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泵、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145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油泵、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所述机油泵包括泵壳体、外转子及内转子,所述泵壳体内形成有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所述外转子设于所述泵壳体内,所述内转子转动套设于所述外转子内,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有多个容积腔,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其中,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增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具有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的适配端,所述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内转子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减少空化风险,从而提高机油泵的NVH性能。

Oil pump, engine lubricating system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油泵、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机油泵、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机油泵是保证润滑油在润滑系统内循环流动的重要结构,在发动机任何转速下都能以足够高的压力向润滑部件输送足够数量的润滑油。转子式机油泵主要由内转子,外转子,泵体、泵盖及限压阀组成。转子式机油泵具有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质量轻、吸油真空度较大的特点,应用较为广泛。现有技术中,机油泵的低压区域和高压区域之间的距离较大,当内外转子之间的容积腔由低压区转到高压区时,转子域压力先是变到最低,然后瞬间变到最大,压力变低在转动过程中形成了闭死空间,而随着转动,闭死空间会继续增加,但是没有油液补给,进而导致该空间压力降到最低,甚至会出现空化现象,然后转子再次转过一定角度,对闭死空间进行挤压,导致压力瞬间升到最大,闭死空间的压力剧烈变化会导致该区域产生冲击,进而会产生压力脉动噪音,不利于机油泵的NVH性能,因此,现有机油泵的结构需要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油泵、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汽车,旨在优化机油泵的结,提高机油泵的NVH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机油泵,包括: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内形成有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外转子,设于所述泵壳体内;以及,内转子,转动套设于所述外转子内,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有多个容积腔,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其中,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增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具有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的适配端,所述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内转子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可选地,沿所述泵壳体的径向上,所述第一容积腔的最大宽度值为L;所述内转子的齿根圆直径为D1,所述外转子的齿顶圆直径为D2,其中,L=(D2-D1)/2。可选地,所述适配端包括适配腔本体及自所述适配腔本体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延伸的两个适配腔臂,两个所述适配腔臂呈内外向间隔设置,所述适配腔本体及两个所述适配腔臂均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瞬时同步分离以适配;和/或,所述高压油腔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延伸有第一卸荷槽,以使得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的同时,所述第一容积腔连通所述第一卸荷槽。可选地,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小的第二容积腔;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减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二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减压过渡区间;所述高压油腔朝向所述减压过渡区间延伸有第二卸荷槽,用以连通所述第二容积腔。可选地,所述泵壳体包括泵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泵体上的泵盖,所述第一卸荷槽形成于所述泵盖上;和/或,所述泵壳体包括泵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泵体上的泵盖,所述第二卸荷槽形成于所述泵盖上。可选地,所述泵壳体包括泵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泵体上的泵盖,所述第一卸荷槽设置两个且分别形成于所述泵体和泵盖上;和/或,所述泵壳体包括泵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泵体上的泵盖,所述第二卸荷槽设置两个且分别形成于所述泵体和泵盖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卸荷槽的深度为H1,所述第一卸荷槽的宽度为L1,且0.5≤H1/L1≤0.6;和/或,所述第二卸荷槽的深度为H2,所述第二卸荷槽的宽度为L2,且0.5≤H2/L2≤0.6。可选地,H1/L1=0.57,和/或,H2/L2=0.5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包括: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内形成有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外转子,设于所述泵壳体内;以及,内转子,转动套设于所述外转子内,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有多个容积腔,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其中,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增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具有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的适配端,所述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内转子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包括: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内形成有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外转子,设于所述泵壳体内;以及,内转子,转动套设于所述外转子内,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有多个容积腔,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其中,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增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具有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的适配端,所述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内转子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的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在所述内转子的转动过程中,形成所述第一容积腔的同时,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减少空化风险,从而提高机油泵的NVH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机油泵的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机油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机油泵42第二容积腔11泵体51适配腔本体12泵盖52适配腔臂13低压油腔61第一卸荷槽14高压油腔62第二卸荷槽2外转子71出油管3内转子72进油管41第一容积腔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内形成有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n外转子,设于所述泵壳体内;以及,/n内转子,转动套设于所述外转子内,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有多个容积腔,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n其中,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增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具有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的适配端,所述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内转子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内形成有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
外转子,设于所述泵壳体内;以及,
内转子,转动套设于所述外转子内,所述内转子与所述外转子之间形成有多个容积腔,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大的第一容积腔;
其中,沿所述泵壳体的周向上对应在所述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之间形成有增压过渡区间,所述第一容积腔对应形成于所述增压过渡区间,所述低压油腔具有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的适配端,所述适配端的外形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相适配,以使得所述内转子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泵壳体的径向上,所述第一容积腔的最大宽度值为L;
所述内转子的齿根圆直径为D1,所述外转子的齿顶圆直径为D2,其中,L=(D2-D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端包括适配腔本体及自所述适配腔本体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延伸的两个适配腔臂,两个所述适配腔臂呈内外向间隔设置,所述适配腔本体及两个所述适配腔臂均与所述第一容积腔瞬时同步分离以适配;和/或,
所述高压油腔朝向所述增压过渡区间延伸有第一卸荷槽,以使得所述第一容积腔与所述低压油腔瞬间分离隔断的同时,所述第一容积腔连通所述第一卸荷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容积腔包括容积最小的第二容积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大王次安刘吉林倪成鑫王军昂金凤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