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6777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细胞培养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以及盖体,培养皿本体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培养皿本体的内部上方设有安置板,培养皿本体的内部底端设有定位槽,安置板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底端两侧均贴合在固定块上,且安置板平行于培养皿本体的底端,有益效果为:本实用中培养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安置板结构,且安置板上设置有众多培育池,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将培养液倒入不同的培育池中,就算某一培育池发生菌变,也可以单独将该培育池取出,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培育结果,相比传统培养皿,显然本实用容错率更大,可以单独剔除菌变的培养液。

A cell culture dish for easy separa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ell culture dish, in particular to a cell culture dish which is easy to separate, including a culture dish body and a cover body. The insid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culture dish body are provided with fixed blocks, the inside upper part of the culture dish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acement plate, the inner bottom end of the culture dish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groove, and the placement plate is a circular plate structure, and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end are adhered to each other The fixed block and the placement plate are parallel to the bottom end of the dish body. The beneficial effect is: in the utility model, the inside of the dish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acement plate structure, and the placement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incubation pools. In the process of cell culture, the culture liquid is poured into different incubation pools, even if a certain incubation pool has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the incubation pool can be taken out independently, which will not affect the whol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dish, it is obvious that the fault tolerance rat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larger, and the culture medium with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can be removed separate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
本技术涉及细胞培养皿
,具体为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
技术介绍
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通常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从材质上一般可分为玻璃或塑料两种。利用现有的培养皿做细胞培育时,通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因为一些意外的因素,如外部细菌感染或人为操作失误,从而导致培养皿内部出现异常菌落,对于该异常菌落,若不及时处理,则很有可能使整个培育计划失败。但现有的培养皿结构简单,不具备分离功能,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以及盖体,所述培养皿本体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培养皿本体的内部上方设有安置板,培养皿本体的内部底端设有定位槽,所述安置板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底端两侧均贴合在固定块上,且安置板平行于培养皿本体的底端,所述安置板上贯穿开设有通孔,且通孔数量若干,各通孔均匀分布于安置板上,各通孔内部均设置有培育池,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与培育池的数量相等,且各定位槽均位于培育池的正下方,二者一一对应,且培育池的底端均嵌入在定位槽的内部,所述定位槽的内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滑槽,定位槽的底端左右两侧均设有弹性片,所述滑槽的内部嵌入式设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厚度小于滑槽的深度,其底端与弹性片接触,其顶端与培育池的底端贴合,所述培育池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浅槽,所述通孔外侧均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内侧壁左右两侧均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均卡合在浅槽上,卡块的底端均与浅槽的表面贴合。优选的,所述盖体盖合在培养皿本体上,且盖体的内部顶端沿圆周方向设有定位圈,所述定位圈为环状结构,其外侧贴合设有密封圈,其底端贴合在安置板的顶端上,且定位圈与盖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密封圈的厚度不超过两毫米,且密封圈的外侧面与培养皿本体的内侧壁贴合。优选的,所述盖体的内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培养皿本体的外侧中段设有环形鼓包,所述环形鼓包与培养皿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且环形鼓包嵌入在环形槽中。优选的,所述培育池的顶端两侧外沿上均贯穿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对称分布,且开口的宽度均大于卡块的宽度。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的内侧直径均等于培育池的外侧直径,且定位槽的内侧壁均与培育池的外侧壁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中培养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安置板结构,且安置板上设置有众多培育池,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将培养液倒入不同的培育池中,就算某一培育池发生菌变,也可以单独将该培育池取出,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培育结果,相比传统培养皿,显然本实用容错率更大,可以单独剔除菌变的培养液。