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848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属于油箱技术领域,拖拽结构设置在箱体上,关键在于:所述的拖拽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顶部的拉手以及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折叠拖轮单元,折叠拖轮单元包括可翻转的折叠架及其尾端的拖轮,折叠架与箱体之间借助限位结构形成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箱体底部设置有用来嵌装折叠拖轮单元的容纳槽,折叠拖轮单元与拉手配合形成为箱体的拖拽结构。可单手拖拽着油箱前进,拖拽时省时省力,而且拖拽过程中,箱体不会直接与地面接触,可以避免箱体被磨损导致油液泄漏。

One hand dragging structure for oil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
本技术属于油箱
,涉及到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
技术介绍
军用装备和武器同样重要,与战争的成败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将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及时应用到军用装备上,用来提升我军军用装备的技战术水平,进而保持我军军用装备的技术优势,工作意义重大。基于现代战争的全天候和复杂化,在很多场合,油料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和补给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比如山地、森林、海上作战,大型油料运输车辆运输距离长、效率低,甚至无法到达。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可实现直线、灵活的精准补给,距离短、效率高,同时应用无人机、直升机进行补给,能够减少战斗减员,降低油料补给成本。常用的油桶基本上为铁材质,一般是在油桶顶部设置有把手,拖拽时费时费力。而且拖拽过程中油桶底部直接与地面接触,容易被磨损导致油液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可单手拖拽着油箱前进,拖拽时省时省力,而且拖拽过程中,箱体不会直接与地面接触,可以避免箱体被磨损导致油液泄漏。本技术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设置在箱体上,关键在于:所述的拖拽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顶部的拉手以及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折叠拖轮单元,折叠拖轮单元包括可翻转的折叠架及其尾端的拖轮,折叠架与箱体之间借助限位结构形成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箱体底部设置有用来嵌装折叠拖轮单元的容纳槽,折叠拖轮单元与拉手配合形成为箱体的拖拽结构。所述的折叠架为H形架,拖轮与H形架的尾端形成转动配合,H形架的首端与箱体铰接,H形架的横板与箱体之间铰接有限位弹簧,限位弹簧与箱体的铰接点位于H形架与箱体的铰接点下方。所述的箱体位于折叠拖轮单元外侧的部位设置有用来打开折叠架的操作槽。所述的箱体底部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外侧板上设置有与拉手对称的长条孔,该长条孔与拉手配合形成为箱体的双手搬结构。所述的拉手为可折叠拉手,箱体顶部设置有用来容纳可折叠拉手的放置槽,放置槽是由一级槽和二级槽形成的阶梯槽,拉手的抓握端位于二级槽上方。所述的箱体一面设置有堆码定位凸筋、相对应的另一面设置有与堆码定位凸筋相匹配的堆码定位凹槽,堆码定位凸筋与堆码定位凹槽配合形成为相邻箱体的堆码限位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折叠架和拉手打开,手握拉手即可拖拽着油箱前进,拖拽时省时省力,而且拖拽过程中,拖轮滚动前进,箱体不会直接与地面接触,可以避免箱体被磨损导致油液泄漏。不用时将折叠架和拖轮嵌装到容纳槽内即可,可以避免折叠架和拖轮被磕碰损坏。箱体的摩擦系数低,在冰雪环境下可拖拽运输。箱体一体成型,密封效果好,洁净度高。阻燃、抗静电效果好。油箱装满油后总质量约为50kg,总体积约为61000cm3,相对密度为820kg/m3,小于水的密度1000kg/m3(海水密度更大),所以油箱装满油后仍可在水上漂浮。油箱在空载的情况下,可作为水上救生的浮体。油箱可装载和空投油、水、化学药剂等。油箱的综合机械强度高,30m无伞空投不破裂,可回收使用。适用于全天候、全地形,高寒、高热、高湿、水上、陆地、山地均可实现无伞空投。油料灌装效率高,可进行集中灌装和分散灌装。油料加注效率高,可进行集中加注和分散加注。各种恶劣条件,如森林、山地、沙漠等,传统油料车无法抵达的地方,采用直升机、无人机直线空投,距离短,速度快。可根据作战场景的需要,选择集中还是分散运输,配送不同数量的油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箱体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折叠架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折叠架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代表箱体,2代表拉手,3代表折叠架,4代表拖轮,5代表容纳槽,6代表限位弹簧,7代表操作槽,8代表长条孔,9代表放置槽,10代表堆码定位凸筋,11代表堆码定位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设置在箱体1上,所述的拖拽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1顶部的拉手2以及设置在箱体1底部的折叠拖轮单元,折叠拖轮单元包括可翻转的折叠架3及其尾端的拖轮4,折叠架3与箱体1之间借助限位结构形成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箱体1底部设置有用来嵌装折叠拖轮单元的容纳槽5,折叠拖轮单元与拉手2配合形成为箱体1的拖拽结构。