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011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和减速机构,减速机构具有外齿轮、内齿轮以及穿过外齿轮的多个孔的多个销,外齿轮具有第1齿轮部,所述第1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顶的第1圆弧和构成齿根的第2圆弧交替连续的形状,内齿轮具有第2齿轮部,所述第2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根的第3圆弧和构成齿顶的第4圆弧交替连续并在齿顶的顶端部具有避让部的形状,所述避让部后退至第4圆弧的圆弧曲线靠齿根侧的位置。

Electric actua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lectric actuator. The electric actuator includes a motor and a reduction mechanism, wherein the reduction mechanism has an outer gear, an inner gear and a plurality of pins through a plurality of holes of the outer gear, and the outer gear has a first gear part, wherein the first gear part is in the shape of the first arc forming the tooth top and the second arc forming the tooth root when viewed axially, and the inner gear has a second gear part when viewed axially The third arc forming the tooth root and the fourth arc forming the tooth top are alternately continuous and have the shape of a avoiding part at the top part of the tooth top. The avoiding part retreats to the position where the arc curve of the fourth arc is close to the tooth root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致动器
本技术涉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用于电动致动器的减速机构,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249001号公报中公开有具有差动齿轮机构的减速机构。在上述的减速机构中,很大的力作用于差动齿轮机构中的齿轮的啮合部分。因此,若外齿轮的齿的径向外侧的角部较尖,则在长期使用时在与内齿轮之间的接触部产生磨损,降低减速机构的传递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维持减速机构的传递效率的电动致动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式,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以及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所述减速机构具有: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并且以相对于所述马达轴的中心轴线偏心的轴为中心;内齿轮,所述内齿轮包围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外侧而固定,并与所述外齿轮啮合;以及多个销,所述多个销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外齿轮的多个孔,所述外齿轮具有第1齿轮部,所述第1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顶的第1圆弧和构成齿根的第2圆弧交替连续的形状,所述内齿轮具有第2齿轮部,所述第2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根的第3圆弧和构成齿顶的第4圆弧交替连续并在所述齿顶的顶端部具有后退至比所述第4圆弧的圆弧曲线靠齿根侧的位置的避让部的形状。所述第1圆弧的半径R1、第2圆弧的半径R2、第3圆弧的半径R3以及第4圆弧的半径R4满足R1<R3<R4<R2的关系。所述外齿轮的齿顶圆与通过3个以上的所述第2圆弧的中心的假想圆大体一致。在比所述第1圆弧与所述第2圆弧之间的连接点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所述外齿轮的齿面与所述内齿轮的齿面接触,在所述避让部以外的部分,所述内齿轮的齿面与所述外齿轮的齿面接触。所述内齿轮的所述避让部的顶端面是与所述内齿轮的中心同心的圆筒面的一部分。所述避让部的从所述圆弧曲线起的后退长度与所述第1圆弧的半径相等。在所述外齿轮以及所述内齿轮中的至少一方的齿面具有保持润滑油的凹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长期维持减速机构的传递效率的电动致动器。有以下的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减速机构的图。图3是示出外齿轮的齿轮部的局部俯视图。图4是示出内齿轮的齿轮部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放大示出外齿轮与内齿轮的啮合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减速机构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包括壳体11、具有沿第1中心轴线J1的轴向延伸的马达轴21的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1轴承51、第2轴承52、第3轴承53以及衬套54。第1轴承51、第2轴承52以及第3轴承53例如是球轴承。第1中心轴线J1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说明中,将第1中心轴线J1的轴向简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轴向中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并且,将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另外,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壳体11容纳马达20以及减速机构30。壳体11具有容纳马达20的马达壳体12和容纳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具有壳体筒部12a、上盖部12g、壳体凸缘部12b、圆环板部12d、轴承保持部12e以及连接器部12c。壳体筒部12a呈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壳体筒部12a在轴向两侧开口。