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95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属于线路板技术领域,包括至少两个呈硬性的第一板体、至少一个呈柔性的第二板体、以及若干与第二板体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相邻第一板体之间固定有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包括上板片以及与上板片压合的下板片;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两第一热管、以及固定于第一热管之间的两第一铜片,上板片顶面上设有用于容置第一热管的第一内凹槽,上板片顶面上设有连通第一内凹槽的第一避让槽,第一铜片的两端分别经第一避让槽伸入第一内凹槽内且设有第一卡止部,第一热管底面与第一内凹槽内底面之间对第一卡止部形成夹持固定;能够较好的平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散热;而且提高整体抗拉性能,使用寿命更长。

A kind of circuit board combining hardware and softwa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
本技术涉及线路板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
技术介绍
FPC与PCB的诞生与发展,催生了软硬结合板这一新产品。因此,软硬结合板,就是柔性线路板与硬性线路板,经过压合等工序,按相关工艺要求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FPC特性与PCB特性的线路板;软硬结合板同时具备FPC的特性与PCB的特性,因此,它可以用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产品之中,既有一定的挠性区域,也有一定的刚性区域,对节省产品内部空间,减少成品体积,提高产品性能有很大的帮助;现有技术中的软硬结合板由两个以上的硬性板组成,相邻两个硬性板之间连接固定一柔性板,其硬性板通常由上板片与下板片压合形成,通过压合的方式来实现柔性板与硬性板之间的固定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其抗拉扯性能人有所不足,一旦受到较大的外力拉扯时容易导致柔性板与硬性板之间的脱离,导致线路板故障;而且现有的软硬结合板中的柔性板散热效果仍有所不足,由于硬性板散热与柔性板之间的散热难以较好的进行平衡,往往使得软硬结合板的散热效果得不到较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通过在上板片顶面于靠近第一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连接位置嵌固呈长条状的第一热管,利用第一热管液冷散热的特性使得硬性的第一板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而在第一热管之间设置两长条状的第一铜片,并使得第一铜片与第二板体之间形成第一热传递间隙,利用铜片材料的导热性能来传递第一热管以及第二板体产生的热量,实现热量之间的传递散热,这样能够较好的平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散热;而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铜片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板体的抗拉性能,使得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不易脱落,使用寿命更长。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包括至少两个呈硬性的第一板体、至少一个呈柔性的第二板体、以及若干与所述第二板体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相邻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固定有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包括上板片以及与所述上板片压合固定的下板片,所述上板片以及所述下板片之间于靠近一侧边缘位置分别对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形成夹持固定;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两呈长条状的第一热管、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热管之间的两呈长条状的第一铜片,所述上板片顶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位置分别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热管的第一内凹槽,所述上板片顶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内凹槽的一侧边缘位置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内凹槽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铜片的两端分别经所述第一避让槽伸入所述第一内凹槽内且设有与所述第一铜片呈T型分布的第一卡止部,所述第一热管底面与所述第一内凹槽内底面之间对所述第一卡止部形成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卡止部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宽度,两所述第一铜片均位于所述第二板体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第一热传递间隙,所述第一铜片位于两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长度一致。可选地,还包括若干与所述第二板体一一对应的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两呈长条状的第二热管、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热管之间的两呈长条状的第二铜片,所述下板片底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位置分别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热管的第二内凹槽,所述下板片底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二内凹槽的一侧边缘位置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内凹槽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铜片的两端分别经所述第二避让槽伸入所述第二内凹槽内且设有与所述第二铜片呈T型分布的第二卡止部,所述第二热管底面与所述第二内凹槽内底面之间对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夹持固定,所述第二卡止部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宽度,两所述第二铜片均位于所述第二板体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第二热传递间隙,所述第二铜片位于两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长度一致。可选地,所述第一热管与所述第二热管的形状尺寸一致,所述第一铜片与所述第二铜片的形状尺寸一致。可选地,所述第一内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内凹槽的内底面上均铺设有石墨纸层,所述卡止部贴设于所述石墨纸层上。