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0204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和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均与压紧板连接,工作开始时先往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充油,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随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形成真空,并通过充液阀快速向油箱吸油,使得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均能快速推进,缩短了主油缸活塞杆推动压紧板合拢的时间;在油缸快速后退的过程中,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有杆腔的内的油通过不同管路流回油箱,减少了活塞杆回程的时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压滤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能够缩短主油缸活塞杆推动压紧板合拢及活塞杆回程的周期,提高压滤机的工作效率。

Fast propulsion system of filter pr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工业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板框式压滤机、厢式压滤机、隔膜压滤机使用的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造纸、酿造、污泥处理等相关行业,将含水较高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主要是用离心脱水机、带式压滤机、板框压滤机、真空压滤机等过滤设备利用过滤介质对物料施加一定的压力,从液体中将固体过滤出来,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现有的压滤机一般采用主油缸的活塞杆与压紧板连接,由主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推动压紧板使设置在压紧板和止推板之间的若干个滤板合拢,然后进行压滤,压滤完成后,主油缸的活塞杆回程,采用电动工具将数量众多的笨重的滤板依次拉开,让滤饼掉落;然后再将滤板合拢。随着压滤设备的发展,压滤机的过滤面积不断增大,滤板的数量不断增多,压滤机的工作压强由过去的2MPa提高到30Mpa,与之配合的主油缸直径也越来越大,主油缸所需的液压油由高压油泵在运转的过程中提供,流量有限,导致主油缸活塞杆推动压紧板合拢及活塞杆回程的周期过长,影响压滤机的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主油缸活塞杆推动压紧板合拢及活塞杆回程的周期的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构成的压滤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包括油箱、液压泵、比例换向阀,第一电液换向阀、第二电液换向阀、第一电磁球阀、第二电磁球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第一液压缸和至少一个第二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均与所述压滤机的压紧板连接,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的第二进出油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油箱的第四油口、第二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液压泵的进口端与油箱的第一油口连通,液压泵的出口端与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比例换向阀的P11油口、第一电磁球阀的进口端、第一溢流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一溢流阀的出口端与比例换向阀的T11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14的T14油口、回油过滤器的进口端连通,回油过滤器的出口端与油箱的第二油口连通,比例换向阀的A11油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第一电液换向阀的P13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的P14油口、第一液控单向的出油口、第二溢流阀的进口端连通,比例换向阀的B11油口与第一电液换向阀的T13油口连通,第一电液换向阀的B13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第二电液换向阀的B14油口与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的第一进出油口、第二电磁球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二电磁球阀的出口端与第二溢流阀的出口端、第一单向液控阀的进油口、油箱的第三油口连通,第一电磁球阀的出口端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连通。优选的是,所述液压泵为柱塞泵。优选的是,所述液压泵的出口端设置有压力表。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为充液阀。优选的是,所述比例换向阀的A11油口的出口端设有压力传感器。优选的是,所述比例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一种压滤机,包括上述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所述压滤机还包括成对配套的压紧板和止推板,在压紧板和止推之间设置有至少2个滤板,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用于推动压紧板、滤板和止推板合拢。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能够缩短主油缸活塞杆推动压紧板合拢及活塞杆回程的周期,提高压滤机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压滤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的压滤机包括成对配套的压紧板4和止推板6,在压紧板4和止推板6之间设置有2~120个滤板5,还设有用于推动压紧板4、滤板5和止推板6合拢的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包括油箱7、液压泵8、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第一电液换向阀13、第二电液换向阀14、第一电磁球阀12、第二电磁球阀15、第一液控单向阀18、第二液控单向阀16、第一液压缸1和至少一个第二液压缸2。第二液压缸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3个……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压缸的数量是4个。