壳体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壳体筒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圆环板部12d靠上侧的部分是控制基板容纳部12f。上盖部12g是封闭壳体筒部12a的上端开口即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上端开口的板状的盖。壳体凸缘部12b呈从壳体筒部12a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d呈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d覆盖马达20的后述的定子23的上侧。轴承保持部12e呈从圆环板部12d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2e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向下侧开口。在轴承保持部12e的内周面固定并保持有第3轴承53。连接器部12c呈从壳体筒部12a的上端部中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柱状。连接器部12c具有从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在连接器部12c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电源。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盖部13a、筒部13b以及突出筒部13c。即,壳体11具有盖部13a。盖部13a呈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盖部13a的径向外端位于比壳体筒部1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盖部13a覆盖减速机构30的下侧。盖部13a具有从盖部13a的上侧的面朝向下侧凹陷的第2凹部13d。第2凹部13d呈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筒部13b呈从盖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筒部13b的上端部与壳体凸缘部12b的下表面的径向外缘部接触并固定。突出筒部13c呈从盖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筒部13c向下侧开口。突出筒部13c的内部具有第1大径部13e、小径部13f以及第2大径部13g。第1大径部13e是突出筒部13c的内部的上端部,向上侧开口,并与筒部13b的内部相连。小径部13f在第1大径部13e的下侧与第1大径部13e的下端相连。小径部13f的内径比第1大径部13e的内径小。第2大径部13g在小径部13f的下侧与小径部13f的下端相连。第2大径部13g是突出筒部13c的内部的下端部,向下侧开口,并与壳体11的外部相连。第2大径部13g的内径比小径部13f的内径大。第2大径部13g的内径例如与第1大径部13e的内径相同。另外,第2大径部13g的内径可以比第1大径部13e的内径小,也可以比第1大径部13e的内径大。在突出筒部13c的内部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衬套54。衬套54与小径部13f嵌合,并固定于突出筒部13c内。衬套54的下端位于比小径部13f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处。衬套54在上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衬套54的凸缘部从上侧接触于第1大径部13e与小径部13f之间的台阶。由此,能够抑制衬套54从小径部13f向下侧脱落。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22、定子23以及控制部24。马达轴21被第1轴承51、第2轴承52以及第3轴承53支承为能够绕第1中心轴线J1旋转。马达轴21具有第1轴部21a、第2轴部21b以及第3轴部21c。第1轴部21a以第1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第1轴部21a具有转子固定轴部21d、上侧轴部21e以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包括:/n马达,所述马达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以及/n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n其特征在于,/n所述减速机构具有:/n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并且以相对于所述马达轴的中心轴线偏心的轴为中心;/n内齿轮,所述内齿轮包围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外侧而被固定,该内齿轮与所述外齿轮啮合;以及/n多个销,所述多个销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外齿轮的多个孔,/n所述外齿轮具有第1齿轮部,所述第1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顶的第1圆弧和构成齿根的第2圆弧交替连续的形状,/n所述内齿轮具有第2齿轮部,所述第2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根的第3圆弧和构成齿顶的第4圆弧交替连续,并在所述齿顶的顶端部具有后退至比所述第4圆弧的圆弧曲线靠齿根侧的位置的避让部的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27 JP 2018-060681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以及
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
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并且以相对于所述马达轴的中心轴线偏心的轴为中心;
内齿轮,所述内齿轮包围所述外齿轮的径向外侧而被固定,该内齿轮与所述外齿轮啮合;以及
多个销,所述多个销分别穿过设置于所述外齿轮的多个孔,
所述外齿轮具有第1齿轮部,所述第1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顶的第1圆弧和构成齿根的第2圆弧交替连续的形状,
所述内齿轮具有第2齿轮部,所述第2齿轮部从轴向观察时呈构成齿根的第3圆弧和构成齿顶的第4圆弧交替连续,并在所述齿顶的顶端部具有后退至比所述第4圆弧的圆弧曲线靠齿根侧的位置的避让部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圆弧的半径R1、第2圆弧的半径R2、第3圆弧的半径R3以及第4圆弧的半径R4满足R1<R3<R4<R2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齿轮的齿顶圆与通过3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松豊加藤瞬金城秀一大须贺康平赤坂裕三真贝一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