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8012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和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包括内插气道及进气歧管本体,所述内插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插气道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内,所述内插气道的材料为导热系数低的材料,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固定在所述气缸盖的外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使用导热系数低的内插气道作为发动机气缸盖进气道的一部分,由于内插气道的导热系数低,这样便可降低发动机气缸盖进气道对气体的加热效应,进而提升发动机容积效率。

Engine intak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进气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油耗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性能成为了各大汽车厂商研究的重点,而在提高发动机输出性能的诸多手段中,提高发动机容积效率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讲,影响发动机容积效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气缸进气门处气体温度的高低。通常,进气门处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密度越低,则进入气缸的气体质量流量越低,进入气缸的氧气量就越少。相关技术中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是通过空滤器将气体进行过滤清洁,并引入到进气歧管之中,再通过进气歧管的分歧将气体传输至各个气缸盖的进气道,进而进入气缸内部。然而,发动机在实际工作时,气缸盖的进气道壁面温度非常高,气缸盖的进气道壁面会对气体进行加热,导致气体密度减小,从而降低了进入气缸的气体质量流量而影响发动机的容积效率,最终影响发动机性能输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可以降低发动机气缸盖进气道处的高温对发动机容积效率的影响。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和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包括内插气道及进气歧管本体,所述内插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插气道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内,所述内插气道的材料为导热系数低的材料,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固定在所述气缸盖的外壁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气道包括内插管及密封件,所述内插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插管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内,所述密封件套装在所述内插管的外壁靠近第二端的外壁上,所述密封件夹装在所述内插管和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管的外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密封件装设在所述凹槽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气缸盖靠近所述进气歧管的一侧设有内插孔,所述内插孔与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连通,且所述内插孔的外径大于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的外径,所述内插管的第二端插装在所述内插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管的外壁靠近第二端的位置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安装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将所述内插管定位在所述内插孔中。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所述定位件为销钉,所述定位件螺纹装设在定位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管与所述气缸盖内插孔之间为间隙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孔靠近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内插孔远离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一端的外径。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气道的第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内插气道的第二端的外径。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插气道为塑胶注塑而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时,由于内插气道直接插装在气缸盖的进气道内,所以气体由内插气道直接进入气缸内部。又由于内插气道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作,所以内插气道内壁的温度远远低于发动机气缸盖的进气道温度,以至于气体在流经内插进气道时温度上升较慢,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气缸盖的进气道对气体的加热效应,进而提升发动机容积效率。尤其是当发动机处于低速运转时,气体的流动速度慢,气缸盖的进气道对气体的加热时间长。而内插气道可以有效减少气缸盖的进气道对气体的加温,进而保证进入气缸的气体初始温度低,降低了气缸内压缩上止点时刻工质温度,也降低了发动机在低速时的爆震倾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中内插管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内插气道的放大图。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1、进气歧管;11、内插气道;111、内插管;1111、凹槽;112、密封件;1112、定位孔;1113、定位件;2、气缸盖;21、进气道;22、内插孔;3、火花塞孔;4、气门导杆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如图1所示,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1和气缸盖2,进气歧管1包括内插气道11及进气歧管本体(图未示),内插气道11的第一端与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内插气道11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发动机气缸盖2的进气道21内,内插气道11的材料为导热系数低的材料,进气歧管本体固定在气缸盖的外壁上。在使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时,首先将内插式进气歧管的内插气道插入在发动机气缸盖的进气道内,然后将内插式进气歧管的进气歧管本体固定在动机气缸盖上的法兰面上,气体在通过进气歧管本体的分流后对应进入到内插气道及发动机气缸盖进气道内。由于内插气道直接插装在气缸盖的进气道内,所以气体由内插气道直接进入气缸内部,又由于内插气道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作,所以内插气道内壁的温度远远低于发动机气缸盖的进气道温度,以至于气体在流经内插进气道时温度上升较慢,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气缸盖的进气道对气体的加热效应,进而提升发动机容积效率。尤其是当发动机处于低速运转时,气体的流动速度慢,气缸盖的进气道对气体的加热时间长。而内插气道可以有效减少气缸盖的进气道对气体的加温,进而保证进入气缸的气体初始温度低,降低了气缸内压缩上止点时刻工质温度,也降低了发动机在低速时的爆震倾向。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气缸盖2还包括火花塞孔3及气门导杆孔4,火花塞孔3设置在气缸盖2的中部,火花塞孔3用于装设火花塞,气门导杆孔4设置在偏离气缸盖2的中部位置处,气门导杆孔4用于装设气门导杆,气缸盖2的进气道21设置在气门导杆孔4一侧,气缸盖2的进气道21的出气端与气门导杆孔4连通。可选地,内插气道11为塑胶注塑而成,该塑胶为耐高温塑胶。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气缸盖2一般都是金属所制,气缸盖2的进气道21内壁也是金属,而内插气道11采用耐高温塑胶制作,由于耐高温塑胶的导热系数只有金属的1/500-1/600,所以这可以大大降低气缸盖2的进气道21对气体的加热效应,进而提升发动机容积效率。可选地,内插气道11的第一端的外径大于内插气道11的第二端的外径。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内插气道11的第一端的外径大于内插气道11的第二端的外径一方面可以方便内插气道11的第一端与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相连,同时便于内插气道11的第二端插入在气缸盖2的进气道21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内插管111与气缸盖2的进气道21之间配合,保证气体在进入气缸盖2的进气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1)和气缸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包括内插气道(11)及进气歧管本体,所述内插气道(11)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插气道(11)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所述气缸盖(2)的进气道(21)内,所述内插气道(11)的材料为导热系数低的材料,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固定在所述气缸盖(2)的外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1)和气缸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包括内插气道(11)及进气歧管本体,所述内插气道(11)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插气道(11)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所述气缸盖(2)的进气道(21)内,所述内插气道(11)的材料为导热系数低的材料,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固定在所述气缸盖(2)的外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插气道包括内插管(111)及密封件(112),所述内插管(111)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插管(111)的第二端密封插装在所述气缸盖(2)的进气道内,所述密封件(112)套装在所述内插管(111)的外壁靠近第二端的外壁上,所述密封件(112)夹装在所述内插管(111)和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插管(111)的外壁上设有凹槽(1111),所述密封件(112)装设在所述凹槽(11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2)靠近所述进气歧管的一侧设有内插孔(22),所述内插孔(22)与所述气缸盖的进气道(21)连通,且所述内插孔(22)的外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国王伟金晖李玉琦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