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3124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扇,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包括壳体、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壳体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相对设置,壳体内形成空气流动通道;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设置在壳体内,进风机构包括进风扇叶,进风扇叶朝向进风口,出风机构包括出风扇叶,出风扇叶朝向出风口;进风扇叶和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解决了现有风扇出风量也小的问题。由于进风扇叶和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既能实现避免进风的风量和出风的风量在壳体内部倒灌,减小噪音,增加出风量,还能实现空气自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形成二级增压流动,加快空气流动。

F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扇。
技术介绍
风扇,是一种利用电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对于较为炎热的地区,人们需要时刻对身体进行降温,保证人体舒适度;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运而生的风扇受到人们的亲睐,现有常见的风扇,体积小,占据空间小,可以手持近距离与人体靠近,能够实现时刻对人体进行近距离降温,但是其出风量比较小,实际起到的降温效果差,不能满足使用者需要较大的出风量的需求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风扇,以缓解了现有风扇出风量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风扇,包括:壳体、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所述壳体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壳体内形成空气流动通道;所述进风机构和所述出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机构包括进风扇叶,所述进风扇叶朝向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机构包括出风扇叶,所述出风扇叶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进风扇叶和所述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所述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包括中心圆片和多根防护条,多根所述防护条沿中心圆片的周向呈辐射状间隔设置,多根所述防护条的首端与所述中心圆片固定连接,多根所述防护条的尾端与壳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条的尾端包括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面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弯曲,以使所述弧形部与壳体的侧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风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壳体朝向一端开口形成第一安装口,所述出风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壳体面向一端形成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相背设置;所述第一电机和进风扇叶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内,且所述进风扇叶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口设置;所述第二电机和出风扇叶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壳体内,且所述出风扇叶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口设置。进一步的,还包括多个电池;多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壳体的外侧壁周向方向设置。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进风口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电机壳体;所述支架连接在所述出风口处,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电机壳体。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设置有挂绳孔。进一步的,还包括开关和控制板;所述开关与电源连接,且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连接,以使所述开关用于控制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输出的能量的通断,进而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启停。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口,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匀风罩,所述匀风罩连接在所述出风口处。本技术提供的风扇,壳体的下端设置进风口,壳体的上端设置出风口,壳体内形成空气流通通道;进风扇叶朝向进风口,出风扇叶朝向出风口,进风扇叶和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由于进风扇叶和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既能实现避免进风的风量和出风的风量在壳体内部倒灌,实现风量自进风口从出风口直线排出,减小噪音,增加出风量,还能实现空气自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形成二级增压流动,加快空气流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机构与出风机构连接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风机构与出风机构连接的仰视图。图标:11-壳体;12-进风机构;13-出风机构;14-防护罩;15-电池;16-底座;17-支架;18-开关;19-控制板;20-匀风罩;111-进风口;112-出风口;113-挂绳孔;114-插口;121-进风扇叶;122-第一电机;123-第一电机壳体;131-出风扇叶;132-第二电机;133-第二电机壳体;141-防护条;142-中心圆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风扇,包括:壳体11、进风机构12和出风机构13;壳体11设置的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相对设置,壳体11内形成空气流动通道;进风机构12和出风机构13设置在壳体11内,进风机构12包括进风扇叶121,进风扇叶121朝向进风口111,出风机构13包括出风扇叶131,出风扇叶131朝向出风口112;进风扇叶121和出风扇叶131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进风扇叶121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131的输出转速。由于进风扇叶121和出风扇叶131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进风扇叶121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131的输出转速,自进风口111进入的进风量通过壳体11内的空气流通通道从出风口112排出,既能实现避免进风的风量和出风的风量在壳体11内部倒灌,实现风量自进风口111从出风口112直线从出风口112排出,增加出风量,且减小噪音,还能实现空气自进风口111向出风口112方向形成二级增压流动,且逐渐加快空气流动量。其中,外部的空气自下端的进风口111通过进风扇叶121的作用下进入到壳体11内,并通过与其转速相反的出风扇叶131的作用从壳体11上端的排风口排出,避免进风扇叶121和出风扇叶131的转动方向相同导致风向倒灌,导致风量损失大的问题。其中,进风扇叶121的输出转速小于出风扇叶131的输出转速,实现风量自进风口111向出风口112移动时是渐变汇合,实现风量汇集位置冲击力较小,即产生的噪音较小,提高风扇的性能。其中,进风机构12和出风机构13套设在壳体11内,壳体11即能对进风机构12和出风机构13固定,对进风机构12和出风机构13进行保护,构成空气流动的通道,又能保证进风机构12和出风机构13处于相对紧凑的位置关系,减小整体风扇的体积。进一步的,进风口111处设置有防护罩14;防护罩14包括中心圆片142和多根防护条141,多根防护条141沿中心圆片142的周向呈辐射状间隔设置,多根防护条141的首端与中心圆片142固定连接,多根防护条141的尾端与壳体11固定连接。将防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n所述壳体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动通道;/n所述进风机构和所述出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机构包括进风扇叶,所述进风扇叶朝向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机构包括出风扇叶,所述出风扇叶朝向所述出风口;/n所述进风扇叶和所述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所述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
所述壳体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动通道;
所述进风机构和所述出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机构包括进风扇叶,所述进风扇叶朝向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机构包括出风扇叶,所述出风扇叶朝向所述出风口;
所述进风扇叶和所述出风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进风扇叶的输出转速小于所述出风扇叶的输出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防护罩;
所述防护罩包括中心圆片和多根防护条,多根所述防护条沿中心圆片的周向呈辐射状间隔设置,多根所述防护条的首端与所述中心圆片固定连接,多根所述防护条的尾端与壳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条的尾端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面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弯曲,以使所述弧形部与壳体的侧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壳体朝向一端开口形成第一安装口,所述出风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壳体面向一端形成第二安装口;
所述第一电机壳体和第二电机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田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威曼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