本申请中,过氧化物中,过氧化甲基乙基酮、邻苯二甲酸二甲脂、二乙二醇、甲基乙基甲酮、过氧化氢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较好的增塑效果,可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聚合反应,有助于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整体强度。引发剂在上述质量百分含量范围内的各个组分相互配合,任意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不饱和聚酯树脂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混合效果,降低生产加工条件,并且还可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之间的力学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浸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不饱和聚酯树脂100份;固化剂CHP为0.5-1.0份;引发剂1.3-2.25份;乙烯基单体多元共聚物1-2份;所述浸润层中的引发剂包括引发剂BPO、过氧化物、钴促进剂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消泡剂里的乙烯基共聚物对玻璃纤维具有较好的润滑效果,有助于使玻璃纤维被浸润层所浸润,也不易在玻璃纤维的周边产生小气泡,进而提高玻璃纤维与浸润层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从而也提高了形成的基层的强度。浸润层中所采用的组分以及用量范围与胶衣层中所采用的组分以及用量范围相同,而基层包括玻璃纤维层以及用来浸润玻璃纤维层的浸润层,因此,胶衣层与浸润层之间可实现更加紧密的连接,最终可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整体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浸润层中的引发剂由重量份数为0.2-0.6份的引发剂BPO、1.0-1.5份的过氧化物、0.1-0.15份的钴促进剂组成;所述过氧化物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5-45%的过氧化甲基乙基酮、20-4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10-20%的二乙二醇、3-7%的甲基乙基酮、1-5%的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三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申请中,引发剂在上述质量百分含量范围内的各个组分相互配合,任意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不饱和聚酯树脂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混合效果,降低生产加工条件,并且还可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之间的力学强度。浸润层中的固化剂CHP与引发剂BPO、钴促进剂、过氧化物形成的引发剂相互配合作用,有助于使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苯乙烯与不饱和聚酯树脂之间形成充分的交联反应,一方面,不易使苯乙烯产生残留;另一方面,苯乙烯充分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发生交联反应,有助于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固化效果和力学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胶衣层的厚度为0.2-0.6mm,所述基层的厚度为0.5-4mm。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胶衣层和基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有助于使形成的玻璃钢板材的厚度适中,还可具有较好的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含有28-34wt%的苯乙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中选用含有上述范围内的苯乙烯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可实现更好的苯乙烯与不饱和聚酯树脂之间的交联作用,一方面,可将苯乙烯充分反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苯乙烯的残留,进而使获得的玻璃钢板材无异味,达到食品安全级别;另一方面,可使获得的玻璃钢板材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在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且寿命较长。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过氧化物由质量百分含量为35-45%的过氧化甲基乙基酮、20-4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10-20%的二乙二醇、3-7%的甲基乙基酮、1-5%的过氧化氢组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质量百分含量范围内的各种组分相互配合,任意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不饱和聚酯树脂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混合效果,降低生产加工条件,并且还可提高形成的玻璃钢板材之间的力学强度。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玻璃纤维的密度为2.4-2.7g/cm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玻璃纤维在上述密度范围内,有助于使形成的玻璃钢板材具有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玻璃钢板材的制备工艺,其解决了生产过程容易造成玻璃钢板材的气味过大、强度不够大的问题,具有使制备获得的玻璃钢板材无异味并达到食品级别,同时具有较大的强度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璃钢板材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照重量份数,将胶衣层中包含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促进剂BPO、钴促进剂充分混合,再加入过氧化物,充分混合;再加入固化剂CHP,充分混合,形成第一树脂混合物;步骤二,在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璃钢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无异味的胶衣层(1)、基层(2),所述胶衣层(1)与基层(2)连接,所述基层(2)包括玻璃纤维层和用于浸润玻璃纤维层的浸润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钢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无异味的胶衣层(1)、基层(2),所述胶衣层(1)与基层(2)连接,所述基层(2)包括玻璃纤维层和用于浸润玻璃纤维层的浸润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衣层(1)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不饱和聚酯树脂100份;
固化剂CHP为0.5-1.0份;
引发剂1.3-2.25份;
所述胶衣层(1)中的引发剂包括引发剂BPO、过氧化物、钴促进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钢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衣层(1)的引发剂由重量份数为0.2-0.6份的引发剂BPO、1.0-1.5份的过氧化物、0.1-0.15份的钴促进剂组成;所述过氧化物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5-45%的过氧化甲基乙基酮、20-4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10-20%的二乙二醇、3-7%的甲基乙基酮、1-5%的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三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玻璃钢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润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不饱和聚酯树脂100份;
固化剂CHP为0.5-1.0份;
引发剂1.3-2.25份;
乙烯基单体多元共聚物1-2份;
所述浸润层中的引发剂包括引发剂BPO、过氧化物、钴促进剂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玻璃钢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润层中的引发剂由重量份数为0.2-0.6份的引发剂BPO、1.0-1.5份的过氧化物、0.1-0.15份的钴促进剂组成;所述过氧化物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5-45%的过氧化甲基乙基酮、20-4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10-20%的二乙二醇、3-7%的甲基乙基酮、1-5%的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三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板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宣城沣润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