第一液压缸1的活塞杆101、第二液压缸2的活塞杆102均与压紧板4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为单活塞杆双作用油缸,第二液压缸2的无杆腔202的第二进出油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油箱7的第四油口a4、第二液压缸2的有杆腔203连通。液压泵8的进口端与油箱7的第一油口a1连通,液压泵8的出口端与第一单向阀19的进口端连通,第一单向阀19的出口端与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的P11油口、第一电磁球阀12的进口端、第一溢流阀9的进口端连通。第一溢流阀9的出口端与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的T11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的T14油口、回油过滤器10的进口端连通。回油过滤器10的出口端与油箱7的第二油口a2连通。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的A11油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102、第一电液换向阀13的P13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14的P14油口、第一液控单向阀18的出油口、第二溢流阀21的进口端连通。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的B11油口与第一电液换向阀13的T13油口连通。第一电液换向阀13的B13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103连通。第二电液换向阀14的B14油口与第二单向阀20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单向阀20的出口端与第二液压缸2的无杆腔202的第一进出油口、第二电磁球阀15的进口端连通。第二电磁球阀15的出口端与第二溢流阀21的出口端、第一液控单向阀18的进油口、油箱7的第三油口a3连通。第一电磁球阀12的出口端与第一液控单向阀16的控制油口、第二液控单向阀18的控制油口连通。液压泵8优选为柱塞泵。液压泵8的出口端设置有压力表17,压力表17用于显示系统压力。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的A11油口的出口端设有压力传感器22。三位四通电磁比例换向阀11还可以由其他比例换向阀代替,只要能实现相同的油路切换功能即可。第一溢流阀9用于控制系统的建压与卸荷。实际上,第一溢流阀9在系统正常工作时,阀门关闭,只有负载超过规定的极限(系统压力超过调定压力)时开启溢流,进行过载保护,使系统压力不再增加。回油过滤器10设在系统末端的回油管路上,其作用是把系统内产生或侵入的污染物在返回油箱前过滤掉。第一单向阀19用于防止液压泵8输送的油液倒流。优选地,第二液控单向阀16为充液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包括油箱、液压泵、比例换向阀,第一电液换向阀、第二电液换向阀、第一电磁球阀、第二电磁球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第一液压缸和至少一个第二液压缸,/n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均与所述压滤机的压紧板连接,/n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的第二进出油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油箱的第四油口、第二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n液压泵的进口端与油箱的第一油口连通,/n液压泵的出口端与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比例换向阀的P11油口、第一电磁球阀的进口端、第一溢流阀的进口端连通,/n第一溢流阀的出口端与比例换向阀的T11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14的T14油口、回油过滤器的进口端连通,/n回油过滤器的出口端与油箱的第二油口连通,/n比例换向阀的A11油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第一电液换向阀的P13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的P14油口、第一液控单向的出油口、第二溢流阀的进口端连通,/n比例换向阀的B11油口与第一电液换向阀的T13油口连通,/n第一电液换向阀的B13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n第二电液换向阀的B14油口与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的第一进出油口、第二电磁球阀的进口端连通,/n第二电磁球阀的出口端与第二溢流阀的出口端、第一单向液控阀的进油口、油箱的第三油口连通,/n第一电磁球阀的出口端与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控制油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滤机快速推进系统,包括油箱、液压泵、比例换向阀,第一电液换向阀、第二电液换向阀、第一电磁球阀、第二电磁球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第一液压缸和至少一个第二液压缸,
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均与所述压滤机的压紧板连接,
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的第二进出油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油箱的第四油口、第二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
液压泵的进口端与油箱的第一油口连通,
液压泵的出口端与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比例换向阀的P11油口、第一电磁球阀的进口端、第一溢流阀的进口端连通,
第一溢流阀的出口端与比例换向阀的T11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14的T14油口、回油过滤器的进口端连通,
回油过滤器的出口端与油箱的第二油口连通,
比例换向阀的A11油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第一电液换向阀的P13油口、第二电液换向阀的P14油口、第一液控单向的出油口、第二溢流阀的进口端连通,
比例换向阀的B11油口与第一电液换向阀的T13油口连通,
第一电液换向阀的B13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
第二电液换向阀的B14油口与第二单向阀的进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宋义郑泰山高瑜廖旺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机械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