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涡旋盘以及包括其的电动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30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涡旋盘,用于与一动涡旋盘配合,所述静涡旋盘包括:静涡旋盘壳体以及静涡旋体,所述静涡旋体连接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补气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面向动涡旋盘的一配合面;补气接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外壁;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补气口以及所述补气接口连通,所述补气通道在所述静涡旋盘壳体内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与排气通道接触,充分利用现有压缩机的结构,通过简易的设计在原有力学平衡基础上保证了运动部件的平衡性,减少了振动和噪声,充分考虑了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特性,制冷剂混合更加充分,有益于改善补气涡旋压缩机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Static scroll and its electric scroll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涡旋盘以及包括其的电动涡旋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静涡旋盘以及包括其的电动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热泵有冬季低温环境下制热性能恶化和运行可靠性下降的问题,补气增焓技术已被证明是在低温环境下提高热泵性能的有效方式。当室外气温降至很低时,制冷剂的吸气比容增大,吸气量急剧减少,制热量不能满足采暖要求。同时,系统制热量和COP持续下降,排气温度却大幅升高,甚至在极低的温度下,压缩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热泵在初始设计时既要考虑普通工况下运行的经济性及可靠性,同时也要考虑极端工况下的运行性能,补气增焓技术为这种设计需求提供了可能性。现阶段,在压缩机和其它系统部件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时,补气增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拓宽空气源热泵的使用范围、提高系统性能与可靠性大有益处。特别是对纯电动汽车而言,热泵的耗能直接影响续航里程,现阶段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与人们舒适性要求相关的汽车热泵空调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现有一些技术提出了不同应用领域的补气增焓系统设计方案,大多没有给出压缩机的补气口设计,目前关于电动涡旋压缩机补气口的设计较少,补气通道的具体加工方案较为单一,无法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之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缺少具体的补气口设计方案,不利于提高流场的均匀性和改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特性的缺陷,提供一种静涡旋盘以及包括其的电动涡旋压缩机。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静涡旋盘,用于与一动涡旋盘配合,其特点在于,所述静涡旋盘包括:静涡旋盘壳体以及静涡旋体,所述静涡旋体连接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补气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面向动涡旋盘的一配合面;补气接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外壁;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补气口以及所述补气接口连通,所述补气通道在所述静涡旋盘壳体内延伸。本方案基于涡旋压缩机而设计的补气通道进一步扩展了低温工况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不同补气通道的开闭及流量调节来实现低温工况下的热泵适用性,工况范围更广,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补气孔11的设计使得制冷剂混合后的流场更加均匀化,可以改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特性,在充分考虑热力学性能的同时也避免了较大的振动和噪声,系统稳定性得到保证。补气通道在静涡旋盘壳体内延伸的设计避免了与排气通道接触,提高了压缩机的稳定性,充分利用现有压缩机的结构,通过简易的设计提高了现有涡旋压缩机的经济性与能效性。较佳地,所述补气通道包括: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与所述补气接口连通,且所述横向延伸部沿着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外壁朝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内部延伸;纵向延伸部,所述纵向延伸部分别与所述横向延伸部以及所述补气口连通,且所述纵向延伸部沿着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内部朝所述配合面延伸。加工时,采用先在静涡旋盘壳体内横向一定角度打孔形成横向延伸部,再纵向打盲孔形成纵向延伸部,从而与动涡旋盘相通。较佳地,所述横向延伸部平行于所述配合面,所述纵向延伸部垂直于所述配合面。较佳地,所述补气口的数量为偶数个,分别沿着所述静涡旋盘的中心对称分布。对称设置的补气口有利于静涡旋盘的力学平衡,减少振动和噪音。较佳地,所述补气口分布于以所述静涡旋盘的中心为圆心的不同基圆上,其中,沿中心对称的两个所述补气口位于同一基圆。补气口的位置需要与涡旋压缩机本身的其他结构进行适配。因此尽管理论上可以将所有补气口设置于同一基圆,但相应的设计空间以及与其他结构的配合会困难。因此采用不同基圆的设置可以将补气口的位置灵活设置,以更好地应对其他结构的配合。较佳地,所述补气口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补气口分布于以所述静涡旋盘的中心为圆心的两个不同基圆上,其中,同一基圆上设置有两个沿所述静涡旋盘中心对称的补气口。