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731 阅读:4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它主要包括储油活塞(3)、主油缸(5)、活塞杆(7)、承载联接头(10),前座盖(6)、后座盖(1),其特征在于,储油筒(9)置于阻尼主油缸(5)的外层,主油缸活塞两边空间构成两个工作腔,在活塞杆(7)中间置有用于控制活塞两边油的沟通与闭塞的主控制阀(4),在储油筒(9)与主油缸(5)之间置有沟通主油缸和储油缸之间的辅助控制阀(2);储油活塞(3)前方通过管道和辅助控制阀(2)连接,其后方置有压簧(20)。(*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冲击振动的阻尼隔振装置,且更具体地说,涉及对管道系统遭遇地震及核电站主厂房失水事故冲击时的抗震,防止破坏性损害的液压阻尼器。
技术介绍
在发电厂(包括核电厂及常规的火力发电厂)内布满各种规格的管道,这些管道内流动的大都是高温高压甚至带辐射的介质。因此,对这些管道与建筑构架间的悬挂支撑就有特别的要求,它既能满足管道受热膨胀时的缓慢自由移动,还要阻挡诸如地震及由于高压大流量阀门启闭及失水事故引起的冲击载荷,限制其相对位移使管道能牢固而可靠地固定在各自允许的位置上。这就需要用阻尼抗振器,而这种阻尼抗振器必须保证当外界的冲击载荷撤除后管道又可恢复自由的涨缩。因而在绝大多数场合,这些管道的支撑都是通过液压阻尼器和机械阻尼器来实现的。而现有的液压阻尼器中储油活塞存在动静摩擦阻力相差很大的缺点,有的结构中,为了减少动静摩擦阻力的差值而采用聚四氟乙烯密封材料,这种材料在核电站中使用是受到限制的。而动静摩擦力的差值会使活塞的起动阻力很大,起动摩擦力是很不稳定也较难控制,如不能严格控制就会影响储油筒内压力的变化并出现突变,严重时会出现“空吸现象”,使液压阻尼器起不到抗振的作用。而理想的储油活塞应是在储油压力下储油活塞内外圈摩擦面具有严格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液压阻尼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能自动弥补由于阻尼油缸中活塞两边油腔的容积不对称及高温工况下阻尼器内油液体积变化,储存与补充油的抗振液压阻尼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实现的,它主要包括储油活塞、主油缸、活塞杆、承载联接头,前座盖、后座盖,其特点是,储油筒置于阻尼主油缸的外层,主油缸活塞两边空间构成两个工作腔,在活塞杆中间置有用于控制活塞两边油的沟通与闭锁的主控制阀,在储油筒与主油缸之间置有沟通主油缸和储油缸之间的辅助控制阀;储油活塞前方通过管道和辅助控制阀连接,其后方置有压簧。由于本技术的弹性储油结构和锥阀结构的主、辅控制阀,其专利技术的效果是能自动弥补由于阻尼油缸中活塞两边油腔的容积不对称及高温工况下阻尼器内油液体积变化,储存与补充油,能可靠地实施对振动频率f=1-33Hz范围内的有效抗振,即能经受管道系统遭遇地震及核电站主厂房失水事故冲击时的抗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主控制阀结构示意图;图3为辅助控制阀结构示意图;图4为储油活塞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作一说明由图1、4所示,本技术的液压阻尼器的载荷规格可覆盖10KN-1000KN,活塞工作行程在80mm-250mm的范围内。它主要包括储油活塞3、主油缸5、活塞杆7、承载联接头10,前座盖6、后座盖1,其特点是,储油筒9置于阻尼主油缸5的外层,主油缸活塞两边空间构成两个工作腔,在活塞杆7中间置有用于控制活塞两边油的沟通与闭塞的主控制阀4,在储油筒9与主油缸5之间置有沟通主油缸和储油缸之间的辅助控制阀2;储油活塞3前方通过管道和辅助控制阀2连接,其后方置有压簧20。液压阻尼器两端分别和建筑构架侧的支座8、管道管夹侧的支座11相连接。其工作原理说明如下本实施例中将储存由于容积变化而必需的储油筒9置于主油缸5的外层,用一个储油活塞3配合压簧20来对油缸中油液的变化进行自动补偿。主油缸5中的油在高温工况下的体积增量通过储油活塞3被挤压后退压缩压簧20而被储存起来,当油缸工况恢复正常温度时则通过压簧20的挤推储油活塞3使储油补充到主油缸5中。