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947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框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为三角形框架结构,其数量为两个,且两支撑框架对称分布,支撑框架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插接孔,且两支撑框架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护管和第二护管,插接孔的数量不少于八个,有益效果为:本实用利用支撑框架从浸渍电极的两端插入,并使支撑杆位于浸渍电极的底部两侧,同时,两支撑框架的间距可通过第一护管以及第二护管来调节,以适应不同长度的电极,支撑杆也可以插接在支撑框架底部不同的插接孔内,以适应不同直径的电极,相比传统技术,本实用不需要叉车直接与浸渍电极接触,可避免电极被叉车叉伤。

A detachable frame for transfer impregnation electr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
本技术涉及框架结构
,具体为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
技术介绍
浸渍电极是指迫使液态材料(沥青、合成树脂、低熔点液态金属)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浸入炭制品的孔隙中的工艺过程所使用的电极,其长度可达数米,重量较大。现如今,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常常需要利用叉车来移动浸渍电极,但是在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叉车爪常常容易将电极叉伤,且叉车爪上没有固定结构,导致电极容易从叉车上滚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为三角形框架结构,其数量为两个,且两支撑框架对称分布,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插接孔,且两支撑框架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护管和第二护管,所述插接孔的数量不少于八个,插接孔的内部穿插设有插接柱,插接柱的外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第一护管和第二护管的数量均为两根,且两第一护管共同焊接固定在同一个支撑框架上,两第二护管共同焊接固定在另一个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一护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护管与第一护管对齐设置,且第二护管的内端均穿插在第一护管的内部。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均设有T型杆,所述T型杆呈T字型杆状结构,其端部均焊接固定在支撑框架的内壁上。优选的,所述第二护管上均匀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护管上穿插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内端均嵌入在通孔内。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的外侧套接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和定位柱的顶端下沿以及第一护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插接柱的外部两侧均开设有滑动腔,所述滑动腔的内部均设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内端与滑动腔的间隙内均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两端分别和卡块的内端以及滑动腔的内端黏贴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利用支撑框架从浸渍电极的两端插入,并使支撑杆位于浸渍电极的底部两侧,同时,两支撑框架的间距可通过第一护管以及第二护管来调节,以适应不同长度的电极,支撑杆也可以插接在支撑框架底部不同的插接孔内,以适应不同直径的电极,相比传统技术,本实用不需要叉车直接与浸渍电极接触,可避免电极被叉车叉伤;2.本实用中支撑框架与浸渍电极拆装方便,使用时,直接将两支撑框架从电极的两侧插入即可,相对而言很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护管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插接柱结构剖视图。图中:1支撑框架、2T型杆、3插接孔、4支撑杆、5插接柱、6第一护管、7第二护管、8通孔、9定位柱、10弹簧、11滑动腔、12卡块、13弹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包括支撑框架1,支撑框架1为三角形框架结构,其数量为两个,且两支撑框架1对称分布,支撑框架1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插接孔3,且两支撑框架1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护管6和第二护管7,两支撑框架1对称分布,如图1所示,插接孔3位于支撑框架1的底部,第一护管6以及第二护管7分别位于支撑框架1的腰部两侧。插接孔3的数量不少于八个,插接孔3的内部穿插设有插接柱5,插接柱5的外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支撑杆4,第一护管6和第二护管7的数量均为两根,且两第一护管6共同焊接固定在同一个支撑框架1上,两第二护管7共同焊接固定在另一个支撑框架1上,第一护管6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二护管7与第一护管6对齐设置,且第二护管7的内端均穿插在第一护管6的内部,即两支撑框架1通过第一护管6以及第二护管7对接,其中第二护管7插入在第一护管6的内部,通过第二护管7的插拔,可以调节两支撑框架1的间距,用于适应不同电极的长度。支撑框架1的内部均设有T型杆2,T型杆2呈T字型杆状结构,其端部均焊接固定在支撑框架1的内壁上,T型杆2的结构形状如图1所示,其端部与支撑框架1焊接固定,其作用是增强支撑框架1的结构稳定性。第二护管7上均匀贯穿开设有通孔8,第一护管6上穿插设置有定位柱9,定位柱9的内端均嵌入在通孔8内,定位柱9的内端嵌入在不同的通孔8内,则两支撑框架1的间距不同。定位柱9的外侧套接设置有弹簧10,弹簧10的上下两端分别和定位柱9的顶端下沿以及第一护管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弹簧10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上下两端固定连接,其作用是确定定位柱9的位置。插接柱5的外部两侧均开设有滑动腔11,滑动腔11的内部均设有卡块12,卡块12的内端与滑动腔11的间隙内均设置有弹性片13,弹性片13的两端分别和卡块12的内端以及滑动腔11的内端黏贴固定,即卡块12通过弹性片13连接在滑动腔11内部,且通过卡块12穿过插接孔3,可以固定支撑杆4的位置。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护管6外侧的定位柱9向上拔起,使定位柱9的内端从通孔8中拔出,然后将两支撑框架1拉到最大间距,使两个支撑框架1分别位于浸渍电极的两侧,并使支撑框架1底部上的每两根支撑杆4分别位于一根浸渍电极的两侧,然后再拔起定位柱9,使两支撑框架1靠近,直至二者的间距等于浸渍电极的长度,松开定位柱9,使定位柱9的内端插入到最近的一个通孔8内,固定两支撑框架1的间距。最后利用一根绳索的两端同时拴住两支撑框架1的顶端,再利用叉车或吊机将绳索中段吊起,使本实用整体以及浸渍电极同时被吊起,并移动至所需位置。另外,支撑框架1的底部上均匀贯穿开设有众多的插接孔3,在移动浸渍电极之前,需将支撑杆4插入到对应的插接孔3内,使相邻两根支撑杆4的间距小于电极的直径。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包括支撑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为三角形框架结构,其数量为两个,且两支撑框架(1)对称分布,所述支撑框架(1)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插接孔(3),且两支撑框架(1)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护管(6)和第二护管(7),所述插接孔(3)的数量不少于八个,插接孔(3)的内部穿插设有插接柱(5),插接柱(5)的外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支撑杆(4),所述第一护管(6)和第二护管(7)的数量均为两根,且两第一护管(6)共同焊接固定在同一个支撑框架(1)上,两第二护管(7)共同焊接固定在另一个支撑框架(1)上,所述第一护管(6)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护管(7)与第一护管(6)对齐设置,且第二护管(7)的内端均穿插在第一护管(6)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包括支撑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为三角形框架结构,其数量为两个,且两支撑框架(1)对称分布,所述支撑框架(1)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插接孔(3),且两支撑框架(1)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护管(6)和第二护管(7),所述插接孔(3)的数量不少于八个,插接孔(3)的内部穿插设有插接柱(5),插接柱(5)的外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支撑杆(4),所述第一护管(6)和第二护管(7)的数量均为两根,且两第一护管(6)共同焊接固定在同一个支撑框架(1)上,两第二护管(7)共同焊接固定在另一个支撑框架(1)上,所述第一护管(6)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护管(7)与第一护管(6)对齐设置,且第二护管(7)的内端均穿插在第一护管(6)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移浸渍电极用可拆卸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的内部均设有T型杆(2),所述T型杆(2)呈T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遂运王栋永
申请(专利权)人:平顶山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