较佳地,所述静涡旋盘还连接有一补气接头,所述补气接头与所述补气接口连通。较佳地,所述静涡旋盘壳体上设置有排气阀片连接孔。较佳地,所述静涡旋盘壳体上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静涡旋盘的中心。一种电动涡旋压缩机,其特点在于,所述电动涡旋压缩机包括所述静涡旋盘以及动涡旋盘,所述补气口连通所述动涡旋盘。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避免了与排气通道接触,充分利用现有压缩机的结构,通过简易的设计在原有力学平衡基础上保证了运动部件的平衡性,减少了振动和噪声,充分考虑了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特性,制冷剂混合更加充分,有益于改善补气涡旋压缩机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补气口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静涡旋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静涡旋盘,用于与一动涡旋盘配合,其中,静涡旋盘包括静涡旋盘壳体22、静涡旋体、补气口11、补气接口12以及补气通道1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静涡旋盘包括静涡旋盘壳体22以及静涡旋体21,静涡旋体21连接于静涡旋盘壳体22。静涡旋盘壳体22以及静涡旋体21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相应位置设置均可以采用本领域的现有设计,故在此不作赘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静涡旋盘包括补气口11,补气口11开设于静涡旋盘壳体22的面向动涡旋盘的一配合面221。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静涡旋盘还包括补气接口12,开设于静涡旋盘壳体22的外壁222。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静涡旋盘还包括补气通道13,补气通道13两端分别与补气口11以及补气接口12连通,补气通道13在静涡旋盘壳体22内延伸。本方案基于涡旋压缩机而设计的补气通道13进一步扩展了低温工况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不同补气通道13的开闭及流量调节来实现低温工况下的热泵适用性,工况范围更广,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补气孔11的设计使得制冷剂混合后的流场更加均匀化,可以改善涡旋压缩机的运行特性,在充分考虑热力学性能的同时也避免了较大的振动和噪声,系统稳定性得到保证。补气通道13在静涡旋盘壳体22内延伸的设计避免了与排气通道接触,提高了压缩机的稳定性,充分利用现有压缩机的结构,通过简易的设计提高了现有涡旋压缩机的经济性与能效性。本实施例中,补气通道13进一步包括横向延伸部以及纵向延伸部。其中,横向延伸部即图3中所示的延伸于补气口11以及补气接口12之间的若干通道。纵向延伸部垂直于图3中的纸面,与图3中的补气口11重叠,故在图3中并没有其他显示,其垂直于配合面221的设置。本实施例中,横向延伸部与补气接口12连通,且横向延伸部沿着静涡旋盘壳体22的外壁222朝静涡旋盘壳体22的内部延伸;本实施例中,纵向延伸部分别与横向延伸部以及补气口11连通,且纵向延伸部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涡旋盘,用于与一动涡旋盘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包括:/n静涡旋盘壳体以及静涡旋体,所述静涡旋体连接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n补气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面向动涡旋盘的一配合面;/n补气接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外壁;/n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补气口以及所述补气接口连通,所述补气通道在所述静涡旋盘壳体内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涡旋盘,用于与一动涡旋盘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包括:
静涡旋盘壳体以及静涡旋体,所述静涡旋体连接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
补气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面向动涡旋盘的一配合面;
补气接口,开设于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外壁;
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补气口以及所述补气接口连通,所述补气通道在所述静涡旋盘壳体内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涡旋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通道包括:
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与所述补气接口连通,且所述横向延伸部沿着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外壁朝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内部延伸;
纵向延伸部,所述纵向延伸部分别与所述横向延伸部以及所述补气口连通,且所述纵向延伸部沿着所述静涡旋盘壳体的内部朝所述配合面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涡旋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延伸部平行于所述配合面,所述纵向延伸部垂直于所述配合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涡旋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口的数量为偶数个,分别沿着所述静涡旋盘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守信李建武贾鹏苏林李康方奕栋余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