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488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1:05
罩(24)相对于壳体(20)的定位在“第1中间轴杆(31)与第1凹部(61)的嵌合”和“第2中间轴杆(32)与第2凹部(62)的嵌合”的2处进行。由此,罩(24)的负荷不经由罩侧轴承(34)传递给输出轴杆(23)。因此,在罩(24)被固定于壳体(20)的状态下,在罩侧轴承(34)与输出轴杆(23)之间、以及壳体侧轴承(33)与输出轴杆(23)之间不会发生过大的负荷。

Electric actuator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over (24) with respect to the housing (20) is carried out at 2 places of \the first intermediate shaft rod (31) and the first recess (61)\ and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shaft rod (32) and the second recess (62)\. Thus, the load of the cover (24) is not transmitted to the output shaft rod (23) through the cover side bearing (34). Therefore, when the housing (24) is fixed to the housing (20), no excessive load will occur between the housing side bearing (34) and the output shaft rod (23), and between the housing side bearing (33) and the output shaft rod (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致动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1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23102号,其公开内容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输出轴杆转动操作的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作为将输出轴杆转动操作的电动致动器的一例,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该专利文献1的电动致动器,将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输出用平行轴式的齿轮减速机减速而驱动输出轴杆。齿轮减速机具备与输出轴杆平行的中间轴杆。该中间轴杆被壳体支承。另一方面,输出轴杆的一端被配置在壳体与输出轴杆之间的轴承(以下称作壳体侧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此外,输出轴杆的另一端被配置在罩与输出轴杆之间的轴承(以下称作罩侧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专利文献1的电动致动器使用输出轴杆和中间轴杆进行罩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因此,在将罩向壳体组装时,无法管理罩侧轴承与输出轴杆的间隙、以及壳体侧轴承与输出轴杆的间隙。因此,通过在罩侧轴承与输出轴杆之间以及壳体侧轴承与输出轴杆之间不存在间隙的状态下组装,有可能在输出轴杆被施加过大的负荷的状态下将罩固定到壳体。在罩侧轴承被以过大的负荷向输出轴杆推压、并且壳体侧轴承被以过大的负荷向输出轴杆推压的状态下,当输出轴杆转动,则有可能在罩侧轴承、壳体侧轴承、输出轴杆上发生磨损等损伤。具体而言,有可能带来电动致动器的动作不良及异响的发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076735号公报(对应于US2012/0255379A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在罩被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在罩侧轴承与输出轴杆之间以及壳体侧轴承与输出轴杆之间不会产生过大的负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具备电动马达、壳体、平行轴式的齿轮减速机、输出轴杆、罩、壳体侧轴承及罩侧轴承的电动致动器。电动马达将电力转换为旋转输出。电动马达被固定于壳体。齿轮减速机将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输出减速。输出轴杆利用被齿轮减速机减速后的旋转输出而被驱动。罩被组装于壳体,在与壳体之间形成容纳电动马达和齿轮减速机的空间。壳体侧轴承被配置在壳体与输出轴杆之间,将输出轴杆相对于壳体旋转自如地支承。罩侧轴承被配置在罩与输出轴杆之间,将输出轴杆相对于罩旋转自如地支承。齿轮减速机具备与输出轴杆平行的多个中间轴杆,多个中间轴杆的一端被固定于壳体,多个上述中间轴杆的另一端被嵌入到形成于罩的多个凹部的内侧。通过多个中间轴杆的另一端与多个凹部的嵌合,进行罩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在上述结构中,多个中间轴杆与设于罩的多个凹部嵌合,从而实现罩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因此,输出轴杆不被用于罩的定位。结果,定位的负荷不作用于输出轴杆。由此,在罩被固定于壳体的状态下,在罩侧轴承与输出轴杆之间、以及壳体侧轴承与输出轴杆之间,不会产生过大的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吸排气装置的概略图。图2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说明图。图3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俯视图。图4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侧视图。图5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仰视图。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3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3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3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容许空隙(allowableclearance)的说明图。