可选地,所述第一热管以及所述第二热管顶面上于靠近两端位置分别固定有焊接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在上板片顶面于靠近第一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连接位置嵌固呈长条状的第一热管,利用第一热管液冷散热的特性使得硬性的第一板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而在第一热管之间设置两长条状的第一铜片,并使得第一铜片与第二板体之间形成第一热传递间隙,利用铜片材料的导热性能来传递第一热管以及第二板体产生的热量,实现热量之间的传递散热,这样能够较好的平衡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散热;而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铜片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板体的抗拉性能,使得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不易脱落,使用寿命更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局部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第一板体俯视图。图中:1、第一板体;11、上板片;111、第一内凹槽;112、第一避让槽;12、下板片;121、第二内凹槽;2、第二板体;31、第一热管;311、焊接片;32、第一铜片;321、第一卡止部;41、第二热管;421、第二卡止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包括至少两个呈硬性的第一板体1、至少一个呈柔性的第二板体2、以及若干与第二板体2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相邻第一板体1之间固定有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包括上板片11以及与上板片11压合固定的下板片12,上板片11以及下板片12之间于靠近一侧边缘位置分别对第二板体2的两端形成夹持固定;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板体1即为常规的PCB板,而第二板体2即为常规的FPC板,如果第一板体1为三个,那么每两个第一板体1均固定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板体2,其由两个第一板体1对第二板体2进行夹持,实现交错的分布;具体也可以直接参考或者沿用市面上常见的软硬结合板;本实施例不做过多的赘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两呈长条状的第一热管31、以及固定于第一热管31之间的两呈长条状的第一铜片32,上板片11顶面上于靠近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连接位置分别设有用于容置第一热管31的第一内凹槽111,上板片11顶面上于靠近第一内凹槽111的一侧边缘位置分别设有连通第一内凹槽111的第一避让槽112,第一铜片32的两端分别经第一避让槽112伸入第一内凹槽111内且设有与第一铜片32呈T型分布的第一卡止部321,第一热管31底面与第一内凹槽111内底面之间对第一卡止部321形成夹持固定,第一卡止部321长度大于第一避让槽112的宽度,两第一铜片32均位于第二板体2正上方且与第二板体2之间形成第一热传递间隙,第一铜片32位于两第一板体1之间的长度与第二板体2位于第一板体1之间的长度一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将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其特征在于:/n包括至少两个呈硬性的第一板体(1)、至少一个呈柔性的第二板体(2)、以及若干与所述第二板体(2)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相邻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固定有所述第二板体(2),所述第一板体(1)包括上板片(11)以及与所述上板片(11)压合固定的下板片(12),所述上板片(11)以及所述下板片(12)之间于靠近一侧边缘位置分别对所述第二板体(2)的两端形成夹持固定;/n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两呈长条状的第一热管(3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热管(31)之间的两呈长条状的第一铜片(32),所述上板片(11)顶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与所述第二板体(2)连接位置分别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热管(31)的第一内凹槽(111),所述上板片(11)顶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内凹槽(111)的一侧边缘位置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内凹槽(111)的第一避让槽(112),所述第一铜片(32)的两端分别经所述第一避让槽(112)伸入所述第一内凹槽(111)内且设有与所述第一铜片(32)呈T型分布的第一卡止部(321),所述第一热管(31)底面与所述第一内凹槽(111)内底面之间对所述第一卡止部(321)形成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卡止部(321)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避让槽(112)的宽度,两所述第一铜片(32)均位于所述第二板体(2)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板体(2)之间形成第一热传递间隙,所述第一铜片(32)位于两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板体(2)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的长度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至少两个呈硬性的第一板体(1)、至少一个呈柔性的第二板体(2)、以及若干与所述第二板体(2)一一对应的第一散热组件,相邻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固定有所述第二板体(2),所述第一板体(1)包括上板片(11)以及与所述上板片(11)压合固定的下板片(12),所述上板片(11)以及所述下板片(12)之间于靠近一侧边缘位置分别对所述第二板体(2)的两端形成夹持固定;
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两呈长条状的第一热管(3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热管(31)之间的两呈长条状的第一铜片(32),所述上板片(11)顶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板体(1)与所述第二板体(2)连接位置分别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热管(31)的第一内凹槽(111),所述上板片(11)顶面上于靠近所述第一内凹槽(111)的一侧边缘位置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内凹槽(111)的第一避让槽(112),所述第一铜片(32)的两端分别经所述第一避让槽(112)伸入所述第一内凹槽(111)内且设有与所述第一铜片(32)呈T型分布的第一卡止部(321),所述第一热管(31)底面与所述第一内凹槽(111)内底面之间对所述第一卡止部(321)形成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卡止部(321)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避让槽(112)的宽度,两所述第一铜片(32)均位于所述第二板体(2)正上方且与所述第二板体(2)之间形成第一热传递间隙,所述第一铜片(32)位于两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板体(2)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之间的长度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线路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若干与所述第二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利
申请(专利权)人:信丰金信诺安泰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