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0191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14
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山茶籽粕粉碎,过筛,得山茶籽粕粉,在山茶籽粕粉中加入有机溶剂,再加水,超声后,加热搅拌,得山茶籽粕微乳液;(2)将步骤(1)所得山茶籽粕微乳液进行超声破乳,离心,静置后,油水相分层,提取水相,在水相中加入吸附剂,搅拌,过滤,滤液经纳滤,得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所得精粹液茶皂素、茶多糖和茶蛋白含量、收率高,且外观澄清透亮,抑菌效果好,保质期长,稳定性好,无添加剂,绿色安全,工艺简单连续且低耗高效,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A method of extracting the extract of nanometer antibacterial camellia s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
技术介绍
山茶籽是一种出油率只有25~28%的油茶树的果实,榨油后形成的山茶籽粕多被丢弃。但是,山茶籽粕中还有约5~10%的油脂,还有如30~40%的茶多糖、15~20%的茶蛋白、15~17%的茶皂素等天然活性物质,若能充分利用好山茶籽粕可缓解我国茶油、蛋白饲料、天然表面活性剂、天然抗氧化剂等供不应求的局面,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对于山茶籽粕粉提取山茶籽原液的技术手段有水提法、有机溶剂法、稀酸稀碱提取法以及水提-醇萃法。CN107595707A公开了一种山茶籽原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压榨:将油茶籽压榨获得山茶籽渣;(2)浸出:将山茶籽渣通过溶剂浸提,获得去油山茶籽渣;(3)粉碎:将去油山茶籽渣粉碎,过筛,得到山茶籽粉;(4)热萃:将山茶籽粉和去离子水按照比例混合,加热搅拌后,添加吸附剂,持续加热搅拌,过滤得滤液;(5)精制:将滤液添加助滤剂,通过过滤机过滤,获得澄清山茶籽原液。CN107496275A公开了一种山茶籽洗洁原液及其制备方法,相对于CN107595707A,将步骤(4)替换为冷萃(超声离心),并增加一步层析(洗洁原液pH值调节为2~4再过滤),然后再将洗洁原液pH值调节为5~6。但是,两个方法都提出水提物存在过敏现象,但并未深入用3W原则进行探讨是什么原因或物质导致过敏现象;而实际上该方法用叶片式过滤器进行最终过滤,而该设备的过滤网一般为1~600目,按照1目=5/9μm计算,过滤后的原液仍然会有大量微小粕粉颗粒,由此判断其过敏现象可能与粕粉微粒有关。陈海燕公开了油茶籽粕抑菌活性物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是通过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温度进行正交试验,主要就茶皂素提取的活性稳定性,以抑菌试验中的抑菌圈大小作为一个指标,对金葡、大肠、黑曲霉等菌进行抑菌测试,讨论茶皂素活性对抑菌的效果,但缺少对茶多糖、茶蛋白的活性及产率的研究(陈海燕,油茶籽粕抑菌活性物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目前,对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后,进行纯化,再对纯化后的茶皂素进行研究,一部分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茶皂素的含量及得率;一部分对纯化后的茶皂素进行抑菌方面的研究。但两者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正交试验阶段,只是对工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并无工业生产可行性方面的研究。综上,亟待找到一种所得精粹液茶皂素、茶多糖和茶蛋白含量、收率高,且外观澄清透亮,抑菌效果好,保质期长,稳定性好,无添加剂,绿色安全,工艺简单连续且低耗高效,适宜于工业化生产的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所得精粹液茶皂素、茶多糖和茶蛋白含量、收率高,且外观澄清透亮,抑菌效果好,保质期长,稳定性好,无添加剂,绿色安全,工艺简单连续且低耗高效,适宜于工业化生产的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山茶籽粕粉碎,过筛,得山茶籽粕粉,在山茶籽粕粉中加入有机溶剂,再加水,超声后,加热搅拌,得山茶籽粕微乳液;(2)将步骤(1)所得山茶籽粕微乳液进行超声破乳,离心,静置后,油水相分层,提取水相,在水相中加入吸附剂,搅拌,过滤,滤液经纳滤,得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山茶籽粕中,茶皂素的质量含量为15~17%,茶多糖的质量含量为30~40%,茶蛋白的质量含量为15~20%,山茶籽油的质量含量为5~10%。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过筛至粒度为30~100目。若粒度过大,则会形成滤饼层,增加后续过滤难度,若粒度过小,则提取不充分,产率低。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山茶籽粕粉与有机溶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0.1~0.3:5~10。若有机溶剂和水的用量过低,则渗透不够,精萃液得率低,若有机溶剂和水的用量过高,则能耗高,效率低。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为含2~6个碳原子的低碳醇。低碳醇具有双亲基团(C4OH),可形成水-油-皂素的长链,可同时将水中的水溶性成分和油中的油溶性成分都提取出来。