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663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它包括两个主控阀(4)和一个截止阀(1),两个主控阀(4)分别置于阻尼器的主油缸两端,活塞(6)两边空间构成的两个工作腔上方,用于沟通或隔开主油缸活塞左右两腔油,截止阀(1)是置于主油缸(7)外壳上方的储油筒(10)与主油缸(7)之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冲击振动的阻尼隔振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对核电站中大型设备例如主泵及蒸汽发生器遭遇地震及核电站主厂房事故冲击时的抗振,防止出现大型设备破坏性损害的抗振支承件液压阻尼器中的关键件可卸式控制阀。
技术介绍
在发电厂(含核电厂及常规的火力发电厂)内有些大型设备例如蒸汽发生器及主泵,它们是核电站中热交换的关键部件,通过它们维持原子能锅炉的热力循坏,这些关键部件内流动的是高温高压甚至带辐射的介质。因此设备与建筑构架间联接与支撑就有特别的要求。它既要满足部件及相联件系统受热膨胀时的缓慢自由移动,还要能抵挡诸如地震及由于高压大流量阀门启闭或失水事故引起的冲击载荷,限制其相对位移使它们能牢固而可靠地固定在各自允许的位置上。而且这种阻尼抗振器还必须保证当外界的冲击载荷撤除后设备(连同管道)又可恢复自由的涨缩。国内外对这种关键设备的支撑都是通过大型的液压阻尼抗振装置来实现的。而不同规格(指承载能力)的阻尼抗振装置主要指它能承受的冲击载荷的大小及可自由涨缩的行程范围这两个技术参数。它们抵抗冲击的能力是以阻尼器的动态刚度(K=F/Δ1)值加以表现。而对振动撤除,设备恢复自由涨缩能力则以单向释放速率指标进行判别。这种大型阻尼器的承载能力一般在2000kN-5000kN范围内。要达到这些要求,控制阀是大型液压阻尼器中的关键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在有限的空间内(含直径及长度)能自动弥补由于阻尼油缸中活塞两边油腔的容积不对称及高温工况下阻尼器内油液的体积变化的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实现的,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其特点是,它包括两个主控阀和一个截止阀,两个主控阀分别置于阻尼器的主油缸两端,活塞两边空间构成的两个工作腔上方,主控阀用于沟通或隔开主活塞左右两腔油,截止阀是置于主油缸外壳上方的储油筒与主油缸之间。所述两个主控阀为锥阀结构。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两个锥阀结构的主控制阀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平面接触阀芯相比,其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明显的,它能自动控制阻尼油缸中活塞两边油腔的油液体积变化,能可靠地对频率f=1-33Hz范围内的有效抗振,使大型设备在遭遇地震及核电站主厂房事故冲击时,防止出现破坏性损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主控阀与截止阀结构示意图;图3为锥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合附图作一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载荷规格可覆盖自2000KN~5000KN,活塞工作行程在80mm~250mm的范围内。本实施例为一3000KN载荷抗振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由图1所示,它包括两个主控阀4和一个截止阀1,两个主控阀4分别置于阻尼器的主油缸7两端,活塞6两边空间构成的两个工作腔上方,主控阀用于沟通或隔开主油缸活塞左右两腔油,截止阀1是置于主油缸7外壳上方的储油筒10与主油缸7之间,联通储油活塞2前方的储油筒10的筒底与主油缸7,储油活塞2后方置有一用于控制储油压力的螺旋压簧3。图上还包括承载接头5、后座盖9,主油缸7和后座盖9通过螺钉8连接。由图2所示,截止阀1和两个主控制阀4均置于阀座固定板13上,两个主控制阀座与主油缸通过螺钉19连接,截止阀1前端通过压簧12和储油筒固定板11相连接。