图11是形成于罩的凹部的说明图。图12A是固定着构成末级齿轮的树脂零件的输出轴杆的立体图,图12B是在树脂零件中模塑的磁通产生部的立体图,图12C是将输出轴杆从轴向观察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来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另外,以下公开的实施方式是公开一例的,本专利技术当然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基于图1~图12C说明实施方式1。在搭载于汽车的行驶用的发动机1,设有将吸气向发动机1的汽缸内引导的吸气通路2、和将在汽缸内产生的排放气体向大气中排出的排气通路3。在吸气通路2的中途,设有涡轮增压器T的吸气压缩机4、和进行向发动机1供给的吸气量的调整的节流阀(throttlevalve)5。在排气通路3的中途,设有涡轮增压器T的排气涡轮6和进行排放气体的净化的催化剂7。另外,催化剂7是采用整体式(monolithic)构造的周知的三效催化剂(three-waycatalyst),通过升温到活化温度,将排放气体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通过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进行净化。排气涡轮6具备通过从发动机1排出的排放气体而旋转驱动的涡轮叶轮(turbinewheel)6a、和容纳该涡轮叶轮6a的漩涡形状的涡轮壳体6b。吸气压缩机4具备受到涡轮叶轮6a的旋转输出而旋转的压缩机叶轮(compressorwheel)4a、和容纳该压缩机叶轮4a的漩涡形状的压缩机壳体4b。在涡轮壳体6b,设有使排放气体绕过涡轮叶轮6a而流动的旁通通路8。旁通通路8将流入到涡轮壳体6b中的排放气体直接向涡轮壳体6b的排气出口引导。该旁通通路8设置为能够通过排气旁通阀(wastegatevalve)9而开闭。排气旁通阀9是在涡轮壳体6b的内部被可转动地支承的回转阀(swingvalve)。具体而言,排气旁通阀9经由相对于涡轮壳体6b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阀轴10而被转动操作。该排气旁通阀9在发动机1高速旋转时等,调整旁通通路8的开度而控制涡轮增压器T的增压压力(boostpressure)。此外,排气旁通阀9在刚刚冷启动后等、催化剂7的温度没有达到活化温度时,使旁通通路8全开而进行催化剂7的预热。由此,能够将没有被涡轮叶轮6a夺走热的高温的排放气体向催化剂7引导,能够实施催化剂7的早期预热。作为将排气旁通阀9转动操作的机构,涡轮增压器T具备电动致动器11。该电动致动器11被进行发动机控制的ECU12进行通电控制。电动致动器11为了避免排放气体的热影响而被搭载于从排气涡轮6远离的吸气压缩机4。这样,电动致动器11被搭载在从排气旁通阀9远离的位置。因此,在涡轮增压器T,设有用来将电动致动器11的输出向排气旁通阀9传递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是所谓四连杆(four-barlinkage),具备被电动致动器11转动操作的致动器操作杆(actuatorlever)13、被结合于阀轴10的阀操作杆14、和将被施加于致动器操作杆13的转矩向阀操作杆14传递的杆(rod)15。说明电动致动器11。电动致动器11构成为,具备:被安装于吸气压缩机4的壳体20、被组装于该壳体20的电动马达21、齿轮减速机22、输出轴杆23、罩24、和被固定于输出轴杆23的前端的致动器操作杆13。壳体20具备朝一方开口的开口部α。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壳体20中开口部α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n具备:/n电动马达(21),将电力转换为旋转输出;/n壳体(20),固定有上述电动马达(21);/n平行轴式的齿轮减速机(22),将上述电动马达(21)产生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n输出轴杆(23),利用被上述齿轮减速机(22)减速后的旋转输出而被驱动;/n罩(24),被组装于上述壳体(20),在与上述壳体(20)之间形成容纳上述电动马达(21)和上述齿轮减速机(22)的空间(β);/n壳体侧轴承(33),被配置在上述壳体(20)与上述输出轴杆(23)之间,将上述输出轴杆(23)相对于上述壳体(20)旋转自如地支承;以及/n罩侧轴承(34),被配置在上述罩(24)与上述输出轴杆(23)之间,将上述输出轴杆(23)相对于上述罩(24)旋转自如地支承;/n上述齿轮减速机(22)具备与上述输出轴杆(23)平行的多个中间轴杆(31、32);/n多个上述中间轴杆(31、32)的一端被固定于上述壳体(20);/n多个上述中间轴杆(31、32)的另一端被嵌入到形成于上述罩(24)的多个凹部(61、62)的内侧;/n通过多个上述中间轴杆(31、32)的另一端与多个上述凹部(61、62)的嵌合,进行上述罩(24)相对于上述壳体(20)的定位;/n在上述罩(24)相对于上述壳体(20)的定位中,使用2个上述凹部(61、62);/n2个上述凹部(61、62)中的一方的上述凹部被设置为圆孔,另一方的上述凹部被设置为长孔;/n上述长孔的较长方向沿着从该长孔朝向上述圆孔的直线(L)。/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18 JP 2015-123102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电动马达(21),将电力转换为旋转输出;
壳体(20),固定有上述电动马达(21);
平行轴式的齿轮减速机(22),将上述电动马达(21)产生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
输出轴杆(23),利用被上述齿轮减速机(22)减速后的旋转输出而被驱动;
罩(24),被组装于上述壳体(20),在与上述壳体(20)之间形成容纳上述电动马达(21)和上述齿轮减速机(22)的空间(β);
壳体侧轴承(33),被配置在上述壳体(20)与上述输出轴杆(23)之间,将上述输出轴杆(23)相对于上述壳体(20)旋转自如地支承;以及
罩侧轴承(34),被配置在上述罩(24)与上述输出轴杆(23)之间,将上述输出轴杆(23)相对于上述罩(24)旋转自如地支承;
上述齿轮减速机(22)具备与上述输出轴杆(23)平行的多个中间轴杆(31、32);
多个上述中间轴杆(31、32)的一端被固定于上述壳体(20);
多个上述中间轴杆(31、32)的另一端被嵌入到形成于上述罩(24)的多个凹部(61、62)的内侧;
通过多个上述中间轴杆(31、32)的另一端与多个上述凹部(61、62)的嵌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野尚明岛田广树山中哲尔柳田悦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