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汉大学专利>正文

除雾组件和除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946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除雾组件和除雾器,属于脱硫除雾技术领域。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阵列管架、电极架和绝缘柱,阵列管架和电极架通过绝缘柱连接;阵列管架包括上固定板、汇流底板和阵列管,电极架包括固定架和多个电晕极;阵列管中,相邻两个管的间隙呈沙漏状,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管在列方向上交错布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列管在行方向上交错布置;上固定板和汇流底板相对设置,阵列管中的各个管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和汇流底板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阵列管架和电极架通过绝缘柱连接,使阵列管架和电极架成为一体化,一起装在壳体内组成除雾器,而且除雾效率高,除雾成本低。

Demister assembly and demi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雾组件和除雾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法脱硫除雾
,特别涉及一种除雾组件和除雾器。
技术介绍
脱硫塔是对工业废气进行脱硫处理的塔式设备。脱硫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会玷污和腐蚀设备以及设备之间的烟道,因此需要设置除雾器(英文:demister/misteliminator),把在喷雾吸收的过程中,烟气夹带的雾粒、浆液滴捕集下来,对脱硫塔净化的气体进行除雾。现有的除雾器包括壳体、隔板、固定板、正极连接线、负极电极线、多个电极、以及与多个电极一一对应的多个旋流管。隔板、固定板、正极连接线、负极电极线、多个电极、以及多个旋流管均设置在壳体内。隔板固定在壳体上,将壳体内分为上腔和下腔;壳体的侧面设有与下腔连通的壳体进气口,壳体的顶部设有与上腔连通的壳体出气口,壳体的底部设有排液管。多个旋流管设置在下腔内并间隔固定在隔板上,每个旋流管的侧面设有朝向壳体进气口的旋流管进气口,每个旋流管的底部设有朝向壳体出液口的排液口,旋流管的顶部设有与上腔连通并朝向壳体出气口的旋流管出气口。固定板设置在上腔内并固定在壳体上,各个电极设置在对应的旋流管内并固定在固定板上。正极连接线与多个旋流管电连接,负极连接线与多个电极电连接。正极连接线和负极连接线与电源连通之后,旋流管内形成电场。从壳体进气口进入壳体的含雾气体从旋流管进气口的切线方向进入旋流管之后,含雾气体中密度大的雾滴受到的离心力较大,向旋流管的壁面移动,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旋流管的壁面旋转向下,从排液口进入下腔,最终从壳体出液口排出壳体;而且雾滴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吸附负电离子呈现负电,进一步促使雾滴向旋流管的壁面移动并沿旋流管的壁面排出;同时含雾气体中密度小的气体向电极移动,并从旋流管出气口进入上腔,最终从壳体排气口排出壳体。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机械除雾需要含雾气体从旋流管进气口的切线方向进入旋流管,要求较高,除雾效率较低。如果依靠静电除雾,则消耗的电能较多,除雾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雾组件和除雾器,利用阵列管进行机械除雾,可以兼顾除雾效率和除雾成本,改善除雾器的作用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雾组件,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阵列管架,所述阵列管架包括上固定板、汇流底板和阵列管;所述阵列管中,相邻两个管的间隙呈沙漏状,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管在列方向上交错布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列管在行方向上交错布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汇流底板相对设置,所述阵列管中的各个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汇流底板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阵列管中,相邻两个管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管的直径的1.2倍~1.4倍。可选地,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电极架和多个绝缘柱,所述阵列管架和所述电极架通过所述多个绝缘柱连接;所述电极架包括固定架和多个电晕极;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背向所述汇流底板的一侧,各个所述绝缘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上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阵列管中的各个管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汇流底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阵列管中的各个管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多个电晕极与所述阵列管中的管一一对应,各个所述电晕极设置在所述电晕极对应的管内,并穿过与所述电晕极对应的管连通的第一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进一步地,所述汇流底板与所述上固定板之间的距离沿含雾气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更进一步地,所述汇流底板与所述上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2°~5°。