优选地,所述低碳醇为正己醇和/或正丁醇。正己醇或正丁醇与水复合后会形成双亲溶剂,即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从而实现同步微乳萃取,且由于其沸点不高,易于挥发回收。优选地,所述低碳醇为正己醇和正丁醇的质量比为1~3:1的复配醇。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超声的频率为20~30kHz,时间为10~20min。本步骤进行超声的目的是超声破壁,打开细胞壁,从而更有利于释放目标成分。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加热搅拌的温度为30~60℃,搅拌的速度为200~400r/min,时间为40~80min。经过加热搅拌可使得破壁后的山茶籽粕能与水和有机溶剂充分混合、渗透。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超声破乳的频率为20~50kHz,时间为10~30min。本步骤进行超声的目的是破乳,破乳后更有利于油水相分层。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离心的转速为1000~2000r/min,时间为10~20min。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静置的温度为20~30℃,时间为60~120min。静置分层后油相中主要含有维生素E,磷脂,油脂,水相中主要含有茶皂素、茶多糖、茶蛋白。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吸附剂与水相的质量体积比(kg/L)为0.5~6.0:100。吸附剂的作用主要是吸附胶质、可溶性盐类等。若吸附剂用量过少,则澄清度较低,若吸附剂用量过多,则吸附效果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造成浪费。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吸附剂为甲壳素和/或甲基纤维素。甲壳素的吸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孔吸附,溶质分子能自由进入甲壳素的孔径内而被截留,从而起到澄清效果;二是表面吸附,有机化合物能与甲壳素表面的羟基结合形成稳定的氢键;由于甲壳素表面凹凸不平显著,吸附效果好,特别是对金属离子的吸收会降低茶多糖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修饰,增强活性,且甲壳素可以重复利用3~4次。而在复配吸附剂低浓度时,甲基纤维素可吸附到茶白质的外围形成次级保护层,增加了水相体系的稳定性。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吸附剂为甲壳素和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5的混合物。所述比例搭配既能保证吸附效果及效率,又能最大程度的增加溶液中的茶多糖、茶皂素、茶蛋白的活性。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搅拌的速度为40~80r/min,时间为10~20min。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过滤采用双联布袋式过滤器。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纳滤所用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00~300kDa。纳滤的作用是进一步去除溶液中微小的茶籽粕粉。优选地,步骤(2)中,将油相真空精制,冷冻,得山茶籽油。油相可通过真空多段精制将正丁醇或正己醇蒸发冷凝,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将山茶籽粕粉碎,过筛,得山茶籽粕粉,在山茶籽粕粉中加入有机溶剂,再加水,超声后,加热搅拌,得山茶籽粕微乳液;/n(2)将步骤(1)所得山茶籽粕微乳液进行超声破乳,离心,静置后,油水相分层,提取水相,在水相中加入吸附剂,搅拌,过滤,滤液经纳滤,得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山茶籽粕粉碎,过筛,得山茶籽粕粉,在山茶籽粕粉中加入有机溶剂,再加水,超声后,加热搅拌,得山茶籽粕微乳液;
(2)将步骤(1)所得山茶籽粕微乳液进行超声破乳,离心,静置后,油水相分层,提取水相,在水相中加入吸附剂,搅拌,过滤,滤液经纳滤,得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山茶籽粕中,茶皂素的质量含量为15~17%,茶多糖的质量含量为30~40%,茶蛋白的质量含量为15~20%,山茶籽油的质量含量为5~10%;所述过筛至粒度为30~10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山茶籽粕粉与有机溶剂和水的质量比为1:0.1~0.3:5~10;所述有机溶剂为含2~6个碳原子的低碳醇;所述低碳醇为正己醇和/或正丁醇;所述低碳醇为正己醇和正丁醇的质量比为1~3:1的复配醇。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纳米级抑菌山茶籽精萃液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超声的频率为20~30kHz,时间为10~20min;所述加热搅拌的温度为30~60℃,搅拌的速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健儒陈渠玲王慧红张源泉刘博甘平洋黄天柱朱凤霞陈昌勇莫韩御张子豪唐述恋刘玉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粮油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