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培育池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安置板结构俯视图。图中:1培养皿本体、2盖体、3安置板、4固定块、5定位圈、6密封圈、7环形鼓包、8定位槽、9培育池、10滑槽、11滑动板、12弹性片、13浅槽、14开口、15定位环、16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1以及盖体2,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4,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上方设有安置板3,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底端设有定位槽8,安置板3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底端两侧均贴合在固定块4上,固定块4与培养皿本体1一体成型结构,且左右两固定块4的高度相同,其作用是支撑安置板3;且安置板3平行于培养皿本体1的底端,安置板3上贯穿开设有通孔,且通孔数量若干,各通孔均匀分布于安置板3上,各通孔内部均设置有培育池9,定位槽8的数量与培育池9的数量相等,且各定位槽8均位于培育池9的正下方,二者一一对应,定位槽8固定连接在培养皿本体1的底端上,培育池9插入在通孔内,且通孔的直径等于培育池9的外侧直径,关于培育池9的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且培育池9的底端均嵌入在定位槽8的内部,定位槽8的内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滑槽10,定位槽8的底端左右两侧均设有弹性片12,滑槽10的内部嵌入式设有滑动板11,滑动板11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厚度小于滑槽10的深度,其底端与弹性片12接触,其顶端与培育池9的底端贴合,培育池9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浅槽13,通孔外侧均设有定位环15,定位环15的内侧壁左右两侧均设有卡块16,卡块16均卡合在浅槽13上,卡块16的底端均与浅槽13的表面贴合,如图3所示,此时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在弹性片12的作用下,滑动板11位于滑槽10的最上方,且卡块16正好嵌入在浅槽13中;盖体2盖合在培养皿本体1上,且盖体2的内部顶端沿圆周方向设有定位圈5,定位圈5为环状结构,其外侧贴合设有密封圈6,其底端贴合在安置板3的顶端上,且定位圈5与盖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密封圈6的厚度不超过两毫米,且密封圈6的外侧面与培养皿本体1的内侧壁贴合,定位圈5的底端与安置板3的顶端表面接触,则安置板3在固定块4与定位圈5的共同作用下,位置得到固定,可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密封圈6与培养皿本体1的内侧壁贴合,起到密封作用,尽量避免外部空气进入培养皿本体1内部;盖体2的内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环形槽,培养皿本体1的外侧中段设有环形鼓包7,环形鼓包7与培养皿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环形鼓包7嵌入在环形槽中,环形鼓包7的形状如图2所示,其嵌入在盖体2内侧的环形槽中,起到固定作用;培育池9的顶端两侧外沿上均贯穿设有开口14,开口14对称分布,且开口14的宽度均大于卡块16的宽度,开口14的作用是在放入和拿出培育池9的时候,供卡块16穿过,所以其宽度必须大于卡块16;定位槽8的内侧直径均等于培育池9的外侧直径,且定位槽8的内侧壁均与培育池9的外侧壁贴合。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将各装有细胞培养液的培育池9放入安置板3上的通孔中,在放入时,使卡块16穿过开口14,当培育池9的底端与安置板3的顶端接触时,再稍稍旋转培育池9,使卡块16卡合在浅槽13中,然后松手,则在弹性片12的作用下,滑动板11始终位于滑槽10的内部顶端,起到支撑培育池9的作用。再盖上盖体2,用力按下,使环形鼓包7嵌入在盖体2内侧的环形槽中,此时,定位圈5的底端与安置板3的顶端接触,使安置板3的位置得到固定,密封圈6的外侧面与培养皿本体1的内侧壁接触,起到密封作用,可尽量减少培养皿本体1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1)以及盖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4),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上方设有安置板(3),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底端设有定位槽(8),所述安置板(3)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底端两侧均贴合在固定块(4)上,且安置板(3)平行于培养皿本体(1)的底端,所述安置板(3)上贯穿开设有通孔,且通孔数量若干,各通孔均匀分布于安置板(3)上,各通孔内部均设置有培育池(9),所述定位槽(8)的数量与培育池(9)的数量相等,且各定位槽(8)均位于培育池(9)的正下方,二者一一对应,且培育池(9)的底端均嵌入在定位槽(8)的内部,所述定位槽(8)的内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滑槽(10),定位槽(8)的底端左右两侧均设有弹性片(12),所述滑槽(10)的内部嵌入式设有滑动板(11),所述滑动板(11)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厚度小于滑槽(10)的深度,其底端与弹性片(12)接触,其顶端与培育池(9)的底端贴合,所述培育池(9)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浅槽(13),所述通孔外侧均设有定位环(15),所述定位环(15)的内侧壁左右两侧均设有卡块(16),所述卡块(16)均卡合在浅槽(13)上,卡块(16)的底端均与浅槽(13)的表面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分离的细胞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1)以及盖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4),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上方设有安置板(3),培养皿本体(1)的内部底端设有定位槽(8),所述安置板(3)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底端两侧均贴合在固定块(4)上,且安置板(3)平行于培养皿本体(1)的底端,所述安置板(3)上贯穿开设有通孔,且通孔数量若干,各通孔均匀分布于安置板(3)上,各通孔内部均设置有培育池(9),所述定位槽(8)的数量与培育池(9)的数量相等,且各定位槽(8)均位于培育池(9)的正下方,二者一一对应,且培育池(9)的底端均嵌入在定位槽(8)的内部,所述定位槽(8)的内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滑槽(10),定位槽(8)的底端左右两侧均设有弹性片(12),所述滑槽(10)的内部嵌入式设有滑动板(11),所述滑动板(11)为圆形板状结构,其厚度小于滑槽(10)的深度,其底端与弹性片(12)接触,其顶端与培育池(9)的底端贴合,所述培育池(9)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浅槽(13),所述通孔外侧均设有定位环(15),所述定位环(15)的内侧壁左右两侧均设有卡块(16),所述卡块(16)均卡合在浅槽(13)上,卡块(16)的底端均与浅槽(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林黄琨丁婧
申请(专利权)人:开封市卫生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