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6466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包括胫距关节胫侧部件,还包括转动配合件,所述转动配合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跟距关节距侧部件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采用距骨分体式设计的全踝假体,其手术安装方便,解决了临床中由于踝部周围韧带较多、手术视野较小、病患区域无法充分显露、手术操作空间不足等情况引起的假体放置困难或安装不到位、手术中对周围软组织破坏大、甚至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等诸多问题,对距骨周围韧带及其他组织破坏小,能有效节省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A total ankle prosthesis of talus split typ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in particular to a talus split type total ankle prosthesis. The talus split ankle prosthesis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includes a tibiotalar joint tibiotalar side component, and also a rotation fitting, which includes a detachable and connected calcaneus joint pitch side component and a distarship joint pitch side compon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total ankle prosthesis with the talus split design,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installa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 placement or improper installation of prosthesis, large damage to surrounding soft tissue during operation, and even the occurrence of periprosthetic bone due to the situation of many ligaments around the ankle, small operation field, insufficient exposure of patient area, insufficient operation space, etc Many problems, such as fracture, have little damage to the ligaments and other tissues around the talus, can effectively save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ave a good prospect of industrial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
技术介绍
距骨是人体最大的不规则骨,其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和足舟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对于全距骨的病变(包括距骨原发性肿瘤、无菌性坏死、距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脱等)患者,需要进行全踝置换。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包括胫距关节胫侧部件,所述胫距关节胫侧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有胫骨远端接触面,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上设有第一插入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上与胫骨远端接触面相对的一侧设有转动配合槽,还包括转动配合件,所述转动配合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包容于转动配合槽中,所述转动配合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跟距关节距侧部件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跟骨接触面,所述跟骨接触面上设有第二插入件,所述距舟关节距侧部件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足舟骨接触面,所述足舟骨接触面上设有的第三插入件。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为平面,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为粗糙表面,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的表面为多孔涂层,胫骨远端接触面的表面的多孔涂层的厚度为1.5~2mm,孔径为600~800μm,孔隙率为70~8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跟骨接触面为平面,所述跟骨接触面为粗糙表面,所述跟骨接触面的表面为多孔涂层,跟骨接触面的表面的多孔涂层的厚度为1.5~2mm,孔径为600~800μm,孔隙率为70~8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足舟骨接触面为平面,所述足舟骨接触面为粗糙表面,所述足舟骨接触面的表面为多孔涂层,足舟骨接触面的表面的多孔涂层的厚度为1.5~2mm,孔径为600~800μm,孔隙率为70~8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与跟骨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20~5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与足舟骨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22.5~57.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跟骨接触面与足舟骨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90~12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配合槽为底面为圆角的矩形槽,所述转动配合件的包容部的形状与转动配合槽相配合。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入件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插入件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插入件上设有第三固定通孔。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配合件的转动角度≤3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配合件的转动面与胫骨远端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85~9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之间为过盈配合连接。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互相之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件和定位槽。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工艺槽,所述工艺槽位于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的接合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由3D打印技术制备获得。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胫距关节胫侧部件的材料选自聚乙烯。在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和/或距舟关节距侧部件的材料选自钛合金。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组装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使用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距舟关节距侧部件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跟距关节距侧部件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胫距关节胫侧部件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1第一支撑部12胫骨远端接触面13第一插入件14转动配合槽15第一固定通孔2转动配合件21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1跟骨接触面212第二插入件213定位槽214第二固定通孔22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1足舟骨接触面222第三插入件223定位件224第三固定通孔23工艺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包括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所述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包括第一支撑部11,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设有胫骨远端接触面12,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上设有第一插入件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与胫骨远端接触面12相对的一侧设有转动配合槽14,还包括转动配合件2,所述转动配合件2可以至少部分地包容于转动配合槽14中,所述转动配合件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跟骨接触面211,所述跟骨接触面211上设有第二插入件212,所述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足舟骨接触面221,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上设有的第三插入件222。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两组件装配后,可以形成转动配合件2,转动配合件2通常包括包容部,包容部的形状通常与转动配合槽14相配合,从而可以使包容部可以被包容于转动配合槽14中,从而使转动配合件2上的跟骨接触面211和足舟骨接触面221围绕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发生转动。如图3所示,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用于接触胫骨远端或其附近组织的截面,所述第一插入件13用于插入胫骨远端,从而使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整体上与胫骨远端之间稳定连接。所述跟骨接触面211用于接触跟骨或其附近组织的截面,所述第二插入件212用于插入跟骨,从而使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整体上与跟骨之间稳定连接。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用于接触足舟骨或其附近组织的截面,所述第三插入件222用于插入足舟骨,从而使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所述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包括第一支撑部(11),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设有胫骨远端接触面(12),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上设有第一插入件(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与胫骨远端接触面(12)相对的一侧设有转动配合槽(14),还包括转动配合件(2),所述转动配合件(2)可以至少部分地包容于转动配合槽(14)中,所述转动配合件(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跟骨接触面(211),所述跟骨接触面(211)上设有第二插入件(212),所述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足舟骨接触面(221),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上设有的第三插入件(2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所述胫距关节胫侧部件(1)包括第一支撑部(11),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设有胫骨远端接触面(12),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上设有第一插入件(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与胫骨远端接触面(12)相对的一侧设有转动配合槽(14),还包括转动配合件(2),所述转动配合件(2)可以至少部分地包容于转动配合槽(14)中,所述转动配合件(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和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所述跟距关节距侧部件(21)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跟骨接触面(211),所述跟骨接触面(211)上设有第二插入件(212),所述距舟关节距侧部件(22)的非包容部分还设有足舟骨接触面(221),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上设有的第三插入件(2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为平面,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为粗糙表面,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的表面为多孔涂层,胫骨远端接触面(12)的表面的多孔涂层的厚度为1.5~2mm,孔径为600~800μm,孔隙率为70~80%;
所述跟骨接触面(211)为平面,所述跟骨接触面(211)为粗糙表面,所述跟骨接触面(211)的表面为多孔涂层,跟骨接触面(211)的表面的多孔涂层的厚度为1.5~2mm,孔径为600~800μm,孔隙率为70~80%;
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为平面,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为粗糙表面,所述足舟骨接触面(221)的表面为多孔涂层,足舟骨接触面(221)的表面的多孔涂层的厚度为1.5~2mm,孔径为600~800μm,孔隙率为70~8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距骨分体式全踝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胫骨远端接触面(12)与跟骨接触面(211)之间的夹角为20~5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文郝永强戴尅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