更进一步地,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固定在所述汇流底板上距离所述上固定板最远的区域,并向远离所述上固定杆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雾器,所述除雾器包括壳体和阵列管架,所述阵列管架包括上固定板、汇流底板和阵列管;所述阵列管中,相邻两个管的间隙呈沙漏状,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管在列方向上交错布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列管在行方向上交错布置;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汇流底板相对设置,所述阵列管中的各个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汇流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套设在所述上固定板、所述汇流底板和所述阵列管外,所述壳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阵列管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可选地,所述除雾器还包括电极架和多个绝缘柱,所述阵列管架和所述电极架通过所述多个绝缘柱连接;所述电极架包括固定架和多个电晕极;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背向所述汇流底板的一侧,各个所述绝缘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上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阵列管中的各个管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汇流底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阵列管中的各个管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多个电晕极与所述阵列管中的管一一对应,各个所述电晕极设置在所述电晕极对应的管内,并穿过与所述电晕极对应的管连通的第一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汇流底板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固定架和所述多个绝缘柱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上固定板上的所有第一通孔连通;所述阵列管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汇流底板上的所有第二通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腔体内设有集水槽。可选地,所述进气口设有网状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上固定板和汇流底板相对设置,引导含雾气体从上固定板和汇流底板之间的阵列管流过。阵列管中,相邻两个管的间隙呈沙漏状,形成类似文氏管的结构;含雾气体从相邻两个管之间流过时发生文氏效应,含雾气体通过小间距区域时流速增大,压力降低,产生吸附作用;含雾气体中的雾滴吸附在管外壁之后会在重力作用力下沿管外壁下流,而含雾气体中的气体会离开管外壁,最终流出阵列管,实现含雾气体的气液分离。而且阵列管中,一个方向上相邻的两排管在另一个方向上交错布置,含雾气体从前一排相邻两个管之间流过之后,会径直撞向后一排的管,含雾气体中的雾滴会在重力作用力下沿管外壁下流,含雾气体中的气体会绕开管,进一步实现含雾气体的气液分离。而含雾气体绕开管之后,会再次从相邻两个管之间流过,如此不断循环,直到含雾气体流出阵列管。因此,含雾气体流过阵列管的过程中,会不断进行气液分离,除雾效率很高,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消耗电能,除雾成本很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壳体;10a、进气口;10b、出气口;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阵列管架,所述阵列管架包括上固定板(21)、汇流底板(22)和阵列管(23);所述阵列管(23)中,相邻两个管的间隙呈沙漏状,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管在列方向上交错布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列管在行方向上交错布置;所述上固定板(21)和所述汇流底板(22)相对设置,所述阵列管(23)中的各个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固定板(21)和所述汇流底板(22)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包括阵列管架,所述阵列管架包括上固定板(21)、汇流底板(22)和阵列管(23);所述阵列管(23)中,相邻两个管的间隙呈沙漏状,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管在列方向上交错布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列管在行方向上交错布置;所述上固定板(21)和所述汇流底板(22)相对设置,所述阵列管(23)中的各个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固定板(21)和所述汇流底板(2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管(23)中,相邻两个管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管的直径的1.2倍~1.4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电极架和多个绝缘柱(30),所述阵列管架和所述电极架通过所述多个绝缘柱(30)连接;所述电极架包括固定架(41)和多个电晕极(42);所述固定架(41)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21)背向所述汇流底板(22)的一侧,各个所述绝缘柱(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架(41)和所述上固定板(21)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21)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阵列管(23)中的各个管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汇流底板(22)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阵列管(23)中的各个管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多个电晕极(42)与所述阵列管(23)中的管一一对应,各个所述电晕极(42)设置在所述电晕极(42)对应的管内,并穿过与所述电晕极(42)对应的管连通的第一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架(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底板(22)与所述上固定板(21)之间的距离沿含雾气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底板(22)与所述上固定板(21)之间的夹角为2°~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挡板(50),所述挡板(50)固定在所述汇流底板(22)上距离所述上固定板(21)最远的区域,并向远离所述上固定杆(21)的方向延伸。


7.一种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器包括壳体(10)和阵列管架,所述阵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零朱中奎常玉锋刘晓晔徐志花
申请(专利权)人:江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