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584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顶部设置有抗拉伸层,所述抗拉伸层的顶部设置有沾附层,所述沾附层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薄膜层,所述石墨烯薄膜层的顶部设置有防静电层,基材层的底部设置有硬化层,防静电层包括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的顶部设置有PVC防静电薄膜层,PVC防静电薄膜层的顶部设置有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抗拉伸层、石墨烯薄膜层、防静电层、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PVC防静电薄膜层和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石墨烯导电薄膜由于防静电效果差,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板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不方便使用的问题。

An antistatic graphene conductive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
本技术涉及导电薄膜
,具体为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
技术介绍
保护膜主要用来固定和保护各种产品,以及为生产过程提供保护等等,保护膜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运输、电子通讯、安防、商业、医疗、个人护理、电子、电气、建筑、文教及消费等多个领域,现有的石墨烯导电薄膜由于防静电效果差,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板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不方便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具备防静电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石墨烯导电薄膜由于防静电效果差,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板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不方便使用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顶部设置有抗拉伸层,所述抗拉伸层的顶部设置有沾附层,所述沾附层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薄膜层,所述石墨烯薄膜层的顶部设置有防静电层,所述基材层的底部设置有硬化层。优选的,所述防静电层包括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所述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的顶部设置有PVC防静电薄膜层,所述PVC防静电薄膜层的顶部设置有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优选的,所述基材层为可弹性弯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85μm。优选的,所述石墨烯薄膜层的厚度为40μm。优选的,所述抗拉伸层的顶部与石墨烯薄膜层的底部通过沾附层粘接。(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抗拉伸层、石墨烯薄膜层、防静电层、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PVC防静电薄膜层和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石墨烯导电薄膜由于防静电效果差,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板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不方便使用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设置硬化层,能够增强薄膜的耐磨度,避免了由于耐磨效果差容易损坏,通过设置沾附层,使得抗拉伸层和石墨烯薄膜层粘连的更加稳定,避免了粘接不牢固容易脱离的现象,通过设置PVC防静电薄膜层,PVC防静电薄膜层是以PVC树脂为主体,经特殊加工制作而成,PVC粒子界面间形成导静电网络,具有永久性防静电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薄膜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静电层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材层、2抗拉伸层、3沾附层、4石墨烯薄膜层、5防静电层、501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502PVC防静电薄膜层、503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6硬化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的基材层1、抗拉伸层2、沾附层3、石墨烯薄膜层4、防静电层5、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501、PVC防静电薄膜层502、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和硬化层6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请参阅图1-2,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1,基材层1为可弹性弯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基材层1的厚度为85μm,基材层1的顶部设置有抗拉伸层2,抗拉伸层2的顶部与石墨烯薄膜层4的底部通过沾附层3粘接,通过设置沾附层3,使得抗拉伸层2和石墨烯薄膜层4粘连的更加稳定,避免了粘接不牢固容易脱离的现象,抗拉伸层2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薄膜层4,石墨烯薄膜层4的厚度为40μm,石墨烯薄膜层4的顶部设置有防静电层5,防静电层5包括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的顶部设置有PVC防静电薄膜层502,PVC防静电薄膜层502的顶部设置有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501,通过设置PVC防静电薄膜层502,PVC防静电薄膜层502是以PVC树脂为主体,经特殊加工制作而成,PVC粒子界面间形成导静电网络,具有永久性防静电功能,基材层1的底部设置有硬化层6,通过设置硬化层6,能够增强薄膜的耐磨度,避免了由于耐磨效果差容易损坏。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硬化层6,能够增强薄膜的耐磨度,避免了由于耐磨效果差容易损坏,通过设置沾附层3,使得抗拉伸层2和石墨烯薄膜层4粘连的更加稳定,避免了粘接不牢固容易脱离的现象,通过设置PVC防静电薄膜层502,PVC防静电薄膜层502是以PVC树脂为主体,经特殊加工制作而成,PVC粒子界面间形成导静电网络,具有永久性防静电功能,通过抗拉伸层2、石墨烯薄膜层4、防静电层5、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501、PVC防静电薄膜层502和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石墨烯导电薄膜由于防静电效果差,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板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不方便使用的问题。综上所述:该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通过抗拉伸层2、石墨烯薄膜层4、防静电层5、聚噻吩型高分子防静电液涂层501、PVC防静电薄膜层502和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石墨烯导电薄膜由于防静电效果差,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板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不方便使用的问题。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1)的顶部设置有抗拉伸层(2),所述抗拉伸层(2)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薄膜层(4),所述石墨烯薄膜层(4)的顶部设置有防静电层(5),所述基材层(1)的底部设置有硬化层(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1)的顶部设置有抗拉伸层(2),所述抗拉伸层(2)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薄膜层(4),所述石墨烯薄膜层(4)的顶部设置有防静电层(5),所述基材层(1)的底部设置有硬化层(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静电的石墨烯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层(5)包括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所述防静电聚酰亚胺薄膜层(503)的顶部设置有PVC防静电薄膜层(502),所述PVC防静电薄膜层(502)的顶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昆洲蔡弦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恒力盛泰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