由于主活塞左右两腔的容积不一致而引起活塞杆在作两个方向移动时两油腔彼此排出与吸进的量两者是不对称的,因此活塞杆7不管向哪个方向移动都必然会出现由的溢出或空缺的矛盾,这同样需储油活塞3的配合移动才能实现阻尼器的正常动作。主油缸活塞两边空间构成两个工作腔,在正常情况下,即没有强烈振动冲击时,两腔必须彼此构通,以满足管道正常的必需的热涨移动。由于阻尼器两端通过支座8、11分别与厂房建筑物构架和管道连接,一旦两者之间出现强烈的冲击使活塞相对油缸的移动速度超过某一设计限定值时,装在活塞中的主控制阀门4将自动闭锁,使两油腔瞬间被隔开。让被困的油成为阻尼吸振的有效空间。冲击振动消失后,控制阀门又自动恢复正常开启状态。在储油筒9与主油缸5之间置有沟通主油缸和储油筒之间的辅助控制阀2,当出现需补充或储存油液时,此阀便被打开,主油缸与储油筒构通,而当出现冲击振动的瞬间此阀也必须闭锁。由图4所示,储油筒9的内壁与储油活塞体3之间置有外T形密封圈24,主油缸5的外壁与储油活塞体3之间置有内T形密封圈23。储油活塞体3的后端置有通过螺钉19连接的储油活塞盖17和可通过改变其厚度来调节内、外密封圈的密封槽口的宽度和密封圈的预压缩量的垫片18。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上述可调节内、外“T”形密封圈23、24的预压缩量的特殊结构设计,结构中不采用传统的矩形密封槽而采用梯形截面槽。而且密封槽口的宽度和密封圈的预压缩量是通过改变垫片18的厚度加以实现。由图1、图2、图3所示,主控制阀4和辅助控制阀2均由锥阀组成,主控制阀4成对的装于活塞杆7中间,辅助控制阀2装于后座盖1通过油管与储油筒9联通。主控制阀4和辅助控制阀2由锥阀组成,它由挡圈12、阀芯13、阀簧14和开有的小孔16组成。锥阀由阀簧14控制开启,由阀上小孔16控制流量。本实施例中的锥阀本身结构简单,其流量控制及阀的开、闭功能都在一个零件中可全部实现,和现有阻尼器中控制阀有多个零件组成相比,大大提高控制的可靠性和密封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它主要包括储油活塞(3)、主油缸(5)、活塞杆(7)、承载联接头(10),前座盖(6)、后座盖(1),其特征在于,储油筒(9)置于阻尼主油缸(5)的外层,主油缸活塞两边空间构成两个工作腔,在活塞杆(7)中间置有用于控制活塞两边油的沟通与闭塞的主控制阀(4),在储油筒(9)与主油缸(5)之间置有沟通主油缸和储油缸之间的辅助控制阀(2);储油活塞(3)前方通过管道和辅助控制阀(2)连接,其后方置有压簧(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油筒(9)的内壁与储油活塞体(3)之间置有外T形密封圈(24),所述的主油缸(5)的外壁与储油活塞体(3)之间置有内T形密封圈(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油活塞体(3)的后端置有通过螺钉(19)连接的储油活塞盖(17)和可通过改变其厚度来调节内、外密封圈的密封槽口的宽度和密封圈的预压缩量的垫片(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控制阀(4)和辅助控制阀(2)均由锥阀组成,主控制阀(4)成对的装于活塞杆(7)中间,辅助控制阀(2)装于后座盖(1)通过油管与储油筒(9)联通。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控制阀(4)和辅助控制阀(2)由锥阀组成,它由挡圈(12)、阀芯(13)、阀簧(14)和开有的小孔(16)组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它主要包括储油活塞、主油缸、活塞杆、承载联接头,前座盖、后座盖,特点是,储油筒置于阻尼主油缸的外层,主油缸活塞两边构成两个工作腔,在活塞杆中间置有用于控制活塞两边油的沟通与闭锁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山周俊贾正夫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工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