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1415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绝缘膜位于盖板下方,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并排设置在绝缘膜上方,第一卷芯上设有第一极耳且第二卷芯上设有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与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上;优化卷芯装配时极耳的折弯方向,通过下止动架和盖板配合保证极耳折弯后的形貌,使极耳一侧与下止动架平面接触,一侧与绝缘膜接触,并且在卷芯压缩情况下,内部结构更加稳定,相比传统结构来说,内部极耳结构受力均匀,更小的极耳折弯空间,从而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来实现电池能量的提升,保证性能优越性、安全可靠性。

A new type of structure with bending and cladding outside the polar ea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structure of bending and wrapping outside the pole ear, the insulating film is located under the cover plate, the first roll core and the second roll core are arranged side by side above the insulating film, the first roll cor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ole ear and the second roll cor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pole ear, the first pole ear and the second pole ear are fixedly connected and the two are against the insulating film, the first pole ear and the second pole ea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roll core and the second roll core The space between the coils is arranged to form a holding position, and the lower stop frame is located in the holding position and installed on the cover plate; the bending direction of the polar lug is optimized during the assembly of the coil core, and the shape of the polar lug after bending is ensur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lower stop frame and the cover plate, so that one side of the polar lug is in contact with the plane of the lower stop frame and the other side is in contact with the insulating film,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more stable under the compression of the coil cor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the internal polar ear structure bears even force and has smaller bending space, so a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internal space,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battery energy, and ensure the performance superiority, safety and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
技术介绍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石油、煤、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新一代电池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新型能源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专家、学者指出,锂离子电池、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无汞碱性锌锰电池、燃料电池、太阳电池等将是21世纪最理想的绿色环保电源,电池工业将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支柱产业中排名第二的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需求促使人们对电池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苛刻要求,为了满足在2020年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的目标下,不仅对电池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而且对电池内部卷芯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高的放电功率,又要满足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在电芯结构设计方面在满足各项性能的同时,对结构进行优化,AB卷芯装配、错位极耳装配、异性极耳装配等等,在面对诸多改善措施和诸多问题频发是,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怎么解决电池内短路才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电池结构一般由盖板、止动架、铝壳、绝缘膜。卷芯装配体等组成,卷芯装配体又由正极片、负极片、隔膜、极耳等组成,而极耳承载着将外部电流引入到内部卷芯,进行电池的充放电。因此,保证极耳的完整性是电池性能的最基本要素,也是电池安全性能的最重要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包括:第一卷芯、第二卷芯、盖板、下止动架、绝缘膜;绝缘膜位于盖板下方,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并排设置在绝缘膜上方,第一卷芯上设有第一极耳且第二卷芯上设有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与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上。优选地,下止动架底部抵靠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上端。优选地,下止动架顶部抵靠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优选地,绝缘膜包覆在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外部。优选地,第一极耳包括多个第一耳体,多个第一耳体沿远离第二卷芯的方向依次布置且向远离第二卷芯的方向依次抵靠。优选地,第二极耳包括多个第二耳体,多个第二耳体沿远离第一卷芯的方向依次布置且向远离第一卷芯的方向依次抵靠。本技术中,所提出的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绝缘膜位于盖板下方,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并排设置在绝缘膜上方,第一卷芯上设有第一极耳且第二卷芯上设有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与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上。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优化卷芯装配时极耳的折弯方向,通过下止动架和盖板配合保证极耳折弯后的形貌,使极耳一侧与下止动架平面接触,一侧与绝缘膜接触,并且在卷芯压缩情况下,内部结构更加稳定,相比传统结构来说,内部极耳结构受力均匀,更小的极耳折弯空间,从而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来实现电池能量的提升,保证性能优越性、安全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两个卷芯设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4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的两个卷芯设置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包括:第一卷芯41、第二卷芯42、盖板1、下止动架5、绝缘膜2;绝缘膜2位于盖板1下方,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并排设置在绝缘膜2上方,第一卷芯41上设有第一极耳31且第二卷芯42上设有第二极耳32,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2,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与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5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绝缘膜位于盖板下方,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并排设置在绝缘膜上方,第一卷芯上设有第一极耳且第二卷芯上设有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与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上。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优化卷芯装配时极耳的折弯方向,通过下止动架和盖板配合保证极耳折弯后的形貌,使极耳一侧与下止动架平面接触,一侧与绝缘膜接触,并且在卷芯压缩情况下,内部结构更加稳定,相比传统结构来说,内部极耳结构受力均匀,更小的极耳折弯空间,从而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来实现电池能量的提升,保证性能优越性、安全可靠性。在下止动架的具体安装方式中,下止动架5底部抵靠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上端,下止动架5顶部抵靠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对极耳实现保护的同时保证结构稳定。在绝缘膜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绝缘膜2包覆在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外部,加工时,绝缘膜可采用盖板至卷芯底部的无热烫包覆方式,安全可靠。在极耳的具体设置方式中,第一极耳31包括多个第一耳体,多个第一耳体沿远离第二卷芯42的方向依次布置且向远离第二卷芯42的方向依次抵靠,第二极耳32包括多个第二耳体,多个第二耳体沿远离第一卷芯41的方向依次布置且向远离第一卷芯41的方向依次抵靠;在设置中,使得中部极耳向外侧折弯靠拢,使其后期极耳折弯后受力均匀。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卷芯(41)、第二卷芯(42)、盖板(1)、下止动架(5)、绝缘膜(2);/n绝缘膜(2)位于盖板(1)下方,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并排设置在绝缘膜(2)上方,第一卷芯(41)上设有第一极耳(31)且第二卷芯(42)上设有第二极耳(32),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2),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与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5)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卷芯(41)、第二卷芯(42)、盖板(1)、下止动架(5)、绝缘膜(2);
绝缘膜(2)位于盖板(1)下方,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并排设置在绝缘膜(2)上方,第一卷芯(41)上设有第一极耳(31)且第二卷芯(42)上设有第二极耳(32),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固定连接且二者抵靠绝缘膜(2),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与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纳位,下止动架(5)位于所述容纳位内且安装在盖板(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外折弯包覆式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止动架(5)底部抵靠第一卷芯(41)和第二卷芯(42)上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星刘成士杨刚鞠林润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