截止阀通过油管与主油缸联通。由图3所示,两个主控制阀4为锥阀结构,它由阀座14、阀芯16组成,阀芯16上部置有泄流孔18,与阀座14之间置有阀簧15,下部置有挡圈17,阀芯16中心还置有用于释放油腔压力的小孔20。本实施例中的锥阀本身结构筒单,其流量控制及阀的开、闭功能都在一个零件(阀芯)中可全部实现,和国外阻尼器中控制阀有多个零件组成相比,大大提高控制的可靠性和密封性能。由于二只控制阀座与主轴缸是通过螺钉19联接的,检修拆卸时可以在油缸外露的平台上方便地进行,只要松开钉拨出阀座就可把整个控制阀全部取出,必要时可方便地进行定期保养检查或调换。阀座与油缸间的密封通过径向和端面的O型密封圈安全可靠地确保无泄漏。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结合实施例作一说明在高温工况下,主油缸7内油液的体积增量通过储油筒内活塞2,挤压压缩弹簧3而被储存起来,当恢复到正常温度时,则通过压簧3挤堆储油活塞2,将储油补充到主油缸7中。另一方面考虑到主活塞左右两腔的容积不一致而引起活塞杆在作两个方向移动时两腔油彼此排出与吸进的量两者是不对称的。因此活塞杆不管向哪个方向移动都必然出现油的溢出或空缺的矛盾,同样通过储油筒活塞的配合移动确保了阻尼器的正常动作。由主油缸活塞两边空间构成两个工作腔,这两个腔在正常工况下(指没有强烈振动冲击时)是必须彼此沟通的,以满足管道正常的必需的热涨移动。由于阻尼器两端分别联接厂房建筑物构架与设备,一旦两者之间出现强烈的冲击使活塞相对油缸的移动速度超过某一设计限定值时,装在主油缸7体壳中的主控制阀4将自动闭锁,使两腔油瞬间被隔开。让被困的油成为阻尼吸振的有效空间。冲击振动撤除后主控制阀4又自动恢复正常开启状态。而闭锁开启的动作时间必须满足抗振的频率范围要求f=1~33Hz。由于本专利技术在联通储油筒与主油缸之间装了一个可控截止阀1,当出现需补充或储存油液时,此阀便被打开,让内外油缸沟通,而当需要卸下主控制阀4检查阀的开闭性能时,此截止阀可自动切断储油筒与主油缸之间的通道。权利要求1.一种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它包括两个主控阀(4)和一个截止阀(1),两个主控阀(4)分别置于阻尼器的主油缸两端,活塞(6)两边空间构成的两个工作腔上方,用于沟通或隔开主油缸活塞左右两腔油,截止阀(1)是置于主油缸(7)外壳上方的储油筒(10)与主油缸(7)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截止阀(1)和两个主控制阀(4)均置于阀座固定板(13)上,截止阀(1)前端装有压簧(12)并和储油筒固定板(11)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主控制阀(4)为锥阀结构,它由阀座(14)、阀芯(16)组成,阀芯(16)上部置有泄流孔(18),与阀座(14)之间置有阀簧(15),下部置有挡圈(17),阀芯(16)中心还置有用于释放油腔压力的小孔(20)。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核电站中大型液压阻尼器可卸式控制阀,它包括两个锥阀结构的主控阀和一个截止阀,两个主控阀分别置于阻尼器的主油缸两端,活塞两边空间构成的两个工作腔上方,截止阀是置于主油缸外壳上方的储油筒与主油缸之间。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两个锥阀结构的主控制阀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平面接触阀芯相比,其专利技术的效果是,它能自动控制阻尼油缸中活塞两边油腔的油液体积变化,能可靠地对频率f=1-33Hz范围内的有效抗振,即能使大型设备在遭遇地震及核电站主厂房事故冲击时,防止出现大型关键设备破坏性损害。文档编号F16F9/14GK1546880SQ20031010930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2日专利技术者张培山, 刘宝森, 周俊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工厂, 上海三和铁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山刘宝森周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工厂上海三和铁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