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折叠架3为H形架,拖轮4与H形架的尾端形成转动配合,H形架的首端与箱体1铰接,H形架的横板与箱体1之间铰接有限位弹簧6,限位弹簧6与箱体1的铰接点位于H形架与箱体1的铰接点下方。折叠架3被打开或折叠时,限位弹簧6都可以使折叠架3保持在当前状态不变,使得拖轮4在转动过程中更加平稳,在收起时可以牢固地嵌装在容纳槽5内,结构简单,稳固性好。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箱体1位于折叠拖轮单元外侧的部位设置有用来打开折叠架3的操作槽7。需要拖拽油箱时,通过操作槽7将拖轮4翻转出来即可,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箱体1底部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外侧板上设置有与拉手2对称的长条孔8,该长条孔8与拉手2配合形成为箱体1的双手搬结构。将折叠架3收起,将拉手2打开,一只手抓着长条孔8处,另一只手抓着拉手2,即可实现双手搬着油箱前进的目的。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拉手2为可折叠拉手,箱体1顶部设置有用来容纳可折叠拉手的放置槽9,放置槽9是由一级槽和二级槽形成的阶梯槽,拉手2的抓握端位于二级槽上方。不用时将拉手2隐藏于箱体1表面以下,有效避免了在复杂使用环境中产生正面冲击时对拉手2带来的伤害,有效保护了箱体的完整性和油品的安全性。二级槽的设置使得拉手2与箱体1上端面之间留有间隙,抬起拉手2时,将手放置在二级槽处,抓住拉手2的抓握端向上抬即可,操作更加方便。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箱体1一面设置有堆码定位凸筋10、相对应的另一面设置有与堆码定位凸筋10相匹配的堆码定位凹槽11,堆码定位凸筋10与堆码定位凹槽11配合形成为相邻箱体1的堆码限位结构,箱体1采用长方体扁平形,规整的外形结构,可方便进行灵活多样的码放存储和运输,能有效提高存储和运输的空间利用率,可提高存储和运输过程箱体1堆码的稳定性。堆码定位凸筋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有的定位凸筋10沿上下方向排列,堆码定位凹槽11的数量与堆码定位凸筋10的数量相等,堆码时可以防止相邻的油箱之间发生偏移,稳定性更好。本技术在具体使用时,箱体1的外形尺寸为630×450×250(mm),产品净重为9kg,满油总重50kg,有效质量比为82%,有效容积为50L,有效容积比为72%。箱体1采用新型的高抗冲击材料---可控交联聚乙烯,交联聚乙烯的空间网络结构可在冲击过程中将作用力快速分散,大大提高了箱体的抗冲击性能,分析结果显示箱体局部最大应力为15.7MPa,可见箱体满足30m空投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设置在箱体(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拖拽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1)顶部的拉手(2)以及设置在箱体(1)底部的折叠拖轮单元,折叠拖轮单元包括可翻转的折叠架(3)及其尾端的拖轮(4),折叠架(3)与箱体(1)之间借助限位结构形成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箱体(1)底部设置有用来嵌装折叠拖轮单元的容纳槽(5),折叠拖轮单元与拉手(2)配合形成为箱体(1)的拖拽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设置在箱体(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拖拽结构包括设置在箱体(1)顶部的拉手(2)以及设置在箱体(1)底部的折叠拖轮单元,折叠拖轮单元包括可翻转的折叠架(3)及其尾端的拖轮(4),折叠架(3)与箱体(1)之间借助限位结构形成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箱体(1)底部设置有用来嵌装折叠拖轮单元的容纳槽(5),折叠拖轮单元与拉手(2)配合形成为箱体(1)的拖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叠架(3)为H形架,拖轮(4)与H形架的尾端形成转动配合,H形架的首端与箱体(1)铰接,H形架的横板与箱体(1)之间铰接有限位弹簧(6),限位弹簧(6)与箱体(1)的铰接点位于H形架与箱体(1)的铰接点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箱用可单手拖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1)位于折叠拖轮单元外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武岳猛超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平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